新学期 “心”指南|专家指出:孩子开学焦虑≠矫情!识别与应对全攻略在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7:02 1

摘要:如果您也发现了孩子的这些变化,请注意,这很可能不是孩子“矫情”或“偷懒”,而是“开学综合征”在作祟。

开学啦!

“神兽”终于归笼

家长们本可松一口气

但不少家长却发现

孩子出现了各种“状况”:

情绪低落、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嚷嚷着头痛、肚子痛……

如果您也发现了孩子的这些变化,请注意,这很可能不是孩子“矫情”或“偷懒”,而是“开学综合征”在作祟。

9月4日下午,健康湖北视频号直播特别邀请了湖北省人民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教授、主任医师王高华,针对广大家长关心的“开学综合征”问题,进行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科普解读。我们将直播中的核心要点整理如下,为您送上这份实用的“心理调适指南”。

“开学综合征”是什么?

是病吗?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适应性问题,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并科学应对

1、情绪上: 情绪低落、紧张、易怒、爱哭、对开学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恐惧。

2、行为上: 拖延作业、沉迷电子产品(比平时更甚)、回避谈论开学话题、坐立不安。

3、身体上: 频繁抱怨头痛、肚子痛、恶心、食欲不振或睡眠问题(失眠或嗜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身体不适很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

湖北省人民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教授、主任医师王高华

哪些孩子更需要关注?

王教授指出,面临升学或分班等环境变动(如幼升、小升初等)学业压力大、性格内向敏感、以及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开学综合征”。

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并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的饮食、睡眠、社交和学习,甚至流露出消极念头,这就是必须立即寻求专业帮助的危险信号

焦虑背后,原因几何?

孩子害怕开学,原因远比“玩疯了收不了心”复杂。

表层原因: 假期作息紊乱、作业未完成。

深层原因: 对学业成绩的担忧、处理同学师生关系的人际压力、面对新环境的变化恐惧,以及来自家庭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王教授特别强调,父母的焦虑往往是孩子焦虑的“放大器”。家长通过不停的催促、脸上的担忧、过度的关注,无形中将压力传递给了孩子。

1、自我觉察:问自己:“我到底在担心什么?”是担心成绩?怕老师投诉?还是怕孩子跟不上给自己“丢脸”?认清焦虑来源。

2、建立合理期望:放下“别人家的孩子”的执念,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关注孩子的进步而非仅仅排名。

3、转移注意力:把对孩子过度的关注收回来一部分,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家长状态松弛了,家庭氛围才会轻松。

4、正面沟通:把“你要是考不好就完了”换成“无论结果怎样,爸爸妈妈都和你一起想办法”;把“快点写作业”换成“需要我帮你看看怎么安排时间更合理吗?”

5、信任孩子: 相信孩子有应对挑战和适应新环境的内在能力,家长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开学后一周家长具体做什么

能帮助孩子“软着陆”?

面对孩子的焦虑,家长又心疼又着急,该如何做?王教授给出了具体建议:

01

管理好自身的焦虑

家长要先觉察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营造松弛、积极的家庭氛围。

02

倾听与共情

创造轻松沟通的环境,鼓励孩子说出烦恼。多用“我理解你……”进行共情,而非一味说教和指责。

03

积极心理暗示

多和孩子聊聊学校开心的往事、期待见到的好朋友、有趣的新课程,用准备新文具等方式增加开学仪式感。

04

逐步调整生活节奏

参照学校作息表,逐步调整作息和饮食,给予孩子1-2周的适应期,帮助孩子的身体节奏回归正轨。

05

制定可行的计划

与孩子一起商定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和休闲计划,让他对新学期有掌控感和期待感。

新学期,不仅是孩子学业的新起点

更是亲子共同成长的新契机

放下焦虑,用心陪伴

是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支持

如果您觉得孩子的状态持续无法好转

请务必及时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