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召开的2024年度骨科临床诊疗新进展研讨会中,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梳理了2024年度中国医生在国内外主流临床研究期刊上发表的骨科相关临床研究,及中华骨科系列杂志中英文版等优秀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综合考量期刊影响力、文章引用情况,广泛征询国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召开的2024年度骨科临床诊疗新进展研讨会中,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梳理了2024年度中国医生在国内外主流临床研究期刊上发表的骨科相关临床研究,及中华骨科系列杂志中英文版等优秀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综合考量期刊影响力、文章引用情况,广泛征询国内骨科各亚专业权威专家的意见,经过多轮严谨的评审产生出十大骨科诊疗新进展项目。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教授团队创建的“Hybrid技术和顶椎控制性螺钉技术”研究项目入选。
本文特邀仉建国教授介绍生长棒技术的“顶椎控制方案”。通过初步临床结果、中期随访、长期随访至毕业后2年的研究表明,该方案在提高矫形率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有望帮助部分患者避免最终融合手术及其相关创伤。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 EOS)是指10岁以前出现的脊柱侧凸,具有起病年龄早、畸形进展迅速的特点。EOS患儿脊柱、胸廓生长潜力巨大,早期严重的畸形可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生长棒手术的目的在于矫正、控制畸形的同时,维持脊柱、胸廓及肺的生长能力,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治疗EOS的生长友好型手术,临床应用证实其是一项可靠、有效的EOS治疗手段。
但该技术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对畸形顶椎区域的直接控制,导致对顶椎区域的畸形,尤其是顶椎偏移和旋转畸形矫正率差;同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更易出现包括顶椎偏距增大、顶椎旋转度增加等畸形进一步加重的问题。而顶椎区域的畸形是造成患儿胸廓畸形的主要原因,因此缺乏对脊柱畸形顶椎区域的控制成为制约生长棒疗效的瓶颈。面对这一挑战,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以“顶椎控制”理念为核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突破了生长棒治疗EOS的瓶颈。
EOS的核心危害在于影响胸廓和肺的正常发育。除了畸形凹侧胸廓高度下降、肋骨拥挤导致胸壁僵硬等所造成的胸廓容积下降外,畸形凸侧对胸廓容积的影响也需引起重视,主要表现为当顶椎区域存在明显的冠状位侧弯和旋转畸形时,椎体可能突入凸侧胸腔,形成典型的“风吹样”胸廓畸形,显著压缩患儿的凸侧胸腔容积,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影响患儿寿命。
各种类型的生长棒技术虽可实现一定程度的畸形控制,但由于其在顶椎区域没有内固定,仅在远近段锚定点之间进行撑开进行矫形,对顶椎区域的偏移与旋转控制明显不足,没有三维矫形能力,常常残留较大的侧弯角度、顶椎偏距和旋转畸形,对胸廓形态和容积的改善亦十分有限。这些残留畸形导致脊柱的不对称生长力持续存在,不仅会导致畸形的进一步加重,还可能产生类似“曲轴现象”的脊柱结构改变,导致后期的治疗困难。同时,不对称生长力的持续存在和畸形的加重也会增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这些因素最终会使得患儿畸形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缺乏对顶椎区域畸形的有效控制已被认为是生长棒技术的主要局限之一。如何获得对顶椎区畸形的有效控制,是所有治疗EOS的脊柱外科医生所面对的难题。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是我国脊柱畸形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发源地,对中国脊柱矫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对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非融合手术技术,包括单生长棒、双生长棒及骨骺阻滞等方法,持续引领国内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与技术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数据资源。
随着对EOS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对生长棒技术优、缺点的充分认识,为解决生长棒缺乏顶椎控制畸形的难题,提高生长棒治疗EOS的效果,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仉建国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生长棒的“顶椎控制解决方案”,该方案根据EOS患儿以及畸形的特点,在使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同时采用不同的顶椎控制技术以提高顶椎区域的控制与矫形:1.对顶椎区严重、僵硬的EOS患儿,首创“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生长棒的混合技术”,通过顶椎区截骨短节段融合,显著降低顶椎畸形程度并消除大部分驱动畸形进展的不对称生长力,再以生长棒对整体脊柱畸形进行矫正、控制并维持脊柱生长,根据截骨短节段融合所处的位置采用不同的生长棒连接方式;2.对畸形柔韧性较好的EOS患儿,率先开展“生长棒联合顶椎限制钉技术”:在顶椎凸侧增设限制钉,也可根据畸形情况酌情增加侧凸椎间隙松解、骨骺阻滞,可有效地纠正顶椎偏距和旋转;同时顶椎凸侧内固定骨骺阻滞也可增加顶椎区矫形能力,减少顶椎区域的不对称生长力。该技术无需行三柱截骨,手术难度和风险下降。除了适用于传统生长棒,该方案亦可推广应用于磁控生长棒、弹簧生长棒等新一代的以撑开矫形为理论基础的生长友好型技术。
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与系统随访,从初步结果到生长棒“毕业”后的结果均证明协和所提出的生长棒技术的“顶椎控制解决方案”为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生长棒治疗此类畸形的临床疗效,降低了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生长棒技术的“顶椎控制解决方案”最早于2014年发表于国际权威脊柱外科期刊SPINE,并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如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arly Onset Scoliosis(ICEOS)、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Advanced Spine Techniques(IMAST)等年会上报道,广受国际瞩目,引发广泛关注。
美国迈阿密儿童医院骨科主任,前SRS主席Harry L. Shufflebarger教授曾专程来访北京协和医院观摩该方案,给予高度评价。此外,该方案还被写入国际权威儿童脊柱外科教材The Growing Spine,并设独立章节介绍。近十年来,仉建国教授团队陆续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Spine、Neurosurgery、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等专业顶级期刊上发表该方案的短期、中期及长期随访至“毕业”的结果,充分验证了生长棒技术的“顶椎控制解决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图示:2014年,混合技术首次发表在脊柱权威期刊SPINE杂志
图示:2023年,首次报道单中心限制钉技术的初步临床疗效
图示:仉建国教授团队提出顶椎控制技术适应证及筛选简易流程
图示:混合技术与传统双生长棒技术的3年中期随访
图示:限制钉技术与传统双生长棒技术的病例匹配研究
图示:骨科权威杂志JBJS(Am)报道采用顶椎控制方案治疗CEOS患儿随访至毕业的临床结果
图示:两种不同顶椎控制技术随访至毕业后2年的临床研究
典型病例1: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混合技术治疗,顶椎区域进行了全椎体切除(PVCR)短节段融合固定,联合传统双生长棒技术。术后即刻可见畸形矫正效果好,术后8年共撑开8次,矫形维持满意,脊柱明显生长,胸廓发育良好,患儿外观明显改善。
典型病例2:一例6岁重度CEOS患儿,畸形位于颈胸段(A-D),计划行分期混合手术,一期行T1、T2、T3切除,C5-T7节段融合固定术控制颈胸段顶椎区域畸形(E, F),二期连接生长棒控制远端畸形(G, H)。术后术后畸形矫正满意,共开展5次撑开手术(I, J),并于15岁行最终融合手术(K, L)。
典型病例3:腰段半椎体于外院行单侧固定,后畸形进一步进展(A, B);行半椎体切除单节段融合固定,固定螺钉作为生长棒远端锚定点,控制上方长弧形侧弯,畸形纠正满意(C, D)。共进行6次生长棒撑开手术(E, F),于骨骼发育成熟后行最终融合手术(G, H)。
典型病例4: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混合技术治疗,顶椎区域进行了全椎体切除(PVCR)短节段融合固定,联合传统双生长棒技术。术后规律行6次生长棒撑开手术,10岁时因上端生长棒脱出,行全脊柱CT提示自发融合,行上端内固定取出术,术后规律复查,4年后15岁时(Risser征IV级)复查全脊柱正侧位提示矫形维持好。
典型病例5:早发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顶椎区域凸侧放置限制钉,联合传统双生长棒技术。术后即刻可见畸形矫正效果好,共规律撑开8次,矫形维持满意,脊柱明显生长,胸廓发育良好,毕业策略为保留内固定继续随访观察。
典型病例6:混合技术治疗CEOS患儿:A-C:8岁女性患儿,因多发形成障碍和分节不良导致胸段脊柱畸形,伴有严重的顶椎偏距及顶椎旋转,凸侧胸腔容积明显受限。该患儿开展混合技术,并顺利完成后续7次撑开手术(D, E)。14岁时(Risser征4级,三角软骨闭合)决定保留内固定继续观察。CT提示椎体旋转、凸侧胸廓容积较术前显著改善(F, G),末次随访肺功能FEV1%为73.2%,FVC%为70.7%(H, I)。
脊柱侧弯研究学会(SRS)终身成就奖得主、享誉全球的脊柱外科巨匠Charles E. Johnston教授,在《JBJS》专文评述北京协和医院所提出的的生长棒的“顶椎控制解决方案”时指出:我们的研究已成为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的权威范式,并可推广至几乎所有类型的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
图示:2013年仉建国教授在温哥华IMAST大会首次报告混合技术
图示:2024年仉建国教授在国际脊柱侧凸年会(SRS)上受邀发表题为《顶椎控制技术联合双生长棒治疗早发脊柱侧凸》的主旨演讲
图示:2024年,仉建国教授代表作为ICEOS协会Faculty Member中唯一的亚洲成员,分享EOS治疗的亚洲经验
“顶椎控制解决方案”-权威著作
图示:仉建国教授受邀在国际权威儿童脊柱外科教材-The Growing Spine上撰写混合技术一章
图示:仉建国教授主编《早发性脊柱畸形》
为更好地帮助国内脊柱外科医生,尤其是儿童脊柱外科医生对早发性脊柱畸形的认识,仉建国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国内外早发性脊柱侧凸领域的专家编写了《早发性脊柱畸形》一书,该书全面梳理并总结了早发性脊柱畸形诊治和研究领域的重要理念、关键技术和最新进展。全书分为早发性脊柱畸形基础和临床两部分。
基础部分介绍脊柱发育、脊柱生物力学及早发性脊柱侧凸遗传学;临床部分涵盖早发性脊柱畸形的评估、分类分型、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该书的核心和重点,包括早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策略与技术、麻醉管理、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康复与评估以及围手术期护理等内容。在手术策略与技术部分,详尽介绍了各种针对早发性脊柱畸形的融合技术、非融合技术及融合与非融合混合技术(Hybrid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步骤、技术要点、临床疗效评估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为EOS的治疗做出了“协和贡献”。
专家简介仉建国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脊柱畸形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学组组长。
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会员,GSSG(Growing Spine Study Group)会员,《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Orthopedic Surgery》编委。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来源:骨科在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