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6G光电芯出自中国!万亿赛道谁赚第一桶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4:50 1

摘要:我盯着那张芯片的实拍图看了半天。指甲盖大小,11mm×1.7mm,却敢把0.5GHz到115GHz这一大段频谱“一网打尽”。外面还在为5G毫米波的散热折腾,我们这边,北大王兴军团队和香港城市大学王骋团队把成果直接发在《自然》上,悄悄把门槛抬到一个新高度。有人感

我盯着那张芯片的实拍图看了半天。指甲盖大小,11mm×1.7mm,却敢把0.5GHz到115GHz这一大段频谱“一网打尽”。外面还在为5G毫米波的散热折腾,我们这边,北大王兴军团队和香港城市大学王骋团队把成果直接发在《自然》上,悄悄把门槛抬到一个新高度。有人感叹一句:这不是宣传,这是把技术牌摊在台面上。也有人冷笑:实验室里的英雄,走不出机房大门。到底是哪一种,我这次想聊细一点。

先说它厉害在哪。团队做的是光电融合芯片,用薄膜铌酸锂光子材料,做出一个超宽带的光电融合无线收发“引擎”。别看体积小,基带调制、载波生成这些关键单元都塞进去了。传统基站要堆一堆专用硬件来覆盖不同频段,一台机柜像小冰箱;它这种思路,就是让一个“小家伙”自由穿梭在0.5GHz—115GHz的频谱里,遇到干扰还能“闪转腾挪”。

速度和稳不稳,很关键。团队给出的数据很直白:传输速率超过120Gbps,是5G峰值的十来倍。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就像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出来又放回去那会儿,搞定。更有意思的是动态避让这件事,某个频段被人挤爆,它能在180微秒内自动跳到干净的地方。想想演唱会、球场、地铁站那种“满格信号加载不出来”的尴尬,这种能力就是现场救星。稳定性也被点名夸了,高频段不“虚”,全频段都能跑在高水平。

再往下挖,它不是一个“频段打工人”,而是往“聪明人”方向走。团队基于这块芯片,做了智能重构:内置算法能感知电磁环境,自己调参数。不是谁来“遥控”,而是自己判断、自己选路。你可以把它想成一台懂交通规则的导航,前方拥堵,立刻规划替换路线。

风吹得再猛,质疑也不会少。反方的担心,我得摆在台面上说清楚。高温、高湿、震动、盐雾这类极端环境,能不能顶住?量产要不要上新工艺线?成本打到多低,才撑得起大规模部署?这些在论文里看不到明确答案。大规模生产的节拍、良率、封测难题,暂无相关信息。商用时间表、标样机型、第三方测试报告,也暂无相关信息。还有安全层面,全频段、超高速,数据流量一下子上来了,攻防两端都要升级,这不是一句“加密就行了”能糊过去。

我注意到一个更现实的变量:标准。6G的全球标准赛道,已经开跑。谁的技术栈被写进标准,谁就有话语权,后面是专利、生态、供应链的连环效应。技术走在前面不等于标准在自己手里,别忘了这条。再加上地缘博弈,某些国家撑着“安全”这面旗,会不会设卡、限供、拉清单?这种“意外障碍”,过去几年大家都看过一轮了。

回到落地场景,想象一下它的价值:一块芯片,替代一堆分频设备,站点部署更灵活,楼宇内分布更简单,室外热点能快速加车道。再往前推一步,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远程手术、超清直播,这些都吃带宽、吃时延、吃稳定性。这块芯片的组合拳,刚好打在痛点上。动态频谱管理、超宽带、智能重构,三件套放一起,才是新一代通信的范儿。

别被“120Gbps”“180微秒”这些漂亮数字冲昏头,它们来自实验条件,外场的天线、功放、散热、供电、算法协同,全是变量。产业链不是论文里的一张图,是无数批次的试产和返修。真要走向商用,需要公开的城域测试、跨厂商互通、恶劣环境压力测。哪些城市会先试?是哪一类业务先落?有无对外发布的测试计划?有待官方确认。

态度我放在这儿:我偏乐观,但不盲目。我愿意把这一轮叫作底层范式的换挡,不是在旧车上喷新漆,而是把发动机和变速箱换掉。它改变了频谱使用的方式,也给了设备形态一次减法的机会。可它也逼着我们去补课——制造工艺、可靠性认证、网络安全、标准谈判,每一个都不轻松。

写到这儿,我脑子里只有两句话。中国芯定义未来,这回不是喊口号的底气;商业闭环跑通之前,谁都别先吹冲线。

- 你更在意哪件事?速度、稳定,还是隐私安全?

- 如果一部手机多出几百块,只为这颗芯片带来的体验,你愿不愿意买单?

- 哪个场景最该优先试点?球场、地铁,还是车路协同?

量产节奏、城市外场、第三方测评,只要有新动向,第一时间来跟大家同步。希望这次,我们不只是在朋友圈转发“振奋人心”,而是真看着它从实验室走到街头天线杆下面。

来源:在天台晾晒梦想的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