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就在同年,在中国浙江衢州,却发生过一次规模更大、情节更加惊险,结局却无比悲壮的营救行动。当时,衢州农民救助落难的盟军——美国杜利特空袭队员,却付出了惨重代价:遭到日军的报复,短短二十七天内,衢州地区超过二十五万平民遭到日军屠杀。
电影《东极岛》的上映,把二战1942年中国东海东极岛渔民无私救助英军战俘,英勇反抗法西斯的统治广为传颂。
然而,就在同年,在中国浙江衢州,却发生过一次规模更大、情节更加惊险,结局却无比悲壮的营救行动。当时,衢州农民救助落难的盟军——美国杜利特空袭队员,却付出了惨重代价:遭到日军的报复,短短二十七天内,衢州地区超过二十五万平民遭到日军屠杀。
日军甚至动用731和荣字1644部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细菌战,造成5-6万人直接死亡,感染各类病菌者超过30万人。现在浙江依然有不少当年感染细菌的“烂脚病”老人,用身体叙说日军的暴行。
这一段中国农民为救助盟军,却付出惨重代价的悲壮历史,不应该被人遗忘。现在,本文就讲述事情的经过。
这一事件的起点,就在于1941年12月7日,日本动用6 艘航空母舰为核心,出动 354 架战机,仅用 90 分钟就摧毁美军战列舰 8 艘、其他舰艇 10 余艘,炸毁战机 188 架,造成 2403 名美军士兵死亡、1178 人受伤。
这一次偷袭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令美国民众陷入“耻辱性愤怒”。于是,美国国会第二天通过了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凭借战前的长期准备,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一带迅速扩张势力范围。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关岛。接着,日军迅速占领东南亚的英国殖民者。1942年1月,攻占菲律宾马尼拉;2月,占领新加坡;3月,占领荷属东印度(今天印度尼西亚),从而掌握了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在日军的闪电攻势下,陷入了被动局面。由于珍珠港偷袭,美军在太平洋主力舰队严重受损,美军士气低落,民众对“何时报复反击日本”的呼声高涨。
于是,美国军方就意识到,如果不能尽快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就会进一步助长日军的气焰,还导致盟友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军心动摇。于是,策划一场能直接打击日本本土,借此洗刷耻辱、凝聚民心、兑现对盟军援助的军事行动是必然的。
在当时美国的军事水平来看,轰炸日本本土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美国在太平洋的最近基地,都远在轰炸机航程之外。日本的本土,都处在本国舰载机的作战半径绝对保护圈的范围内,自以为“固若金汤”,不可能被国外轰炸机空袭。
经过一份谋划,美国海军参谋弗朗西斯·洛(Francis S. Low)提出了一个方案:在海军航空母舰上起飞美剧的陆军的中型轰炸机——B-25米切尔,这一类型的飞机航程远、载弹量大,是能够完成轰炸日本本土的目标,具有可行性。但缺点是这一类型的飞机从未有在短短航母甲板上起飞的先例,因此是大胆又冒险。
这时候,杰出的航空工程师、特技飞行家和作战指挥官—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中校(Lt. Col. James H. Doolittle)自告奋勇去执行驾驶B-25米切尔飞机去轰炸日本本土的任务。他筛选了一些执行这一任务的志愿者,对飞行员进行机组训练和进行了飞机改装。
因为这一计划是杜立特中校指挥的,一被正式命名为“杜立特行动”。计划的开始,就是1942 年 4 月 2 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搭载 16 架 B-25 轰炸机,从美国旧金山起航,随后与“企业号”航母组成的护航舰队汇合。“企业号”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 “大黄蜂号”提供空中掩护,待轰炸机起飞后,两舰共同返航。
舰队朝着西太平洋进发,计划在距日本海岸约400海里(740公里)处让轰炸机起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4月18日清晨,舰队在距预定的起飞点还有170 海里处(北纬 36°,东经 154°),被日本海军第5舰队征用的“日东丸-23号”巡逻艇发现了。
“日东丸 23 号”巡逻艇,乃是一艘排水量仅 200 吨的小型巡逻艇,但配备了无线电发报机,在发现美军舰队后立即向日本军部大本营发出警报。
美军巡洋舰“纳什维尔”号察觉了“日东丸 23 号”巡逻艇的存在,并且迅速击沉了该艇,但计划的主要负责人杜立特等都确信,警报已经发出,日本军部肯定接收到了。
杜拉特小组知道现在面临就是计划暴露的危机,摆在面前就是取消行动和立即起飞这两个艰难的抉择。
如果按照原计划的时间进行,日军很可能就在本土部署防空力量,轰炸机达不成轰炸目标,更是损失惨重。
如果立即起飞,此时距离轰炸地——东京仍超过650海里(1200公里),轰炸机航程需额外增加 170 海里,可能导致燃油耗尽,最终无法抵达中国机场。
经过一番思考,杜拉特小组的飞行员不想错过这一次轰炸机会,也做好了以死殉国,成为英雄的决心,都一致要求指挥官杜拉特提前起飞。
在4月18日上午 8 时 18 分,十六架轰炸机以每分钟 1 架的间隔依次起飞,创造了当时航母起降陆基轰炸机的纪录。
之后,16架轰炸机划为三个编队朝着日本本土飞去,为了躲避日军的雷达搜索,以低空(高度保持在 100-300 米)方式飞行,躲避日军雷达的搜索。“大黄蜂号”与 “企业号”为了避免与日军主力舰队碰头,发生海战,于是也立即掉头返航。
经过几小时的飞行,4 月 18 日中午 12 时 30 分至 13 时 15 分,杜拉特小组的16 架 B-25 轰炸机陆续抵达日本本土上空,对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这四大城市的军事目标,分别实施了轰炸。
根据事后美军的统计,这一次轰炸共投下 16 吨弹药,炸毁日军军事设施 23 处,造成约 50 名平民死亡(多为工厂工人)。美军轰炸机仅 1 架被日军高射炮击伤,其余 15 架都完好毫无损害。
这一次轰炸由于是突袭,令日军慌乱不已,抵御美军轰炸机的防空高射炮火发射都是杂乱无章。由于是提前起飞,失去了预想的轰炸效果,但给日本军部和民众的心里震撼也是核弹级的。
日本本土第一次遭袭,上下朝野震动,日本军部和裕仁天皇的安全感被彻底打破。日本民众也惊恐发现,在本土国家也不是绝对安全,自然有了恐慌的心灵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杜立特在行动前明确下令“禁止轰炸平民区”,炸弹都针对日军的军事工厂、仓库与交通枢纽,这也体现盟军与法西斯军队在战争伦理行为的本质区别。
但杜立特小组的机组人员由于提前起飞了数百公里,面临困境就是飞机的燃油都严重不足。机组人员面临的最后选择,就是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被迫降落或者跳伞,或者尝试飞到苏联远东的海参崴(苏联为保持对日中立,会扣押飞机和人员)。
当时杜立特小组的机组人员,原定计划是降落在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等尚未被日军完全占领的机场,但夜幕降临、天气恶劣、无法导航,这一计划成为泡影。结果是十六架轰炸机中,一架八号机到了苏联的海参崴,其余十五架飞机的80名机组人员全部在中国上空弃机跳伞或者迫降在浙江、安徽、江西这三省。
当时,杜立特的机组人员,绝大多数在夜幕中降临在浙江省衢州地区的农田上。当地的农民和稍有文化的民众,看到这些“从天而降”的金发碧眼外国人,或许不看报纸不懂国际局势,却得知这些老外是中国的盟军,一起帮助打日本鬼子的,就毫不畏惧,对这些陌生的美国飞行员伸出了援助之手。
如当时很多农民,用自己的肩膀和臂力,在崇山峻岭中背下困乏饥饿的美国飞行员,送到自己家中居住。当地农民们也根据救下的美国飞行员描述,在山林中帮他们寻找跳伞失散的同伴,并且为积极掩护、转送和救助这些美国飞行员在后方安全大本营积极努力。
虽然在抗日兵荒马乱的年代,粮食匮乏,但是当地农民们也拿出家里珍贵的食物给飞行员充饥,热情款待他们,并且提供衣服保暖。
在遂昌县,村民们为受伤的美国飞行员送食和治伤。其中,洋溪乡乡长刘佐唐等人救助了伯特・格雷中尉,村民刘芳桥则一路护送他躲避日军巡逻队的搜查,护送到国统区。
重庆的国民政府也紧急调动车辆,将飞行员转运至重庆,再通过驼峰航线送回美国。
因此,就是中国民间军民的全力营救,这些不幸落难在中国的 64 名美国飞行员,最终都被成功营救及安全撤离,其中有 51 人集中在衢州。
杜立特本人是终生铭记中国农民的这一份恩情,在回忆录中他是这么写着:
“中国人证明他们是伟大的朋友。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但浙江衢州民间农民的善良和正义,换来却是日军惨绝人寰的报复。不久,日军迅速查知轰炸本土的美国飞行员,主要在衢州降落,并且获得衢州农民的救助,就开展了疯狂毫无人性的报复行动。
当时,日军为了摧毁衢州机场在内的中国东南部的机场体系,避免以后美军飞行员继续在这一地带降落,就发动了代号为“浙赣作战”的疯狂扫荡行动。
于是,在1942 年 5 月 15 日,日军以 5 个师团和 3 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分五路向浙赣线发起全面进攻,占领当地的军用机场。日军所到之处,都实施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对普通平民进行系统性屠杀。
根据《衢州市志》等地方史料记载,仅仅在衢州地区,大约25万普通百姓饱被屠杀,百姓家破人亡,无数村庄被日军焚为灰烬,浙江大地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悲惨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日军对浙江衢州平民做出最残忍,就是变本加厉,违反国际公约,动用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和荣字“1644部队”,对无辜平民发动细菌战,在衢州、金华、义乌等地大规模投放鼠疫、霍乱、炭疽等细菌武器。
据记载,早在1940 年 10 月 4 日上午 9 时许,一架日本军机在衢州上空,在罗汉井、柴家巷、水亭街、美俗坊一带撒下大量带有鼠疫病菌的麦粒、黄豆、小米、棉花、跳蚤和传单等物品。
这样,衢州一个月后爆发了鼠疫,被浙江省确定为鼠疫灾区,这是日军在衢州第一次细菌战。
一个多月后,衢州因鼠疫暴发流行而被浙江省确定为鼠疫疫区,这便是侵华日军在衢州实行的第一次细菌战。
之后,日军在浙赣战役期间,一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细菌战,细菌的种类有鼠疫、炭疽、霍乱、伤寒、副伤寒、疟疾等。在1942年8月,日军为了配合进攻浙赣作战计划,在浙江丽水和云和县一带,投放伤寒菌和霍乱等细菌,导致伤害病和霍乱病在这些地区的溪流和农田中疯狂传播,多个村庄大量村民患病死亡。
在云和县,日军主要空投以“腺鼠疫”菌为主的细菌武器,导致疫情迅速蔓延,浙江省儿童保育院的儿童们接二连三地发病死亡。
1944 年 6 月 26 日,日军第二次攻占衢县,“731 部队” 和 “荣 1644” 部队再次撒下大量鼠疫、伤寒、痢疾、疟疾病源菌,引发浙江衢州地区一带鼠疫、伤寒、痢疾、疟疾等传染病的爆发,衢州一带发病人数在 10 万人以上。
1942年8月,731部队“远征军”进入衢州。
这一切是有事实根据的,根据日本细菌战战犯—柄泽十三夫,在1949年苏联伯力审判中自我供认:
“1940年及1942年,我奉命参加了对中国华中地区的细菌攻击行动,使用飞机在衢州等地投放了鼠疫跳蚤。”
据统计,在二战期间,浙江全省有 8 个市,约 30 个县被日军的细菌战的攻击,造成浙江地区患鼠疫、伤寒、霍乱、疟疾等疾病死亡人数大约 6 万人,衢州死亡人数最多,达到四万人,可以看到日军报复的疯狂。
日军在浙江的细菌战,不仅是死亡,造成的灾难持续了数十年。很多浙江平民在细菌战中沾染了病源菌,留下了后遗症。如日军投放的炭疽菌,感染上容易使受害者腿部溃烂,患上俗称“烂脚病”的终身顽固疾病。仅衢州一带超过30万人患上了烂脚病,至今有不少当地的老人,依然承受烂脚病的痛苦。
东极岛渔民救英军,是一个关于勇气和胜利的传奇故事。浙江衢州农民救英军,却是一个勇气、创伤和牺牲的悲歌。
杜立特空袭被美国誉为二战史上的英雄篇章,参战的飞行员在美国当被视为英雄。但这一段英雄故事背后是中国衢州地区农民和数十万名平民承受日军的报复。
这些衢州数十万农民和平民,用生命和饱受细菌战的折磨,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承担了沉重的代价。
二战衢州农民救济美军和饱受日军细菌战报复的历史,乃是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遭遇苦难的真实写照。它告诉了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立自强,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听说过“杜立特空袭”吗?#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