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抗战中,以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书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丽篇章。
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抗战中,以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书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丽篇章。
从白山黑水的游击战场到苏联远东的战略整训,再到1945年配合苏军反攻,进驻东北57个战略据点,抗联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还为解放东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段历史展现了抗联战士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中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紧密合作。
东北抗联成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东北义勇军、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和部分土匪武装整合而成,人数一度达到3万余人。
他们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军据点、破坏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日本关东军。
1933年至1937年,抗联建立了多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如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根据地和赵尚志领导的北满根据地。
然而日本关东军通过“讨伐”和“治安肃正”行动,采取“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等手段,强制民众集中居住,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导致补给困难,作战环境恶化。
在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日军推行‘归屯并户’,强迫民众集中居住,切断抗联补给,致使我军陷于极端困难境地,部队减员严重。”
1935年,抗联人数约为2.5万人,但到1937年,因日军围剿加剧和叛徒出卖,人数降至1.5万余人。
1938年,日军进一步强化“集团部落”政策,抗联活动空间被压缩,损失加剧。
到了1939年底,抗联人数锐减至不足2000人。
为保存有生力量,抗联领导人决定战略转移,前往苏联远东地区整训。
1940年春,抗联各部陆续退入苏联,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附近建立北野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附近建立南野营。
北野营位于雅斯克林区,地形隐蔽,适合训练,而南野营靠近海参崴,便于联络国内。
初期条件艰苦,战士们自建帐篷,用汽油桶改制火炉,苏军提供每日800克面包及少量蔬菜和肉类。
1942年5月,苏方提议将抗联编入苏军序列,同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成立,对外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八十八国际旅),由中、朝、苏人员组成,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委员。
部队编为两个团、四营步兵、一个无线电营、一个迫击炮连和一个训练营,配备重机枪等武器。
在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1942年8月1日,抗联整编为第八十八旅,配属苏军番号,武器装备得以改善,士气大振。”
整训内容包括队列、滑雪、射击、刺杀、爆破及连以下战术训练,部分战士学习无线电、测绘、坦克驾驶等特种技能。
1942年7月,北野营300余人赴伯力苏军空降部队营区,进行为期1个月的跳伞训练。
这些训练成果显著,例如无线电训练使抗联建立了高效的情报传递体系,跳伞训练则培养了伞兵先遣队,为后续侦察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这些训练在1945年的反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伞兵小分队的精准侦察为苏军提供了准确情报。
在李兆麟《东北抗联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跳伞训练后,我军伞兵小分队能迅速空降敌后,侦察日军布防,传递情报,为苏军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发起远东战役。
抗联教导旅配合作战,派出伞兵小分队空降东北执行侦察任务。
7月下旬,小分队空投至牡丹江、磐石、满洲里等地。
8月9日晚,一支小分队在牡丹江海林空降,成员孙成有因伞具故障牺牲,其余成员监视日军动向,为解放牡丹江提供了关键情报。
“1945年8月9日,牡丹江海林空降,孙成有同志壮烈牺牲,余部完成任务,情报为苏军解放牡丹江提供重要依据。”
日本投降后,抗联主力随苏军进入东北,8月26日,周保中接到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命令,教导旅中方人员分批进驻东北战略要地,接受苏军卫戍司令任命。
9月初,约330名抗联战士分4批抵达长春、哈尔滨、沈阳等12个大城市和45个中小城镇,总计57个城市。
首批170余人于9月6日返回,李兆麟率领的支队进驻哈尔滨,王效明带领的小队则赶赴吉林;第二批由彭施鲁带领进驻佳木斯;第三批由周保中率领进驻长春、沈阳;第四批由王明贵带领进驻齐齐哈尔和大连。
进驻过程中,抗联面临诸多困难,如日军残余势力的抵抗、地方土匪的骚扰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在哈尔滨,李兆麟组织力量肃清日伪残余,快速恢复了党组织。
在长春,周保中协调苏军与地方势力,维持社会秩序。
抗联与苏军密切配合,依托苏军提供的运输和火力支持,迅速控制各据点,开展恢复政权、组建人民军队等工作。
部队随后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控制广大农村,为东北解放奠定基础。
“抗联进驻57城,克服日伪残余、土匪骚扰等困难,迅速恢复党组织,建立人民政权,为东北解放奠基。”
1、周保中(1986) 《东北抗日游击日记》 北京: 人民出版社。(本书详细记载了东北抗联退入苏联整训及配合苏军作战的亲身经历。)
2、冯仲云(1946)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 哈尔滨: 东北书店。(本书详细记载了抗联在苏联营地的训练内容和1945年反攻东北的战略部署。)
3、李兆麟(1947) 《东北抗联回忆录》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本书详细记载了八十八旅的成立及跳伞训练等特种作战准备。)
观点声明: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整理,旨在全面还原东北抗日联军从初期抗战到苏联整训及进驻57据点的历史过程与贡献,文中所有观点为笔者整理分析,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官方意见。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图片来源声明: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清风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