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路上白龙马为何几乎从不参加战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7:14 4

摘要:唐僧师徒五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白龙马作为西海龙王三太子所化的“意马”,一直以坐骑身份默默承担运输重任,很少现出人形参与战斗。为何白龙马几乎从不幻化人形助战?

唐僧师徒五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白龙马作为西海龙王三太子所化的“意马”,一直以坐骑身份默默承担运输重任,很少现出人形参与战斗。为何白龙马几乎从不幻化人形助战?

龙被视为鳞虫之长,能够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古代帝王更自比“真龙天子”。正因龙的神圣和高贵,其形象在神话中往往不轻易示人,而是保持神秘感。

在《西游记》的神话体系里,四海龙王及其龙族成员众多,但总体地位并不高。在神仙眼中,龙甚至与普通禽兽无异,蟠桃盛会上的珍馐就有“龙肝凤髓”,可见龙族地位的卑微。小白龙贵为西海三太子,因犯错几乎被处死,幸得观音搭救才改判为:给取经人做脚力。这种身份落差也决定了白龙马在取经团队中扮演的是低调服务的角色。

传说中龙马是兼具龙与马特征的神兽,代表刚健、进取的精神。《周礼》称“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亦言“马实龙精”,即龙修炼成精即为马。《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正是一条龙化作的骏马,陪伴唐僧长途跋涉,契合了“龙马精神”的象征意义——不必显山露水,只要脚踏实地、忠心耿耿地完成使命即可。

在《西游记》原著中,白龙马确实极少以人形现身参与战斗。白龙马唯一一次正式的战斗是在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中。当时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关押,孙悟空遭贬回花果山,猪八戒和沙僧也相继败阵,取经团队濒临崩溃。

正是在这“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的绝境下,白龙马再也按捺不住,决心舍身救师。他挣断缰绳,恢复龙身飞入云端侦察,发现黄袍怪在宫中饮酒作乐。随后,白龙马化身为娇俏宫女,端酒献舞接近妖怪,并趁其不备抽出腰间宝剑奋力劈砍。

然而,战斗过程却并不顺利。黄袍怪毕竟是二十八宿之一奎木狼下凡,武艺高强。两人交手仅八九回合,白龙马便渐渐不支。原著描写道:“小龙的手软筋麻,老魔的身强力壮。小龙抵敌不住”。最终白龙马被黄袍怪一棒击中后腿,受伤跳水逃脱。这一战暴露了白龙马战斗力的局限:他贵为龙子,久未经历实战,加之受罚后法力受损,与真正的强敌相比仍有差距。

受伤后的白龙马并未气馁,而是冷静下来思考对策。他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降伏妖怪,于是转而劝说原本想散伙的猪八戒去请孙悟空回来。白龙马以师兄的身份半责备半激励地对八戒说:“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若要救得师父,你只去请个人来。”当八戒表示不愿再与悟空打交道时,白龙马直言:“你趁早驾云回上花果山,请大师兄孙行者来。他还有降妖的大法力,管教救了师父,也与你我报得这败阵之仇。”这番话情真意切,点出了孙悟空是唯一能救师父的人选,也激发了八戒的责任感。八戒被说服,连夜赶往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了孙悟空,师兄弟联手才降伏了黄袍怪,救出唐僧。

除了宝象国这一次,原著中几乎没有白龙马再以人形或龙形参战的描写。在其他章节里,白龙马大多只是作为坐骑出现,有时还与唐僧一同被妖怪掳走,毫无反抗之力。在平顶山、狮驼岭等劫难中,白龙马都只是和师父一起被抓,没有展现任何战斗能力。从原著来看,白龙马并非没有变化和战斗的能力,而是作者刻意安排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隐于人后,不直接参与厮杀。

唐僧的取经团队对每个成员都赋予了不同的定位:孙悟空、猪八戒、负责降妖除魔、沙僧负责后勤保护师父。小白龙则被安排为“脚力”,也就是唐僧的坐骑。观音在向玉帝求情时就明确表示:“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正因如此,白龙马在团队中的职责是代步载物,而非冲锋陷阵。

唐僧的三个徒弟各有所长:孙悟空本领高强但性格桀骜,猪八戒诙谐懒散但曾为天蓬元帅,沙僧忠厚寡言但也曾是卷帘大将。如果白龙马也经常以人形参与战斗,可能会抢了三位师兄的“风头”,孙悟空本就好胜心强,若白龙马屡屡上阵表现,难免引起摩擦;猪八戒本就懒散不愿出力,白龙马的介入更可能让他有借口退缩。让白龙马始终以马的形态出现,有助于维护团队稳定。

白龙马低调行事也有明哲保身的考虑。他深知自己的定位和实力,不愿贸然出头。正如有评论所言,小白龙明白自己武艺有限,即使上阵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反而可能“得罪人又不讨好”。与其如此,不如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取经成功后,白龙马被如来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地位甚至超过了猪八戒的净坛使者和沙僧的金身罗汉。

白龙马作为龙的化身,本身具备变化形态的神通。在原著中,他能够随意化身为龙、化为马,甚至变作宫娥等人类形象。但从描写来看,他的变化和战斗能力存在明显的限制和前提条件。

观音菩萨在点化白龙马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削弱了他的部分法力。原著第十五回记载,观音将小白龙项下的明珠摘去,又用甘露为他拂身,喝声“变!”,小白龙才化作龙马之形。这颗被摘掉的明珠就是小白龙的内丹,是他法力的源泉。失去明珠后,白龙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正因如此,他在与黄袍怪交手时显得力不从心,远不如从前与孙悟空争斗时的水准。这一点原著借孙悟空之口也有所暗示:悟空知道小白龙被夺了龙珠,所以并不指望他能降妖,只让他安心当坐骑。

白龙马变化形态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平时他保持马的形态,是因为这是最省力也最符合他身份的状态。一旦要变龙或变人,都需要集中法力显化。在宝象国一役中,白龙马先是化龙飞天,再变作宫娥行刺,连续的变化和战斗使他元气大伤。战败后他“浑身是水,腿有伤痕”,几乎筋疲力尽。对白龙马来说,每一次重大的形态变化和战斗都是巨大的消耗。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在平时宁可默默当一匹马,也不愿轻易显形——因为他必须保存实力,以备不时之需。

白龙马的战斗技能主要依赖爪牙和肉搏,不像孙悟空、猪八戒有强大的法宝和神通。他变作宫娥时使用的是从妖怪那里骗来的宝剑,但终究不趁手,难以发挥全力。相比之下,孙悟空有金箍棒,猪八戒有九齿钉耙,沙僧有降妖宝杖。而白龙马除了化形和基本的腾云驾雾外,缺乏大范围杀伤的法术。这种能力上的局限,使他在面对厉害的妖魔时往往有心无力,只能依靠团队其他成员。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白龙马这一角色,从文学角度看,白龙马代表“意马”,与孙悟空代表的“心猿”相对应。“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定、杂念纷飞。作者借此象征取经人需要收束心神、坚定意志。白龙马从最初桀骜不驯的龙子到后来老老实实驮经,正体现了“以佛法收束心猿意马”的主题。

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分析,白龙马的遭遇和转变也契合了佛教“因果报应”的理念。他因前世的过错纵火烧珠而受罚,又因后来的善行护持取经而得成正果。在佛教看来,众生平等,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一心向善、坚持不懈,都能获得解脱。白龙马最终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跻身护法神之列。

来源:视觉新体验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