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72小时凉透了!挫折后重启人生的「脑科学急救术」,普通人照做就抗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0:37 1

摘要:你好,我是【洞见书】(原大脑帮),陪你提升认知,向内生长!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书”关注→ 右上角「···」→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思维跃迁!文末免费领百本相关电子书!

——用神经可塑性+5大思维模型,从崩溃发呆到落地行动,拒绝内耗空转!

作者 l洞见书这是洞见书分享的第3009篇文章

真正的抗打击,不是不摔跟头,是摔了之后,72小时内能用对方法拉自己一把

跟你们说个真事儿啊,前阵子我一朋友做社区团购,垫了8万块钱备货,结果团长突然跑路,货全压在手里。

他头两天就蹲在储藏室里,盯着那堆货抽烟,饭也不吃,跟我说“这辈子都翻不了身了”——你猜后来咋着?等他第4天想联系超市清货,发现同小区的人早把类似的货卖完了,本来能少亏点,结果又多赔了2万。

这事儿我后来查《认知神经科学杂志》才明白,挫折后的72小时,根本不是“普通的3天”,是大脑里“应激激素皮质醇”的代谢关键期,也是“杏仁核劫持”的解绑窗口期。

你要是这3天里光躺着崩溃,皮质醇会一直居高不下,把负责理性的前额叶皮层压得死死的——到时候不是你不想动,是你大脑根本没力气让你动。

今天咱不扯那些“加油挺住”的空话,就从脑科学、心理学的硬知识唠起,再搭着古今真人真事儿,把“挫折后72小时咋重启”说透。你要是听进去、照着做,下次再栽跟头,就不会再跟我那朋友似的,白白错过翻盘的机会!

01

先别逼自己“立刻振作”!1-2天的“有效躺平”,是给大脑“卸应激”

我发现好多人一遇挫折就跟自己较劲儿:“别人都能扛,我咋这么脆弱?”“必须马上站起来,不然就输了!”结果呢?越逼自己越慌,晚上瞪着天花板到天亮,白天连打开电脑的力气都没有——你这不是“振作”,是跟自己的大脑“对着干”!

脑科学里有个“皮质醇代谢周期” :人遇到挫折时,身体会分泌皮质醇(也就是“应激激素”),帮你应对危机。但这玩意儿要是持续超过48小时,就会反过来抑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让你越慌越没法思考,越没法思考越慌,陷入死循环。

真正有用的“躺平”,不是让你刷3天短视频、吃3天外卖(这叫“无效摆烂”),是做“低消耗、高修复”的事,帮皮质醇快点代谢掉:

•睡够觉:哈佛医学院研究过,深度睡眠时,大脑里的“胶质细胞”会清理多余的皮质醇,睡够7-8小时,第二天焦虑感能降40%;

•动一动:不用去健身房,楼下散20分钟步、跟着视频跳10分钟操就行——运动能促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玩意儿被称“快乐激素”,比你躺着刷手机管用多了;

•吃点“大脑喜欢的”:比如煮鸡蛋、原味坚果、清蒸鱼,这些里的卵磷脂、Omega-3能帮大脑修复神经细胞,比你喝闷酒、吃辣的强。

古代案例:范仲淹“被贬不躁,靠‘慢生活’修复”

范仲淹当年因为反对太后干政,被贬到睦州(现在的浙江桐庐)。换别人,早急着写奏折辩白、找关系复官了,可范仲淹没这么干。

他到了睦州,每天啥急事儿也不办,就去富春江边上散步,看渔民打鱼,还修了座“严子陵钓台”,写了篇《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他在文中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你看,他没跟自己较劲“我得赶紧回去”,反而用这种“慢下来”的方式,让皮质醇慢慢降下去。

后来他调整好了状态,才被调回京城,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臣。要是当时硬逼自己“振作”,说不定早垮了。

现代案例:董宇辉“直播遇冷,靠‘公园散步’重启”

董宇辉刚做东方甄选直播的时候,直播间就几十个人,还总有人发弹幕骂“长得丑还出来吓人”“说话没逻辑”。他后来在采访里说,那段时间他没硬撑着“必须播到有人看”,反而每天直播结束后,去公司附近的公园走1小时。

他说:“我就想,反正都这样了,不如让脑子空一会儿。”就是这段“散步修复”的日子,他慢慢想明白“直播不只是卖货,还能讲知识”——后来他开始在直播里讲玉米的历史、书里的故事,一下子就火了。

你看,他的“躺平”不是放弃,是给大脑“卸应激”,等劲儿回来了,自然就知道往哪儿走。

02

别陷在“我好惨”里!用“ABC复盘法”,把挫折变成“避坑手册”

等你休息够了,就该做第二件事:复盘。但我跟你们说,很多人的“复盘”根本没用——要么是反复想“我当时要是不那么做就好了”,越想越难受(这叫“反刍思维”);要么是把责任全推给别人“都怪客户难搞”“都怪大环境不好”,啥也学不到。

真正有用的复盘,是用埃利斯的“ABC认知理论” ——A是“事件本身”(比如创业失败),B是“你对事件的看法”(比如“我太没用了”),C是“结果”(比如崩溃不动)。复盘的核心不是改A(事件已经发生了),是改B(你的看法),把“我太没用”改成“我这次没做好,下次能改进”。

教你们一个“3步ABC复盘法”,每一步都有实操性,照做就行:

1. 先写“事件时间线”:把A(事件)拆明白,别被情绪裹着

拿张纸或者打开备忘录,把挫折的整个过程写下来,别漏细节:

•起点:你最开始的计划是啥?比如“我想做短视频,目标是1个月涨1万粉”;

•转折点:中间遇到了啥问题?比如“发了10条视频,每条播放量都不到500”“不知道用户喜欢啥内容”;

•结果:最后是啥情况?比如“涨粉不到100,放弃更新了”。

为啥要写下来?因为“反刍思维”的神经机制是“杏仁核反复激活负面记忆”,你光在脑子里想,只会越想越钻牛角尖。写下来能让你从“当事人”变成“旁观者”,用“上帝视角”看问题,避免被情绪带偏。

2. 再挖“B(看法)的坑”:用5Why分析法,找到你错在哪

很多人复盘只停留在“我内容没做好”,但为啥没做好?你得问自己5个“为什么”,挖到根儿:

1.为什么视频播放量低?因为内容没吸引力;

2.为什么内容没吸引力?因为没搞懂用户喜欢啥;

3.为什么没搞懂用户喜欢啥?因为没做用户调研;

4.为什么没做用户调研?因为觉得“自己懂用户”;

5.为什么觉得自己懂用户?因为太自负,没验证过想法。

你看,问到第五个“为什么”,才发现问题的根儿是“太自负,没做调研”——这比你只知道“内容没做好”管用多了,下次再做,就知道先做调研了。

3. 最后定“避坑行动”:把B(看法)改成“成长型思维”

复盘不是为了“找错”,是为了“下次不犯”。比如你找到“没做调研”的问题,就定个行动:“下次做视频前,先找10个同领域的爆款视频,分析用户喜欢的话题”——这就是把“我太没用”的固定型思维,改成了“我能改进”的成长型思维。

古代案例:王阳明“龙场悟道,靠复盘翻盘”

王阳明当年因为弹劾大太监刘瑾,被打了40大板,贬到贵州龙场(现在的修文县)。那地方穷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换别人早怨天尤人了,可王阳明没这么干。

他每天坐在山洞里,用“时间线+5Why”复盘自己之前的仕途:“我为啥会被贬?因为弹劾刘瑾。为啥弹劾会失败?因为只知直言,不懂变通。为啥不懂变通?因为觉得‘只要有理,就能成’……”

就这么复盘了几个月,他突然想通了“心即理”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后来他靠这个理念,平定了宁王叛乱,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要是当时他没复盘,只知道抱怨,哪有后来的成就?

现代案例:任正非“华为的冬天,靠复盘找破局点”

2000年前后,华为遇到了大危机:国外市场打不开,国内又被爱立信、诺基亚压着打,有人说“华为要完了”。任正非没慌,反而组织全公司做了一次大规模复盘。

他们用“时间线”梳理出“研发投入不够”“市场反应太慢”等5个核心问题,又用5Why挖到根儿:“研发投入不够,是因为觉得‘现有产品够卖了’”。后来华为加大研发投入,拿出年营收的10%搞3G技术,慢慢打开了国际市场。

任正非后来在《华为的冬天》里写:“我们要把每一次失败的教训,变成下次成功的垫脚石。”你看,华为能走到今天,跟这种“ABC复盘”分不开。

03

别等“准备好”再动!用“微行动”破焦虑,重建掌控感

我知道很多人复盘完了,还是不敢动——“我现在啥资源都没有,咋开始?”“万一再失败了咋办?”其实啊,焦虑的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而行动是唯一能治焦虑的药。不是“等你准备好”才行动,是“先行动”才能让你找到“准备好”的感觉。

这里要用到两个心理学硬知识:一个是弗洛姆的“小步子原理”——把大目标拆成“踮踮脚就能完成”的小任务,减少行动的恐惧;另一个是“多巴胺驱动机制”——完成小任务后,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你产生“我能行”的感觉,进而更愿意行动。

教你们3个“微行动技巧”,全是能落地的:

1. 先“环境隔离”:断了负面干扰,给大脑“腾空间”

环境心理学里有个“刺激控制理论” :你身边的负面刺激越多,越难行动。比如你失业了,一看到手机里的工作群、之前的同事朋友圈,就会想起失业的事,哪还有心思投简历?

所以第一步,先做“环境隔离”:

•暂时退出工作群、行业交流群,跟朋友说“我最近需要调整,过几天再联系”;

•把家里跟挫折相关的东西收起来,比如之前做项目的资料、样品,眼不见心不烦;

•找个“新环境”,比如去图书馆、楼下咖啡馆,换个地方,大脑也会有“新开始”的感觉。

2. 再“任务拆解”:把“重启人生”拆成“今天做1件小事”

你别想“我要重启人生,我要赚10万”——这么大的目标,谁看了都怕。你得把它拆成“今天能做的小事”:

•要是找工作:今天就“整理1份简历”“给1家公司投简历”;

•要是做自媒体:今天就“写1条100字的文案”“拍1个1分钟的视频”;

•要是学技能:今天就“看1节20分钟的网课”“做1道练习题”。

我之前有个学员,失业后天天在家焦虑,我说“你别想找工作的事,今天就去楼下便利店买瓶水,跟店员说句话”。

他照做了,第二天又做了“整理简历”,慢慢就动起来了——小行动的意义,不是“能做成多大的事”,是让你重新找回“我能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觉。

3. 最后“即时反馈”:完成小事就奖励,强化行动惯性

大脑喜欢“即时反馈”,你完成一个小任务,要是没奖励,下次就没动力了。所以每次做完小事,都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整理完简历:吃一块喜欢的蛋糕;

•投完简历: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

•学完网课:去楼下散散步,买杯奶茶。

这背后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你用“奖励”强化“行动”,慢慢就会形成“行动-奖励-更愿意行动”的循环。就像训练小狗一样,它做对了动作就给零食,慢慢就会形成习惯。

古代案例:曾国藩“屡考不中,靠‘日课300字’微行动翻盘”

曾国藩当年考科举,考了7次才中秀才,前6次都名落孙山。别人都笑他“笨”,可他没急着下次再考,反而每天做“日课”:写300字日记,复盘当天的错题,总结答题技巧。

他在日记里写“今日错题,是因为没读懂题干,下次要先读3遍题”——就靠这个“每天300字”的微行动,他慢慢找对了答题方法,第7次终于中了秀才,后来又中了举人、进士,成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办法、小行动,反而能打败投机取巧。

现代案例:李诞“写脱口秀没人笑,靠‘日更1个段子’微行动站稳”

李诞刚做脱口秀的时候,写的段子没人笑,每次上台都冷场。他没放弃,每天写完段子,就发给朋友看,哪怕只有1个人觉得好笑,他也接着改。

他后来在《脱口秀大会》里说:“我当时想,就算没人笑,我也得每天写1个,不然手就生了。”就靠这个“日更1个段子”的微行动,他慢慢摸透了“笑点规律”,后来写的段子越来越火,成了脱口秀圈的“顶流”。你看,他不是一开始就厉害,是靠每天的小行动,慢慢积累出来的。

04

别被别人的话“绑住”!设定“情绪边界”,只盯自己的目标

我发现很多人挫折后,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朋友会不会看不起我?”结果呢?别人随口一句“你咋这么不小心”,就能让他难受好几天——你这不是“为自己活”,是在“为别人的眼光活”。

心理学里有个“自我分化理论” ,是鲍尔比提出来的——意思是,你要能分清“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别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标签。

比如别人说“你创业失败,真没用”,这是别人的看法,不是你的真实情况——你只是这次没做好,不代表你永远不行。

教你们3个“设定情绪边界”的方法,特别管用:

1. 先“自我提问”:分清“可控”和“不可控”

遇到别人的评价,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件事跟我的目标有关系吗?比如别人说“你穿的衣服不好看”,这是别人的审美,跟你“找工作”的目标没关系;

•我能改变这件事吗?比如别人说“你太胖了”,要是你想减肥,就能改变;要是不想,也不用在意。

认知心理学里的“可控性二分法” :你只需要关注自己能控制的事(比如投简历、学技能),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比如别人的看法),再在意也没用——就像你没法让所有人都喜欢吃辣一样,你也没法让所有人都认可你。

2. 再“价值观排序”: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啥

很多人之所以被别人的看法影响,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观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才会跟着别人的眼光走。

比如你本来想做自由职业者,结果别人说“自由职业不稳定,不如找个铁饭碗”,你就动摇了。

所以你要做“价值观排序”:把你在意的东西列出来,比如“自由”“赚钱”“成就感”“稳定”,然后按重要性排序。

比如你把“成就感”排在第一,那就算自由职业暂时不赚钱,只要能让你有成就感,你就愿意坚持——这样别人的看法就影响不了你了。

3. 最后“适度社交”:只跟“给你支持”的人来往

挫折后,别跟那些“只会泼冷水”的人来往,比如“我就说你不行吧”“早知道你会失败”,这些话只会消耗你的能量。

反而要跟能给你支持的人来往,比如家人、真正的朋友,他们会说“没关系,下次再来”“我相信你能行”,这些话能帮你恢复信心。

社会支持理论 里说: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降低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你的抗打击能力。就像你感冒了需要喝热水一样,挫折后,你也需要“心理上的热水”——也就是支持你的人。

古代案例:李清照“南渡后,不被非议干扰,专注创作”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去世了,家里的藏书也丢了,日子过得很苦。当时有人说“一个女人,还写什么词,不如好好过日子”,还有人说她“再嫁失节”(因为她后来再嫁过张汝舟)。

可李清照没在意这些评价,她该写词还是写词,还整理了丈夫留下的藏书,写出了《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篇。

她在词里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能看出她的性格——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把词写好”,别人的评价根本影响不了她。后来她成了“千古第一才女”,要是当时她被别人的看法绑架,哪还有这些传世之作?

现代案例:papi酱“刚火时被骂‘低俗’,不较真,专注内容”

papi酱刚在短视频平台火的时候,没少被吐槽:“内容太俗,没深度”“就会装疯卖傻”“靠炒作火的”。要是换别人,早出来反驳了,可papi酱没这么干。

她在采访里说:“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让大家轻松的内容。你觉得不好笑,没关系,总有人觉得好笑;你觉得低俗,也没关系,我慢慢调整,但不会因为别人的话改方向。”

就因为她能分清“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目标”,所以才能专注创作,后来成了头部短视频博主,还开了自己的公司。

05

72小时内必须“动起来”!用“MVP行动”,开启重启第一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72小时快结束的时候,必须启动“最小可行性行动(MVP)”。这是从“精益创业”里来的概念——不用等“准备充分”,先做一个“最简单的版本”,然后根据反馈调整。

比如你想做奶茶店,不用先租店面、雇人,先在家做几杯,送给朋友尝尝,看他们喜不喜欢——这就是“最小可行性行动”。

为啥要在72小时内启动?因为大脑的“应激记忆”会在72小时后开始固化,要是你72小时内还没行动,大脑就会默认“你不行,你只能待在挫折里”,后面再想行动,就更难了。

教你们3个“启动MVP行动”的方法:

1. 先“破除完美主义”:接受“第一次做不好很正常”

很多人不敢行动,是因为想“一步到位”:“我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然就不做”。结果呢?想了半天,啥也没做成。其实啊,完美主义的本质是“恐惧失败” ——你怕做得不好被别人说,所以干脆不做。

你得告诉自己:“先完成,再完美”。比如你想写文章,不用先想“我要写出10万+”,先写一篇500字的短文,发出去看看;

你想做直播,不用先想“我要火”,先开一次直播,哪怕只有10个人看——完成比完美重要,因为只有先做了,你才知道哪里需要改。

2. 再“建立微习惯”:每天固定做一件小事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你每天做一件小事,坚持下来,就能慢慢改变。比如:

•想学英语:每天早上起来背10个单词;

•想健身:每天晚上做10个俯卧撑;

•想做自媒体:每天写一条朋友圈文案。

习惯养成理论 里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66天,但只要你能坚持21天,就能初步形成“行动惯性”。所以你从72小时内开始,每天做一件小事,坚持21天,就能慢慢从挫折里走出来。

3. 最后“可视化反馈”:记录进度,看到自己的改变

你可以用表格或者手账本,记录自己的行动进度:“今天投了1份简历”“今天背了10个单词”“今天开了一次直播”。

每次记录的时候,你都会看到“自己在进步”,这会给你信心——就像你玩游戏升级一样,看到经验条在涨,你就更想玩下去。

古代案例:玄奘“取经遇沙漠,靠‘找水源’MVP行动脱险”

玄奘去印度取经,走到莫贺延碛沙漠的时候,水袋不小心掉在地上,水全洒了。当时他又渴又累,想过放弃,甚至想过回去。

但他没这么干,他的“最小可行性行动”是“找水源”——他沿着沙漠里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终于在天黑前找到了一处水源。

要是当时他没行动,待在原地,早就渴死在沙漠里了。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到了真经,成了一代高僧。你看,他的“重启”不是靠“远大目标”,是靠“找水源”这个小行动。

现代案例:俞敏洪“新东方转型,靠‘小直播’MVP行动开启”

2021年,教培行业遇冷,新东方市值跌了90%,俞敏洪没慌,他的“最小可行性行动”是“做直播卖农产品”。

当时他没租大场地,就在新东方的教室里,跟几个老师一起直播,一开始没人看,销售额也很低。

但他没放弃,每天都直播,慢慢调整内容——老师开始在直播里讲知识,比如卖玉米的时候讲“玉米的历史”,卖书的时候讲“书里的故事”。

后来“东方甄选”火了,成了直播圈的“清流”。俞敏洪说:“转型不用想太多,先做起来,再慢慢调整。”

06

最后跟你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别再纠结“我为啥这么倒霉”,也别再羡慕别人“为啥总那么顺”——谁没遇到过挫折啊?范仲淹被贬过,王阳明被打过,任正非、俞敏洪也都栽过跟头。

记住,72小时内,你不用“立刻成功”,也不用“完全走出阴影”,你只需要做3件事:

1.给自己1-2天“有效躺平”,别跟大脑对着干;

2.用“ABC复盘法”找问题,把挫折变成避坑手册;

3.启动“MVP行动”,别等“准备好”再做。

你的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挫折不算啥。就像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你能在72小时内重启,后面还有无数可能。

话题标签:#挫折后72小时重启#脑科学急救术#抗打击实操技巧#ABC认知复盘#MVP最小行动#情绪边界设定

若有启发,点赞在看分享~关注【洞见书】,回复“书籍大礼包”领百本电子书(包含文中书籍),洞见书,与你同行,助你武装大脑,制胜未来!明天见!

读你所爱,值得一看的好书(分类索引)

来源:大脑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