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榴莲身为水果领域的“爱马仕”,令众多爱好者心生畏怯——其售价动辄高达数百元,消费者仅能偶尔进行奢侈消费。然而,在2025年的夏季,这一“水果高价神话”陡然被打破。
导读:价格遭腰斩!国内低至15.8元/斤,外媒:国产把“水果爱马仕”拉下了神坛?
曾经,榴莲身为水果领域的“爱马仕”,令众多爱好者心生畏怯——其售价动辄高达数百元,消费者仅能偶尔进行奢侈消费。然而,在2025年的夏季,这一“水果高价神话”陡然被打破。
于北京、广州等城市,金枕榴莲的每斤零售价从60元直降至27元左右,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15.8元一斤”的低价。一时间,“榴莲价格腰斩”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全网皆在欢呼“终于实现榴莲自由了!”
但这份热闹并未持续太久,消费者的“吐槽”之声便纷至沓来:“看似价格低廉,所购榴莲不是‘水包’,就是毫无香味”“一半果肉依旧生硬,另一半却已带有酒精气味”。
从往昔的“不舍得购买”到如今的“随意畅享”,这一转变历程与当年阳光玫瑰、蓝莓所经历的“自由之路”极为相似。然而,为何同样的“价格暴跌”,却未能换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感?这颗远渡重洋而来的“水果之王”,究竟经历了何种变化?
01 谁把“水果爱马仕”拉下了神坛?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几年前,榴莲价格高昂实则是有其缘由的。自2003年泰国方面率先获得对华新鲜榴莲出口准入资格后,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间,它几乎独占了国内榴莲市场。海关数据表明,榴莲在华市场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在2017 - 2021这五年间,我国鲜榴莲进口量从22.4万吨增长至82.2万吨,规模扩大了3.7倍;与此同时,进口额从37.6亿元飙升至272.2亿元,增幅超过7倍。彼时的榴莲,堪称水果柜台上当之无愧的“奢侈品”,无论是用于送礼还是犒劳自己,都是彰显身份的“硬通货”。
转折出现在2022年,随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参与者”相继获得国内市场准入资格,泰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加之今年东南亚地区榴莲迎来丰收,供应量急剧增加,价格自然难以维持高位。然而,比“供应量增大、价格下跌”更为尴尬的是品质的下滑。
在泰国从事了9年榴莲生意的王钧(化名)透露,今年泰国东部产区的产季推迟了一个月,又遭遇了连日的雨季。“雨水过多时,榴莲树的营养被新叶吸收,所结的果实要么甜度不足,要么水分过多,品质极不稳定。”泰国榴莲协会也坦言,“果品质量下降致使消费者信心受挫”,这正是榴莲“价格下跌却仍不受欢迎”的关键所在。
尽管越南榴莲凭借低价占据了不少街边板车摊位,但品质仍处于“打磨提升阶段”。消费者看似实现了“价格自由”,却远远未能迎来“品质自由”。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任何产品若想留住消费者,都需回归“品质与需求相匹配”这一核心要点。
02 真正的买单理由,叫做“值得”
榴莲遭遇“价跌质降”的情况并非个例,实际上,这一现象在诸多行业都具有普适性。随着国产榴莲的不断上市,未来进口的榴莲价格还得不断下降,外媒也纷纷表示:国产把“水果爱马仕”拉下了神坛!
以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消费市场为例,不少产品陷入了“以低价比拼成分、压缩成本”的内卷态势。然而,真正能够留住消费者的,依旧是那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过硬实力”的产品。
归根结底,市场的选择逻辑始终未曾改变。正如大家甘愿为优质的榴莲花费较高的价格,却对廉价的“水包榴莲”敬而远之。消费者并非抵触“高价”,而是难以接受“高价低质”的产品。
03 没有品质的自由,只是昙花一现
令人饶有兴味的是,当普通榴莲价格大幅下挫、备受质疑之际,高端榴莲市场却展现出一番大相径庭的景象。
在某买菜平台之上,1.5 - 1.7公斤装的马来西亚冷冻树熟猫山王榴莲标价274元,2 - 3公斤装的售价则达469元。即便其价格是普通金枕榴莲的4 - 5倍,依旧有诸多消费者甘愿为之埋单。
而在泰国,亦有愈来愈多的种植户不再执着于追求产量,转而投身于猫山王这类高利润品种的培育。王钧(化名)坦言:“用‘两极分化’来形容当下榴莲行业的变化,最为贴切不过。”
这一现象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当前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低价或许能够换来一时的销量热潮,但唯有回归品质、坚守标准、持续提供“无可替代的体验”,方能真正挣脱价格战的泥沼,赢得消费者的长久青睐,如此一来,“榴莲自由”也不至于沦为转瞬即逝的狂欢!
来源:疯狂的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