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万人次观看,北大这门课出书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09:45 1

摘要:∆乌鸦只看到了一些没有标注的数据,也没有大量的数据训练,但是,它要完成大量的任务

Chatgpt走红,DeepSeek爆火

人工智能隐藏着无限奥秘

激起我们的好奇心

如果你想探寻智能世界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想了解AI浪潮的发展趋势

那么,小北为你强烈推荐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家编写的

《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

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

待君展卷,共启未来

2023年5月

世界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教授领衔

来自北京大学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近20位教授与研究员

共同推出网课

课程上线后,累计播放量逾千万人次

经过精心打磨

这门备受瞩目的网课终于以图书形式出版

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历史

涵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

认知推理、机器学习、音乐人工智能……

为读者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全方位视野

书籍目录

第一讲

人工智能的现状、趋势与战略

第二讲

机器眼中的大千世界——计算机视觉

第三讲

语言与机器的火花碰撞——自然语言处理

第四讲

认知科学与AI世界的邀约——认知推理

第五讲

机器自我成长进步——机器学习

第六讲

未来生活离不开的伙伴——智能机器人

第七讲

机器世界不孤单——多智能体

第八讲

机器生活的世界——物理世界仿真模拟

第九讲

舞动科技的音符——人工智能音乐

第十讲

人工智能在北大

01 小数据大任务

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立心之约》为读者提供对人工智能的系统认知

深入浅出地揭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挑战

譬如,书中用“鹦鹉”“乌鸦”为喻

形象说明人工智能

从“大数据小任务”到“小数据大任务”的方向转变。

∆乌鸦只看到了一些没有标注的数据,也没有大量的数据训练,但是,它要完成大量的任务

“鹦鹉范式” 即“大数据+大算力+深度学习”

这一范式缺乏跨任务能力

很难适应新的、未见过的挑战

“乌鸦范式”是“小数据、大任务”模式

代表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理想通用智能体

——仅凭少量数据,就能够顺利完成一个复杂任务

∆“鹦鹉范式”人工智能可以说人话,但不解话意,更不能对应现实的因果逻辑

在朱松纯教授看来

“乌鸦范式”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

即通过更加智能化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从“小数据”中解决“大任务”

他还指出

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工具

而是一个具备自主学习推理和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

不仅会在技术层面不断演进

更会在社会、伦理和文化层面与人类文明深度融合

推动世界进入人机共存的新时代

02 立“心”之行

始于足下

“立心之约”的“立心”

源自朱松纯提倡的“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

“心”即“价值”

就是为人工智能树立

与人类对齐的价值体系和认知架构

这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不谋而合

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如何为青少年、为社会大众立“心”

做好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是时代赋予北大智能学科的重要责任

∆北大智能学院与百度百科联手打造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科普词条,为人工智能科普工作贡献力量

早在2022年冬

《立心之约》网课就由智能学科的团队策划录制

从教案到PPT,再到真人录播的视频微课

经过反复推敲打磨

它在2023年4月上线北大各大直播平台

并于2024年5月成功入选

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名师教AI”专栏

为向革命老区的学子科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

北大智能学院招生工作组还开展了

“AI科普走进革命老区”系列活动

计划面向全国100所革命老区学校

赠送《立心之约》纪念礼盒

∆北大智能学院向青海大通县朔山中学捐赠《立心之约》纪念礼盒

03 人工智能的突然热门

其实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

尽管人工智能的历史仅有60多年

但其发展经历了多次高潮与低谷

20世纪50年代

计算机的诞生让人们期待它能像人脑一样思考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

人工智能遭遇了两朵“乌云”

——“符号落地”“常识获取”

∆人工智能的“合久必分”和“分久必合”

符号落地侧重让机器理解图像符号代表的内容

常识获取则涉及机器对物理和社会常识的掌握

人类可以轻松识别物体、理解基本的物理规律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能够推测他人的意图

然而,人工智能系统难以自然地掌握这些常识

导致其难以在复杂、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决策

∆即使是婴儿,都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的物理常识:小木偶不会凭空消失

面对这些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起

人工智能开始分化成多个研究领域

如今,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

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提升

大规模数据的积累以及深度学习的突破

这就像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求“大统一理论”

人工智能也需要建立统一的理论模型

解释智能现象、构造通用智能体

使其能够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中进行测试和优化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

将朝着更加融合和智能的方向迈进

其核心在于技术的交叉整合、跨学科拓展

以及与人类文明的深度结合

03 北大智能人

“智怀天下,能为人先”

2002年,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智能科学系

2007年,建成世界最早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20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

作为校级实体机构推动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研究

2021年,北京大学成立智能学院

将“智能科学与技术”设立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作为我国智能学科的创建与引领者

北大智能人始终秉承“智怀天下,能为人先”的精神

与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向、同行

∆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相继成立

∆近十年来,北大人工智能学术成果的发表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如何整合资源,让人工智能人才不必出国即享受最优质的教育,需要国家和科研工作者共同探索

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

关于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北大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育人体系

早在2020年成立了

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北大通班)

∆北大通班教师团队与学生的合影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交叉门类下的新兴学科

覆盖面广、交叉性强,与文理医工深度交融

因此在培养人才上不可硬套传统理工课程

北大通班采取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课程布局以通用人工智能为核心

“科教融合”,探索交叉学科边界

培育新一代“通识、通智、通用”的优秀人才

在打造人工智能理工基础方面

北大智能学科

依托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与智能学院

创建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班(北大智班)

注重数理基础、理工学科交叉、系统性课程规划

拥有国际化师资力量

实现“基础理论扎实、前沿,

课程实践精准、全面,

科研项目前瞻、有趣”的培养特色

∆2022级北大智班开班仪式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

北大智能学科将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面向国际科技竞争前沿

把握智能科学发展趋势

实现智能学科跨越式发展

打造一支

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

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

∆朱松纯院长讲授“人工智能引论”课堂,被录入教育部十八大以来教育成果展“奋进新时代”主题展 ∆2023年11月18日,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启动

∆2024年智能乐队在北大体育文化节开幕式

>

来源: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