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深秋,武汉,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焊接赛项的领奖台上,新疆代表队的队员们紧紧相拥,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在他们胸前闪耀。三等奖,新疆代表队在该赛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2024年深秋,武汉,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焊接赛项的领奖台上,新疆代表队的队员们紧紧相拥,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在他们胸前闪耀。三等奖,新疆代表队在该赛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指导教练沈海军,这位河北援疆教师,眼角湿润了。他知道,从河北带来的“职教火种”,已在遥远的天山脚下,点燃了技能成才的希望之光。
自2023年进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以来,沈海军始终以“技能报国、职教兴疆”为己任,将河北先进的职教理念与边疆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在实训车间、在创新平台、在技能赛场,谱写着新时代职教援疆的动人篇章。
赛场砺锋 铜牌映匠心
“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学的试金石,更是学生成长的快车道。”初到机电学院,沈海军便将工作重点投向技能竞赛。他深知,一枚奖牌不仅能提振师生信心,更能架起边疆学子通往广阔天地的桥梁。
他借鉴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试水“工程训练班”。没有现成模式,他就自己摸索;设备不足,他就优化训练方案。
多少个日夜,他与学生们泡在实训室,反复调试程序,打磨焊接工艺。2024年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他指导的学生团队一举斩获7项大奖,初露锋芒。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学院决定冲击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面对“智能焊接”这一高技术含量赛项,沈海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他精心研究赛规,优化训练策略,甚至将河北的专家资源从“云端”引入训练场。
备赛期间,一位维吾尔族学生因操作瓶颈一度气馁,沈海军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看这焊枪,每一次精准的起弧,都是无数次失败的积累。相信自己,我们能行!”最终,这支由边疆学子组成的新疆代表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那枚闪耀的铜牌,不仅镌刻着技能,更熔铸着“永不言弃”的工匠精神。
平台筑基 融合创未来
“职教的生命力在于紧贴产业。”沈海军深谙产教融合之道。他在调研中发现,学院科研平台薄弱,难以满足区域产业升级需求。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发:打造一个立足本地、服务产业的创新引擎。
经多方奔走,积极筹划,他成功创建了院级“智能焊接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中心”。这不仅是实验室的升级,更是理念的革新。他主动对接轮台、若羌等地的装备制造、石化、纺织企业,将行业最新需求和技术标准引入课堂。与企业工程师共同修订课程标准,共建核心课程资源,让教学真正“接地气”。短短两年,中心已孕育出3项国家专利,承担起自治区科协重点课题和行业课题,成为孕育技术创新的沃土。
他还积极推动与若羌产业学院深度合作,共同申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3+2)”贯通培养项目,并成功助力若羌争取到40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同时,他联合内地优势院校,共建国家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将7门精心打磨的边疆职教课程送上“云端”,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青蓝相继 薪火永相传
“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沈海军深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援疆的深远意义。于是,他牵头成立“传帮带”小组,与3名中青年教师结对子。
青年教师艾力夏提至今难忘沈老师对他那堂《单片机系统设计》课的指导。沈海军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拿出教案,从项目导入的案例选取,到实操环节的安全细节,密密麻麻标注了二十多处修改建议,甚至手绘了更清晰的任务流程图。“沈老师的指导像‘精准焊接’,点穴到位,让我豁然开朗。”在沈海军悉心培养下,艾力夏提迅速成长,他的课被评为优质课。
沈海军创新性地将科普与师资培养结合。他带领青年教师团队,策划拍摄了《丁达尔效应探秘》《直流电动机的奥秘》等4部科普微视频,把深奥的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这些视频不仅成为学院科普教育的亮点,更锻炼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他协助指导的项目《点亮智慧焊光,追踪焊接技术的革新轨迹》获得自治区重点资助并圆满结项,一位教师在他的支持下成功获评自治州“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他还成功申报400万元超长期贷款项目,为学院教学科研升级了“硬件”。
心系边疆 情润职教路
“援疆是奉献,更是心灵的洗礼。”沈海军始终牢记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
他积极参与“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与5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他走进学生宿舍,了解生活困难;出现在食堂,关心饮食习惯;更在实训车间和课后,耐心辅导学业和技能。他常说:“语言通,心才通;技能强,路才宽。”他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们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和职业竞争力,在他们心中播下“技能成才、建设家乡”的种子。
作为机电学院青年委员,沈海军带头开展“三学三亮三比”活动,将“红心向党,智造先锋”的支部品牌擦得更亮。
他积极搭建冀疆职教桥梁,推动两地院校互访交流常态化,让教育援疆的涓涓细流,汇成滋养两地情谊的绵绵长河。在作风上,他严守纪律,清正廉洁,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作风和“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河北援疆精神,融入日常点滴,树立了援疆干部的良好形象。
“天山雪莲能在严寒中绽放,边疆职教也必将在创新中腾飞。我愿做一颗铆在职业教育援疆路上的‘螺丝钉’,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展望未来,沈海军目光坚定。(周洪松)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