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蔚老社区”,一场关于农村养老的革新实验 | 乡“互”养老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05:25 1

摘要:“村级互助性养老”作为保障老有所养的有效形式,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点题。围绕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

编者按:

“村级互助性养老”作为保障老有所养的有效形式,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点题。围绕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

发展乡村互助性养老,也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纳入的民生重点。当前,多类互助养老实践正在省内一些村庄开展,这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农村养老痛点的探索,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写下了生动注脚——通过培育积极老龄观与互助性组织,促进老有所为,激活乡村内生力;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汇聚起推动基层善治的合力;彼此陪伴与照护的温暖日常里,文明乡风悄然浸润着民心……

为记录与探讨广东乡村互助养老实践,南方农村报推出“乡‘互’养老”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清晨八点半,蔚老社区开门。这扇门后,一双双相携的手,尝试打开农村居家养老的新局面。如何让“老树”焕发生机?蔚老社区的答案,是让农村老人和妇女成为“互助养老”的主体。

落地于韶关市始兴县乌石村与千净村的“蔚老社区”项目,开展已有一年。通过盘活闲置农房、赋能乡村留守妇女、发展老年志愿者、引入“善行积分”激励机制,蔚老社区将熟人社会的亲缘纽带转化为互助网络。在这里,退伍军人坚持打扫场地,客家老人重拾传统麻糍手艺——低龄帮高龄,健康助失能,乡村的“老力量”在互助中活跃起来。

从“被养老”到“去养老”,蔚老社区的故事,不仅是一群老人找回笑声的历程,更是一场关于农村养老的革新实验。

01

老有所乐:从“空巢”到“满座”

木门漆上棕色,恢复昔日的纹理和光泽。门上有副对联,上联是“蔚老社区多活跃”,下联是“老人返童少年时”,横批是“高朋满座”。这是去年乌石村蔚老社区装修后,82岁的卢道永老人挥墨写就。上午不到十点,屋里便坐满了十几位老人,聊天盖过了电视声音。

卢道永老人为蔚老社区写对联

考虑到老人来往的便利,吴秀兰看中了这栋离乌石村委会不远的单层民房,却得知屋主早已外嫁。生长于乌石村的吴秀兰,是始兴县绿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始兴绿芽”)创始人,如今也是“蔚老社区”项目始兴试点的主要负责人。她记得,“和屋主讲了蔚老社区的理念后,她说一个月只要300块租金,水电费看着给就行。”

基于“乡村互助养老”的核心理念,2024年4月,由广东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会、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的“蔚老社区”项目,正式在始兴县太平镇乌石村和顿岗镇千净村落地。

常住人口1100多人的乌石村,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就达到了321人,占了将近三成。千净村常住人口约1800人,老龄人口数量也有495人。2024年初,始兴绿芽团队曾入村开展调研。吴秀兰介绍,两个村的老人家中,很多都是年轻一辈外出打工,或已成家各自居住。老人们最普遍的需求是公共空间,“能有场地和设备来聊天、下棋、唱歌,发挥自己的兴趣。”

这场互助养老的探索,就像是在老人们的生活里架起一道桥梁,从“空巢”通往本不陌生的“大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原院长董玉整教授认为,乡村是“熟人社会”,其亲缘、地缘、社缘关系等都为互助式养老提供了更现实且坚实的基础,“当然,前提是这个村子本身有一定数量的互助主体,比如低龄老人、留守妇女等。”

据了解,千净村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有251人,在老龄人口中占了一半,乌石村则有137人。千净村蔚老社区举办活动时,68岁的华文娇就在门口张望,又默默离开,“怕人说我是贪吃、贪便宜。”直到被邀请成为志愿者,她才第一次走进。

“蔚蓝的蔚?我以为就是‘为老’呢!难道不是吗,每个人都为了老人在做事。”去年重阳节,是华文娇在蔚老社区度过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她带着邓六优等11名本村舞蹈队员加入志愿者队伍的第一天。“每次搞活动,我们跳舞给老人家看,他们就唱红歌,唱得可起劲。”

千净村舞蹈队在蔚老社区表演

89岁的卢德全,是乌石村蔚老社区最年长的志愿者。坐时,老人难免佝偻的身躯总在角落。站时,军人出身的他却尽力挺直腰板。每逢社区活动,他仍坚持领走一份打扫场地的工作,“会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吴秀兰感慨,“蔚老社区能够‘活’起来,也是从吸纳老年志愿者开始。”

像卢德全、华文娇这样的老年志愿者,目前在乌石村共有26个,千净村有28个,多是低龄和相对康健的中龄老人。善行积分制调动起志愿者的积极性,也记录着每个人的付出。吴秀兰表示,“每个老年志愿者都可以通过志愿互助,兑换米面粮油等奖品,低成本调动起高积极性。”

老人们在蔚老社区“玩耍”

去年农历十月十三,华文娇老人的“善行积分册”上多了一行新的故事。为了延续“十月十三,麻糍一餐”的客家传统,老人们各自带来糯米、白糖和花生。华文娇则召集了五六个老年志愿者,一起做麻糍给其他老人家。

只见那粘糯的麻糍,一个挨着一个,谁也离不开谁。

老年志愿者在千净村蔚老社区一起做麻糍

02

老有所依:上门服务解困

为了方便老人们进出,蔚老社区没有建门槛,然而有形、无形的门槛始终存在。

每次来社区,卢德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比自己小6岁的妻子李子端。家里那扇“小小的、槛也高”的门,还有一双失明的眼睛,都拦住了她。年近九十的卢德全,早已无力将坐着轮椅的妻子推到更远的地方。

敲门声响起,李子端知道又有助老骨干来看她了。廖周云第一次上门时,李子端告诉她,“孩子总要打工养家,自己在家时,只能听到钟声,还有外面的鸟叫声。”阿婆的时间在钟声里流逝,飞走的鸟儿也甚少回家。一个冬日,老人暖着廖周云冻僵的手,“有人能来和我说说外头的新鲜事,我就特别高兴。”

针对困境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是蔚老社区“分类施策”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乌石、千净两个村存在独居、半失能、失能情况的困境老人,分别为24人和19人。目前,共有10名乡村留守妇女组成上门助老的骨干队伍,吴秀兰也是其一。“每家老人的基本情况,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今年,我们还会形成数字化的养老台账。”

邱运桃老人的家中就有一张大大的纸,贴在墙面显眼处,上面写着助老骨干谢锦玉的电话。入户调查时推说自己“压根没什么需要”的邱运桃,不久后还是拨通了这个号码。“鸡蛋、苹果、白菜”,谢锦玉仍然记得她需要的“首份菜单”。

以前,邱运桃总是叫熟悉的三轮车夫,载着自己去县城买菜。谢锦玉算了算,“她每个月要花200块出门买菜,而且半失能的老人出门其实很辛苦。邱阿婆因为不小心连轮椅一起掉进鱼塘,才决定求助于我们。”

上门助老,见人,也见物。情感陪伴、日间照料之外,助老骨干每次都会检查老人吃的药是否过期,“还要专门考一考他们,吃哪些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多少。”在廖周云眼里,无论是过量服用,还是吃不够没效果,“对老人来说都是大事”。

除了上门帮助困境老人进行健康管理,蔚老社区还为所有老人提供定期体检、健康安全讲堂等“乐健康”服务。这些与组织特色活动的“乐文化”服务、上门走访的“乐陪伴”服务一起,诠释并践行着蔚老社区的宗旨,“让每个黄昏都充满期待”。

助老骨干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

03

妇老乡亲:从留守到相守

如果说农村的留守老人,是根系深扎故土的老树,那么留守妇女,就是以鲜活绿意反哺老树的春藤。从“根本不相信有人无缘无故对他好”,到觉得“简直比家人还要好、还要贴心”,蔚老社区的助老骨干们花了将近半年时间。

入户信息表是第一只“拦路虎”。吴秀兰算了算,约80%的老人一开始都不愿意填。2024年2月到6月,助老骨干持续开展入户调查工作。“刚入户那会儿,还遇到隔壁邻居喊,‘哎哟别填别填,都是骗你的。’”

助老骨干入户调查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受惠于“半乡学堂”的家庭身上。一次偶然的机会,蓝学鸾看到乌石村的留守儿童正在“半乡学堂”学习,也帮孙女报名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得知蔚老社区同样是绿芽的项目,蓝学鸾二话不说成为志愿者,向身边人宣传。吴秀兰、廖周云、春夏……这些“半乡学堂”上的熟悉面孔,将老人与“蔚老社区”团结在一起。

尽管放下戒备,可老人家不识字怎么办?助老骨干们不仅用聊天的形式去“套话”,还逐渐摸索出能让老人听懂的“大白话”。廖周云分享道,“不能说‘紧急联系人’,他们会苦恼很紧急的情况下,该找哪个子女比较好。我们改问‘家人电话’,老人们就懂得给最常联系那个。”

后来,助老骨干和老人们还有了彼此的“暗号”。举办活动的前两天,蔚老社区门外就会贴上通知。虽然很多老人家不识字,但他们认准那张纸——贴上纸就是快搞活动了,可以直接进去问什么时候办,纸被撕下就意味着报名截止。

助老骨干在蔚老社区为老人服务

又是一年春天,那些点点滴滴中积累的经验和故事,在这片土地慢慢长出新的枝桠。

当老人喊出春夏的名字,她知道,自己被完全地信任了。嫁到乌石村后,所有人都管她叫“朱家媳妇”。几乎每天都在蔚老社区“最前线”的她,已经成为老人们寻求帮助的首要对象之一。张爱优拉着春夏道,“她呀,总是问长问短的。”周围几个老人家笑着解释,客家话里“问长问短”就是“嘘寒问暖”的意思。张阿婆指指脑袋,“天气一冷,就提醒我戴帽子。”

“她就是那个,一年四季的春夏。”

04

接续蔚老:内生力“活”起来

千净村蔚老社区的二楼,住着一个00后。

社工专业出身的乐媛,目前是“千净小车间”视频号的全职运营,从拍摄剪辑,到直播卖农产品,都一手包办。她跟着老人家种花生、收芝麻,认识脚下的土地,也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老人不像年轻人那么焦虑,每天把饭吃好、把觉睡好就很开心了。”

乐媛跟着老人们,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衰老,是无人能逃过的命题。22岁的乐媛说“等我老了”,68岁的华文娇也说“等我更老的时候”。备老和养老,串起人们的一生。

谈及自己老去后的生活,廖周云想了想道,“我可能也会选择这种互助的养老,既能住在家里,又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干。”

“老有所为”的土壤日渐厚实。互助之外,手工面作坊这个村集体产业,是千净村老人们用双手反哺蔚老社区的支点。即将在乌石村落地的农耕体验项目,也将从吴秀兰捐出的几亩地开始,成为社区可持续性的“活水”源泉。

“‘活起来’的老人越多,需要养的老人就越少。”在蔚老社区项目的揭牌仪式上,绿芽基金会副秘书长罗莹这样解释“蔚”的涵义,“蔚然,代表活力、活老,倡导让老年人‘活起来’的积极养老观。”

“蔚老社区”项目揭牌仪式上,老人们踊跃参与

一位曾活跃在蔚老社区的老人,今年年初因病辞世。乌石村的不少老人家为他庆幸,“至少,他在蔚老社区度过了最开心的时光。”春夏记得,曾是村小教师的老人捧着从“半乡学堂”拿来的绘本,爱不释手地说“现在的小孩真幸福,有这样美的书可以看。”廖周云记得,蔚老社区举办首场活动时,老人第一个同意授权使用肖像,毫不犹豫签上自己的名字,卢德周。

吴秀兰最后一次见到卢德周,是在太平镇中心小学门口,那张等待着孙女的脸庞明显浮肿。时隔不久,老人的妻子来到蔚老社区,要走了一张他笑着的照片。

“只要看到老人们笑,我就很开心、很欣慰。”华文娇畅想,“我很老很老的时候,就等着新的老年志愿者来帮我咯。”

3月17日,吴秀兰参观学习完河北邯郸涉县的乡村养老院,在朋友圈写下:“每一个人都要老去,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我们。”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徐臻

策划:苏晓璇 肖婉琦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