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下蛋时为啥要咯咯叫?看到鸡蛋被拿走母鸡为啥不生气啄人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23:59 1

摘要: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猫着腰钻进鸡窝掏鸡蛋的场景,那只刚站起身的母鸡扑棱着翅膀跳下窝,扯着脖子"咯咯哒——咯咯哒——"叫得哪个欢。这时候姥姥总会笑着说:瞧把它给能耐的,又跟咱们显摆下蛋啦!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猫着腰钻进鸡窝掏鸡蛋的场景,那只刚站起身的母鸡扑棱着翅膀跳下窝,扯着脖子"咯咯哒——咯咯哒——"叫得哪个欢。这时候姥姥总会笑着说:瞧把它给能耐的,又跟咱们显摆下蛋啦!

但您有没有琢磨过,母鸡为啥非得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它真是在炫耀自己的"蛋绩"吗?更奇怪的是,咱当着它的面把辛苦产的蛋捡走了,这母鸡咋就跟没事儿鸡似的,不会生气啄人,扭头就去啄食吃了?

母鸡下蛋后的特有叫声,动物行为学上称为"产卵鸣叫"。这种鸣叫具有非常规律的节奏和声学特征,平均持续时间在2到5分钟,频率范围集中在500到2000赫兹之间。有研究表明鸣叫的响度与蛋重确实存在正相关,但关联强度并不大。

那这咯咯声到底为啥呢?难道真是母鸡在得意洋洋地宣布自己的产卵成就?动物行为学家通过长期观测研究给出了否定答案。他们发现母鸡鸣叫时通常会伴随特定的身体语言:颈部伸长、羽毛蓬松、频繁走动。

这种叫声会引发鸡群其他成员的行为变化,附近的公鸡会迅速靠近并发出"咕咕"声回应,而其他母鸡则会出现暂时的产卵延迟。

基于这些观察,科学家们提出了"社交信号理论":母鸡的咯咯叫本质上是一种进化的社交行为。在野生环境中,原鸡(家鸡的祖先)需要通过叫声完成三个重要任务。

首先是吸引公鸡前来交配,确保蛋的受精机会;其次是向群体宣告自己的产卵状态,维持社群协调;最后也可能是警告潜在的窃蛋者:我正盯着呢!

研究人员记录并比较了大量产卵鸣叫后发现,这种叫声具有独特的声学指纹,每只母鸡的"咯咯哒"都存在个体差异。这意味着鸡群可能通过这些叫声识别特定个体。

更巧妙的是,声谱显示这种叫声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很慢,特别适合在丛林环境中长距离传输,这显然不是给几米外的人类听的,而是为整个鸡群设计的通讯系统。

说到这就得聊聊鸡的听觉能力了,母鸡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50到8000赫兹,它们对节奏变化的辨识能力很强,能区分细微的声学差异。

所以当一只母鸡"咯咯哒"叫唤时,在人类听来可能只是吵闹的噪音,但对鸡群而言却是一封信息丰富的"广播邮件"。

现在咱们来破解第二个谜题:为什么母鸡看起来不在乎自己的蛋被拿走?这得从鸡的认知能力和驯化史说起。

家鸡的祖先是红原鸡,这种鸟类在野生状态下其实有较强的护巢本能。雌性原鸡会精心选择隐蔽的巢穴,产卵后会用落叶和树枝覆盖伪装,孵化期间更是极其警惕。当发现天敌靠近时,它们会发出特殊的警报叫声,甚至不惜冒险实施调虎离山计。

但经过至少八千年的人工驯化,人类通过选择性育种逐渐改变了鸡的行为特征。那些护巢性强、攻击性高的个体往往被优先淘汰,毕竟谁愿意天天被护蛋的母鸡啄手呢?于是代复一代,温顺顺从、对蛋被拿走反应淡漠的基因被强化固定下来。

现代蛋鸡的生物学特性更加放大了这一特点。高产杂交母鸡每年可产卵300枚以上,几乎天天产卵。这种超生理的产蛋频率使得单个蛋的"价值"在进化意义上大大降低。

动物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资源分配策略",当母鸡需要将能量分配给持续产卵时,它就很难对单个蛋投入太多情感资源。

但这绝不意味着母鸡完全不在乎,研究发现当母鸡正在抱窝孵蛋时(这种情况在现代养鸡场已很少见),如果突然取走它的蛋,母鸡会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血压升高,皮质醇水平上升,甚至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哀鸣。这种叫声与平时的产卵鸣叫截然不同,属于动物痛苦表达的一种。

更有趣的是母鸡对鸡蛋的认知方式,它们的视觉系统对运动物体更敏感,而对静止的蛋往往"视而不见"。这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移动的物体通常更值得关注(可能是捕食者或食物),而静止的蛋放在窝里是"安全"的。

所以当您快速取走鸡蛋时,母鸡可能根本没"注意到"蛋不见了,它的注意力更可能被您移动的手臂所吸引。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鸡的大脑结构与哺乳动物不同,它们缺乏发达的新皮层,情感处理方式也较简单。虽然鸡能体验恐惧、快乐等基本情绪,但对"所有权"和"损失"的认知与人类完全不同。

当您取走鸡蛋时,母鸡不会像人类失去财物那样产生"愤怒"或"委屈"的情绪,更多是对环境变化的条件反射。现代养鸡场的设计更是将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倾斜的蛋槽让鸡蛋在产出后迅速滚出鸡笼,母鸡甚至看不到自己产的蛋。

自动化的喂食系统则在取蛋的同时提供食物奖励,形成了"下蛋、取蛋、进食"的条件反射链。母鸡哪是不生气,是根本没工夫生气,吃完这口还得忙着孕育下一个蛋呢!

如果您观察传统散养户的母鸡,可能会看到略有不同的行为。那些有机会自己抱窝孵蛋的母鸡,会对自己的蛋表现出更多关注。

它们会仔细用喙翻动鸡蛋确保受热均匀,会对靠近的人类发出警告声,甚至偶尔会有试图护蛋的行为。这说明环境刺激和个体经验仍然在调整着母鸡的行为表达。

这次明白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一寸虫奇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