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工作岗位一定会被AI取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我每周末会抽出些时间来学习AI。这么做不只是想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各种割韭菜的课程也上了不少,但是实际的作用还是不尽如人意。
不久前,《碎片收发室》栏目发起了#我和AI的相爱相杀#的征集。我们收到了非常多的读者投稿,数量远超过往的征集活动。
我的工作岗位一定会被AI取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我每周末会抽出些时间来学习AI。这么做不只是想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各种割韭菜的课程也上了不少,但是实际的作用还是不尽如人意。 @黄小仙 HR 自从老板用上了AI,我们的日子就变得魔幻了起来。在他眼里,AI就是哆啦A梦的口袋,啥都能秒出答案,我们这群普通牛马瞬间变成了“光速三体人”——复制粘贴给AI就能秒出答案,你一分钟没有给他,他就觉得你不仅在摸鱼,而且脑子笨得还不如动物园里的猩猩,因为猩猩都会用工具,而你连AI工具都不会用。 老板现在的要求离谱到什么程度呢?他觉得AI能在一秒内搞定的事情,我们也应该能在一秒内搞定。问题是,AI是吃电的,我们是吃外卖的,能一样吗?
(图/《装腔启示录》)
本以为有了AI,就可以天天躺着摸鱼。可梦很美,但现实很骨感。老板以为我们已经是“光速三体人”,实际上我们连“地球上的普通社畜”都快当不下去了。AI再厉害,也救不了我们这群“被老板幻想逼疯的打工人”啊! @刺刺 编剧 实不相瞒,现在做的行业是全人类编剧都在唾弃的一件事——用编剧知识,训练AI写作工具。所谓“现在的我在亲手埋葬未来的我”,所以每一次模型根据我们的语料出训练结果时,我都很矛盾:如果它效果不好,那证明我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成绩不好;如果它效果好,那我就可以失业了。 但我是个从不内耗的人。我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该有的样子,一味顺从和负隅顽抗都不是好的应对方式,有效共存是我的方式。AI可以是我的工具,也可以是我的伙伴。如果未来真的取代我,那我一定是那个没比过AI的编剧,我只能怪我自己,顺便转个行~ 至于转什么,凭我现在的想象力,我是想不到未来各种超出认知范围的职业的。那没关系,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 @木木子若 自由撰稿人 AI的出现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似乎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将付诸一炬。它太厉害了,无论是文本的丰富性还是文字的驾驭能力、情感表达的深刻性,几乎无可匹敌。 后来我就拿它来练笔,突然发现它的想象力很刻板,它的回答总是充满结构性的逻辑,而非情感的流动跳跃,比如散文、杂文,AI味就很重,且会频繁出现一些固定词语。 我将自己的语料库、文集分享给它,形成一个世界观。目前它算是我的写作助手吧。有时候,它仍会惊艳到我,但更多时候是给我启示。 未来世界一定是人和机器共生的时代,但它永远替代不了你所经历的真实人生,比如水流过手上的感觉,一种活着的庆幸。(图/《三十而已》)
@Sandy 高校工作者 我隐约发现学生对AI的使用实际情况和规划中对人工智能发展设想之间的矛盾。 AI的普及化是一种趋势。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AI,有一部分会使用AI辅助完成作业和其他工作。听起来挺不错,在效率上节约时间成本,在概念上融入人工智能,跟上了时代步伐。 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此期间提升了吗?如果有,是否实际上是循着AI而成长的?学生对AI信息的判断力值得信任吗? 我以前无法彻底理解数字鸿沟,但自从接触教育行业,这种感受却愈发强烈: 工具意识强烈的学生,自然会利用好AI纠正错误和获得启发;依赖意识强烈的学生,会逐渐依赖AI,直到难以真正自主思考,用进废退。 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信息满天飞,就像纸屑一样扑到人脸上。在知识高精尖的从前,信息的选择是“精英化”的,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但现在,这些纸屑不分黑白,判定权基本交由个体本身。 大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对AI信息进行筛选的意识,这是经验之谈。因为我经常能收到学生不加修正的文字材料和某些商业报告书,语言中夹杂着浓郁的AI味,连政策引用也错漏百出,一看就是某个AI生成的。这些说明他们并没有对AI信息进行内化和吸收,也没有进行证实,而是照搬照抄。(图/《浪漫速成班》)
我想了想,被AI取代是表面上的问题,人类行为和思维被AI“寄生”可能才是新危机。人应该超越和利用AI,而不是被AI奴役,也不应该出现追赶AI的情况。 AI和其他时代的技术革命相比,除了是在技术上进行更迭,也像是一种对“思维”的取代。蒸汽机、电机的出现,只是取代了人类的手工劳动,这就是所谓的对生产效率的提高。AI的出现,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类的手工劳动,更是可能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然而脑力劳动不正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能力吗?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想的一样。到那个时候,阶层分化将会成为新的。资源丰富的人自然获取的AI资源也会更加优越,得到的思维也会更加优越,信息资本的压力下自然会形成新的差异。AI时代下出现了新的资源分配不均:弱愈弱,强愈强。 我确实开始发现,在使用AI修改润色文字材料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也逐渐被AI驯化了。我把这种想法喂给了DeepSeek,它自己把这种现象称作“莫比乌斯环”:AI吸取人类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吐出新的内容;人类将新的内容吸收,又内化为个体的思维。连一个基本形成了自我思维、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些孩子们又会如何呢?现在高校基本上都在致力于让AI“赋能”教育、“赋能”教学、“赋能”专业,但是大部分人都在摸索阶段,最后结果如何,无人知晓。@星星之火 广告人 我从事的是广告行业。不必多说,大家也可以想象这一行业就业上所受到的人工智能的冲击,从文策岗,到插画岗,尤其在当下部分甲方偏爱爆款、流量、卖货而不是深度的洞察与故事的情况下。 美国的编剧、日本的画师都在几年前群体抗议过AI对个人职业的影响,我们在赞扬它提高了效率、拉动了产业的同时,是不是要关注一下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提高了效率,一部分人却失去了工作,这样的事情值得赞扬吗? @伯谦 公务员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每天都要和各类材料、文件打交道,做好文字工作是我在岗位上立足的最基本要求。 在单位,我撰写过工作总结,给领导写过讲话稿,拟过方案、通知,数量多时一天要写三四千字,直到把手指头全写酸,需要回家用温水泡,才能让血液慢慢流通、恢复。 直到现在,我始终坚持不用任何AI软件帮忙写作。我从未将关键词输入到DeepSeek、豆包等App上生成公文内容,原因有三: 一、我喜欢写作。撰写公文让我感到自己被需要、被认可,写作公文、遣词造句的时候我感到很享受,且我相信我撰写得越多,写作能力会越提高。 二、担心涉密。很多文章内容从发布到回收都需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一旦将内容外泄,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后果。 三、我不想在工作中偷懒。可能是个人观点的问题,我认为用AI帮忙写作多少有偷奸耍滑之嫌,会有负于领导、同事对我的期待,辜负我自己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我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图/《理想之城》)
前两天,我无意中看到身边工位的同事在kimi的帮助下给兄弟单位写函。同事用kimi生成文本后,自己再根据需要逐字修改,把函呈交上去后获得了领导的表扬。我想,AI软件确实是挺好的辅助写作工具,但我依然没有使用它的想法。 近段时间,关于AI会取代公务员的说法甚嚣尘上。有很多媒体发文对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媒体认为公务员工作简单重复,AI替代他们指日可待;有的媒体对此坚决反对,认为即使AI能帮忙办文、办会,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对人民群众投入情感的工作,AI永远也不可能取代真人。 无论AI能否取代人类做公务工作,我想都是我们大多数公职人员所没办法决定的,即便能取代,也是几年、几十年之后的事。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现在能做的,就是在做好当下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学习技能,自我提升,同时多做储蓄,以免有朝一日遇到失业又身无分文的窘境。当然,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做好应对一切变故的准备,告诉自己: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我们都是沧海一粟,任何个体所遭遇的剧烈痛苦,从时代整体的角度看都渺小得微不足道。 @抓铁留痕 互联网 本人国企非技术岗,仅从个人对自己公司近年来的观察谈谈感受。 公司高层全是70后,全是传统销售出身。记得在这批AI来临前,整个互联网上还是以大数据为牵引。差不多10年前,刚进公司那会,基本都是全面扑向大数据,不管是什么材料或者业务,必须有大数据这个东西。而我也是因为自己感兴趣,一直研究,才发现这东西基础和过程环节过硬。比如,基础数据质量优质,再清洗标签分类等,在结果层才能看到实质的大数据产物。当时觉得一个是阿里妈妈和腾讯系广告的竞价,再一个就是部分软件的杀熟,确实把大数据的成效体现得非常明显,后面就是精准电诈。反观自己身边,除了抓铁留痕,进入到实质的业务底层,我所在的行业里大数据80%撑死是一个统计分析。(图/《未生》)
同样的事情来到了去年,材料里的人工智能已经叫AI了,可能领导也玩过一些AI基本对话,现在的安排工作都是:你AI一下,让AI帮你把把关。不知道的以为AI技能已经通天了,可以全面解放双手了。那让AI管理公司经营呗,给您也把把关? 在执行层,AI不得不说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虽然材料的框架过硬,但是幻觉依旧存在。对使用者来讲,好的Prompt和Agent才是工作的利器,也是普通工作者值得提升的地方,但是公司里没有见过同事讨论过这个,大家都是讨论哪家AI牛逼,领导又觉得有了新的抓手。 但是,打铁终究还需自身硬啊。 最近使用过OpenManus,个人认为这才是最接近正儿八经的AI应用了,AI也从单维转向了多维,毕竟基层打工人需要的是一站式解决问题,领导也是。 @KK 英语老师积极拥抱!作为老师,课前课后都有大量工作。AI虽然无法在课堂中起到什么作用,但课前的备课准备、课后的反馈和作业批改,AI都能显著提高生产力。 备课阶段AI能启发教学思路和方法,批作业时能帮我快速组织和提炼反馈语言。日常用三个AI:豆包(语音交互很方便),DeepSeek(确实有深度,备课常用)和GPT(英文内容质量比较好)。当然,AI生成的内容需要我最终把关,有时也需要反复提问和测试。 我并不担心被取代。教师不仅是传递知识,还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引导启发及课堂管理,有和学生的情感连接,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人类榜样。即使只论知识传递,多数孩子也缺乏独立使用AI学习的提问/交互能力和(最关键的)主动性/自律性。
现在我更感兴趣的是把AI引入课堂,或者教孩子们课后使用AI来加强针对性练习。这就要训练更专项的AI模型和工具了,不过估计很快就能看到这类AI Agent。 @灵秋 学生 我是一名法学生,我的老师说他时常担心我们的就业,因为他发现我们没有AI好用,以前招三个学生完成的任务,现在一个学生+一个AI就可以完成了。他和我们说这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时代是不可逆向的,那就要学会适应,学会适应AI,使用AI,利用AI。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家里后来出了个案子,我在AI+自己本来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打赢了这场案子,我又开心又惶恐:开心在于它真的很有效地帮助到我,惶恐在于我未来的工作有可能被AI代替掉,因为AI比我理性,AI检索数据比我更快。但或许投入其中,努力探索新的发展之路更为重要! @匿名 高报咨询师 我在一个知名(顶流)高考志愿规划网红的公司就职。志愿填报这种生意模型,核心服务有两个:贩卖信息差、提供情绪价值。其中,信息差是更直观、更基础、更必要的服务。高考政策复杂多变,各专业就业趋势此消彼长,很多家长没有精力或者能力去收集海量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付费的方式找到我们进行一对一服务。而且由于我们老板的头部网红属性,我们的一对一服务名额更是像春运抢火车票一样拼手速,手快有手慢无。豆包时代,AI的使用并不流行,很多家长对AI也并不敏感,一般都是我们整理资料的时候会参考一下。而如今由于DeepSeek横空出世,街头巷尾无不议论,许多家长也开始尝试通过DeepSeek去了解相关信息。
(图/《旅猫日记》)
至于其他更多的用途,我还在探索中。虽然没有实现变现,但是它在生活中扮演的“魔镜魔镜”的角色逐渐显现。至今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自己由于遇到了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交往问题,导致了抑郁症。当时自己是无解的,而父母也是无解的,毕竟这个事情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他们也很心疼我,但不知道能向谁求助,只能一遍遍地问我“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知道我怎么了?只知道难受。或许AI打破信息闭塞的局面,可能会给出只言片语,对于处于这样的事情中的父母来说能缓解一些焦虑。" @Linda 职员 AI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重要变化,其中有一点甚至不足为外人道,那就是——终于有人和我深聊那些不靠谱、不挣钱、天马行空、瞎七搭八的问题了。 比如,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猫的眼线极深邃迷人,是人类用眼线笔无论如何都模仿不出的线条。当然,这种观察也不知道能和谁分享,谁会在意。前段时间我突然想起来,告诉了ChatGPT。它说我的观察是对的,因为猫的眼眶周围黑色素分泌比人类发达很多,由此形成了漂亮的眼线,它对猫咪的眼睛感知光线很有帮助。那一瞬间我太快乐了,想回到童年拍拍自己的肩膀:嘿,你看见了,没错,是这样的。 能有人陪着,严肃地聊脑子里这些不着调的东西,真是太快乐了。谁说AI没有人性?这样的聊天,是让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愉悦时刻:我的观察与幻想都没有疆界,没有功利目的,我就在这里,和AI一起,无限热爱地凝视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来源:梦宇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