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济是传统的工业市,上世纪70年代八大国有企业先后落户于此,成就了其工业经济领跑运城20年的辉煌。2019年以来,受到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有国企或破产消亡、或迁居异地,下游几十家企业全部停摆,经济面临指标触底、反弹乏力的不利局面。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2
老工业基地何以转型蝶变
——关于永济市聚焦新兴产业推进转型发展的调查
王卫民 张佼雨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74亿元,总量排名运城市第三,同比增长10.4%;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2.2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排名运城市第一;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7亿元,创造历史新高……
永济市何以在工业经历“断崖式”下滑后实现触底反弹、稳中蓄势?
又如何能够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之际,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逆势上扬、强劲增长?
近日,笔者赴永济市进行了调研,力求破解当地转型发展的“密码。
锚定目标引领转型,打造五大新兴产业集群
永济是传统的工业市,上世纪70年代八大国有企业先后落户于此,成就了其工业经济领跑运城20年的辉煌。2019年以来,受到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有国企或破产消亡、或迁居异地,下游几十家企业全部停摆,经济面临指标触底、反弹乏力的不利局面。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2022年永济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后,深刻反思、直面问题,以“破釜沉舟、刮骨疗毒”的魄力围绕产业转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凝聚思想共识,明确“转”的方向。
在深入调研、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山东、江苏、天津等先进地区开展考察学习,先后召开6次转型崛起讨论会,剖析问题、研判形势。他们认为,永济工业发展“下滑萎缩、后劲乏力”的根源在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要实现转型崛起必须打破原有格局,瞄准“六新”发展方向,重塑产业结构。为此,永济市结合地方实际,明确提出打造光电、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容器、环保新材料5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的目标,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制订印发《转型崛起三年行动计划》《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五大产业专班,定时召开推进落实情况汇报会,保障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在党政领导班子的率先垂范下,该市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结成一条心,誓要打好转型发展这场翻身仗。
二是强化龙头带动,锻造“链”的韧性。
发挥龙头企业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带动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持续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推动五大新兴产业从零到一、从一到多。截至2024年年底,永济市拥有战新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专精特新”企业36家,全年战新产业增加值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6.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5.65%。以千军铝业为龙头的23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基本实现闭环生产,产品进入比亚迪、吉利等国内新能源车企核心供应链。
三是加快园区建设,塑造“群”的优势。
确定“一产一园”发展格局,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提供“拎包入住”标准化厂房23栋14万平方米,设立五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人才、仪器共享、技术支持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战新产业优势互补、集聚发展。永济光电产业园已实现“九通一平”,总投资9.65亿元的标准化厂房企业全部装满,建成后预计入驻企业数量达到20家、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精准投放光电产业基金5000万元,构建起涵盖制造基地、销售市场、物流配送等的全要素生态圈,是全国首家县级市光电产业园。
调研感悟:
如何回应市委提出的“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是摆在全市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要把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好,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产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怎样推动转型?永济市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就是向“新”而行、以“质”取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集群。运城是农业占比大、工业起步晚的地区,工业中又以传统工业为主,多数县(市、区)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偏“弱”、产业链条偏“短”。永济市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锚定目标、久久为功,传统产业地区也可以换道超车、后发先至。要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引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错位竞争,做好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文章,加快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抓项目支撑转型,筑牢新兴产业发展“基本盘”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举永济全市之力大抓招商、大上项目,紧盯关键环节,做好全周期服务,全面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工业投资增速年均超过50%,连续三年位居运城前列。
一是抢机遇,提升谋划“含金量”。
深入研究政策导向、产业动向、资金投向,积极抢抓“两新”“两重”、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机遇,推动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大盘子,2024年共争取各类债券资金4.2亿元。聚焦产业转型、能源革命、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在谋大谋新谋准上持续发力,成立项目谋划工作专班,建立要素保障部门联动研判机制,提升项目谋划质量。截至2024年年底,该市谋划库项目727个,总投资5416.89亿元;储备库项目626个,总投资688.47亿元。
二是聚合力,打好招引“主动仗”。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外出招商,制定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推动“链主企业”招商和政府招商齐头并进,形成了“主导产业引导+核心企业带动+专业园区承载+产业生态支撑”的“4+”招商模式。2024年,永济市先后瞄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开展招商192次,对接洽谈项目185个,签约项目50个,签约金额251.2亿元。
三是抓推进,跑出建设“加速度”。
由市级领导牵头组建专班,建立“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部门、一个责任人”的跟踪保障机制,精准掌握重点项目进展、投资完成情况,全力做好项目协调、用地、手续、用能等工作。2024年,开展上门服务400余次,提供政策咨询50余次,解决项目推进难题40余个。“从注册公司到设备投产用时不到5个月,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我们抢占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晋海电子有关负责人为项目专班的工作点赞。光电产业园一次性入驻深圳盈业光电、瑞华新能源、利恩光学等8个项目,从对接考察到落地开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去年,该市建设项目155个,累计完成投资36.8亿元,达产达效项目24个,年度计划竣工项目竣工率82%,新招引项目已开工37个,开工率78.7%,位列运城第一方阵。
调研感悟:
今天的项目是明天的产业,更是未来的发展。在外贸受限、消费不振的大环境下,项目建设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市委提出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目的就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永济市抢得了先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调研,要求“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形成‘大干、快干、安全干’的项目建设热潮。”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党员干部每天不是在项目建设的现场,就是在招商引资的一线,生怕“慢人一步差之千里”。正是得益于此,才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永济。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运城作为欠发达地区并没有先天优势,更需要做好发展规划、产业配套和政务服务三大要素的比拼,这样才能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战场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驱动转型,激活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码创新政策支持。
把科技研发投入列入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对企业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给予每年最高30万元的财政资金奖补,通过投资奖补、贷款贴息、投资入股和税费优惠等办法,鼓励企业研发投入。2024年,该市“专精特新”企业累计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1.11亿元。
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与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及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实施“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挥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永济工作站作用,举办校企合作项目签约暨科技成果发布、校企对接考察等活动十余次,转化落地科技成果20余项。探索创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联合体,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山西首家中科院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平台中科(永济)智汇工场,围绕科技创新要素匹配、科技成果挖掘、对接、转化等,为永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三是加强创新人才支撑。
探索建立“双招双引”“用事业编为企业引才”等机制,持续深化市校合作,在西安、重庆两地挂牌招才引智工作站,建立永济市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2024年全职引进博士4名,高素质青年人才98名,柔性引才128名,接收700余名在校大学生到永济开展实习实训。聚焦“知识型、技术型、创新性”要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改革,两所职业技术学校围绕五大新兴产业用工开设专业课程,开展“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和“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行动,3年累计培训2.54万人,新增技能人才0.7万人。
四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拥有76项专利技术的泰石节能每年为建筑节能市场提供岩棉20万余吨,减少碳排放量约1733万吨,相当于9.7亿棵成年树木一年吸收的碳总量。“别人是生产,而我们是创造。”蓝科途新材料有关负责人如此说道,公司目前已成功突破工信部公布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湿法PP隔膜已申报国际专利,锂电池宽幅隔膜生产线单体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调研感悟:
建设科技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但是,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跟跑、人云亦云,必须立足地方实际,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这样的创新才是有目的、有质量、有效益的。永济市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各县(市、区)提供了参考。其实,相比于“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我们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从“1到100”的应用型转化和从“100到N”的产业化落地上。要进一步树牢“科技即产业”理念,聚焦产业发展需要,一手抓科创策源,一手抓成果转化,统筹推进要素保障、服务提升、主体引育、金融支持,加快推动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创优环境赋能转型,构建新兴产业发展“强磁场”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在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好运办·永心办”品牌,以环境之“优”促发展之“稳”。截至目前,永济市经营主体总量达27838户,增长4230户,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一是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环境。
持续从严纠治“四风”顽疾,深入治理“两不一欠”问题,严查“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问题,建立完善政企沟通交流机制,扎实开展“三比三争”量化考核,推动政商交往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永济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说:“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永济形象。”过硬的干部作风已经成为永济营商环境最好的“金字招牌”。优耐特电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在永济,逢年过节无需四处拜访,也不需要频繁地应付检查,政府真的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
二是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探索推进“跟进+靶向+全科”行政执法监督模式,着力解决涉企执法领域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随意监管等问题。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雪亮工程”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2024年,该市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15.83%、12.61%。永济被命名为“山西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连续9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并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称号。
三是打造保障有力要素环境。
建立项目专班“派单”、要素专班“接单”工作机制,强化用地、用人、用能等全方位要素保障,依托政银企联动平台先后为14家企业协调融资贷款8000万元、为217家企业签约授信25.48亿元;投资1.4亿元建设110KV电力廊道,并落实战新电价,帮助泰石节能、神舟电子等用电大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未来会为更多企业在水、电、气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目的就是让落地的企业轻装上阵。”永济市招投中心负责人说。
四是打造高效便利政务环境。
聚焦项目建设与市场主体需要,从34家营商环境成员单位抽调48名业务骨干组建涉企服务专家团队,全面推行全代办“六步”工作法,变“坐等审批”为“主动帮办”。出台企业开办等17项“一件事”联办方案,梳理“即办件”事项468项、“秒批秒办”事项44项,与30个省市1026个兄弟县市实现“跨省通办”,审批事项办结时限平均压缩89%、材料压缩21%、环节压缩29%。在全省创新推行“政务直播+云端帮办”,2024年4月开播以来帮助群众在线解决问题2507件,全程跟踪督办51件。
调研感悟: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日益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格局中,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地吸引优质资源、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定性因素。永济市之所以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很大程度取决于此。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位列前四,运城在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84位,在全省排名第一。这说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成效还是很明显的。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紧扣经营主体关心关切,整体优化、多措并举、一体推进,切实增强政策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厚植经营主体成长沃土,让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能更加充沛。
来源:运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