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特别节目《人民的珍藏》以10件百姓藏品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这些藏品构筑的“烽火记忆”,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养分。
一段铁轨、一份画报、一截麻绳……乍看平平无奇,但一段共性的经历,赋予这些物件深重的意义。
它们每件背后都关联着一段抗战烽火,它们被称作“人民的珍藏”。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特别节目《人民的珍藏》以10件百姓藏品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这些藏品构筑的“烽火记忆”,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养分。
截至目前,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8亿,#这些藏品是抗战精神的具象表达#登上社交平台热榜,视频播放总量全网超4500万。网友表示:这些具象化的藏品,带领我们走进那段烽火岁月,感知中华民族在艰难抗争中淬炼出的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纪实的穿透力人文视角叩问历史,诠释精神内核
《人民的珍藏》从一段铁轨开始,渐渐开启尘封记忆。它来自85年前山西阳泉和赫本井陉交界地区的正太铁路,是百团大战期间由侦察英雄赵亨德拆下来的。当年在太行山间,八路军擅打破袭战,靠的就是破坏铁路,切断日寇前行路线。
由可感可知的实物探入大历史,《人民的珍藏》凭借扎实的纪实手法,依托真实史料与实物,以考古般的严谨,让每件藏品成为打开历史的密钥,引领观众在细节中触摸历史的肌理,在真实中感受时代的脉搏。
节目组历时近两年,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的档案馆、博物馆,寻访到300余件抗战实物;此外,栏目面还向社会大众征集到百余件藏品,最终精选出这10件藏品。这些物件并非价值连城的文物,却带着战火的灼痕与岁月的印记:槐泽民在白洋淀芦苇荡中写下的25000字手稿,纸张边缘还留着水浸的褶皱;李才清用来转移八路军伤员的麻绳,纤维里仍嵌着太行山岩石的碎屑……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中首次披露的1940年八路军首批独立绘制作战地图、1940年8月21日范子侠的战场照片、1944年出版的《晋察冀画报》上刊登的授予邓仕均“战斗英雄”称号的嘉奖令、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采集的东京审判的真实影像,都在用实物锚定一个个历史细节,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平衡。
节目邀请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江英、褚银,国防大学教授刘波及来自中央党史研究机构、地方博物馆的众多专家学者,从政论高度解读抗战背后的战略博弈与民族精神,剖析藏品背后的精神内核,展现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磅礴力量。
叙事的感染力真情讲述历史记忆,触动心灵共鸣
历史的温度常蕴含于有呼吸感的故事中。《人民的珍藏》未采用宏大战争叙事,转而聚焦藏品背后的人物故事。在节目中,范子侠的孙女范蔚念出爷爷:“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的战斗誓言时,镜头扫过那组战地照片,将军站在桑掌桥废墟上,军装沾满尘土,眼神却如炬。这种“亲历者讲述+后人追忆”的叙事方式,让历史记忆脱离无声的史料,变得有血有肉。
战争中的军民情谊可在细微物件中展现。槐泽民的女儿槐巧萍看着父亲手稿上“银裹金的大饼”字样,讲述百姓支援雁翎队的往事:乡亲们省下口粮制作掺着面粉的饼,送饼的王万升冒枪林弹雨划小船穿封锁线,身上带着战斗伤痕。当年的伏击之地,如今虽已归于宁静,但那份鱼水情深早已融入白洋淀的每寸水土。个人记忆与历史印记在此交汇,军民相依的温暖情谊跨越时空,成为触动人心的力量。
青春的选择映照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成成中学的复课函上,“9月25日返校”的字迹已有些模糊,朱治国之子朱瑞平仍记得父亲的讲述:当年他和同学扒着军车栏杆,从太原辗转到清源,一路风尘仆仆,鞋子都磨破了。这封通知函促成400余名师生组成抗日义勇队,历经300余次战斗后仅20人幸存。当泛黄的信函与队员名册静静陈列,那些青春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
节目采用的叙事方式,是从血与火的淬炼中提炼出人性的光辉与民族的韧性。黎洪老人展示的东江纵队徽章边角变形,他回忆营救文化人时的情景,提及队伍成员多为年轻人,听党指挥、遵守纪律、作战勇敢,每次战斗都思考如何取胜。这是《人民的珍藏》动人的叙事力量——它让我们看见,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岁月里,总有普通人用信念点亮微光;在最残酷的战场上,总有生命用坚韧书写传奇。
光影的感召力联结历史与当下,书写家国情怀
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被铭记,更在于与当下产生深刻共鸣。《人民的珍藏》以光影为纽带,将八十年多前的抗战记忆与当代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让每件藏品都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媒介,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彰显民族精神的力量。
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展柜中的一截铁轨,是赵亨德带领战士从正太铁路扒下的,后被运至后方兵工厂熔铸成八一式马步枪枪管,继续用于抗击日寇。这截铁轨的“变身”让我们看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中华民族总能以坚韧与智慧开辟生路。
“以物见史、以史鉴今”的创作方式,在向哲濬的打字机这一载体上形成了鲜明体现。从1946年东京审判现场到如今的陈列展柜,同一台打字机,既曾敲下指控日本战犯的起诉书,字字句句都是对侵略者的严正声讨;也曾在战后校园里,为莘莘学子打印英语讲义,将正义的种子播撒在年轻一代心中,承载着审判记忆与民族对尊严的捍卫。
李才清的麻绳现陈列于八路军纪念馆,说明牌记录其曾救下50多名战士的往事。当年的庄子岭,当地百姓自发组成“新时代麻绳队”,义务守护抗战遗址,延续守护家园的责任,展现形式虽变但担当不变。
从范子侠的誓言到向哲濬的辩护词,从雁翎队的枪声到南侨机工的引擎声,这些声音终将汇聚一处,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史诗”。《人民的珍藏》最终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从浴血奋战的身影中汲取面对未来的勇气,从平凡英雄的抉择中找到安放理想的坐标。这些藏品的光芒穿透时空,既照亮过去,也指引前行的道路。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