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读嵩山成语:不翼而飞:管仲从嵩山回声里读出的传播之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4:41 1

摘要:嵩山深处的峡谷,有处奇特的回音壁。站在壁前说话,声音能顺着山势绕三圈,传到数里外的山峰。少年管仲跟着采药人路过时,总爱对着石壁喊“山高水长”,听那声音像长了腿似的,在山谷里跑远。“这声音啊,没翅膀,却比飞鸟飞得还快。” 采药人摘下斗笠笑道。后来管仲在《管子・戒

王建淞

嵩山深处的峡谷,有处奇特的回音壁。站在壁前说话,声音能顺着山势绕三圈,传到数里外的山峰。少年管仲跟着采药人路过时,总爱对着石壁喊“山高水长”,听那声音像长了腿似的,在山谷里跑远。“这声音啊,没翅膀,却比飞鸟飞得还快。” 采药人摘下斗笠笑道。后来管仲在《管子・戒》里写下“无翼而飞者声也”,或许就源于这山谷回声的启示 —— 言语、消息就像这山间的声音,不用翅膀也能传遍四方,其力量有时比千军万马更惊人。

《管子・戒》中“无翼而飞者声也” 的论断,藏着管仲对“传播”的深刻洞察:“声” 指言语、消息、名声,它没有实体的翅膀,却能像嵩山的回声般扩散,这便是 “不翼而飞” 的第一层含义 —— 事情传播得迅速而广泛。《战国策》补充的“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更点明了关键:众人的口舌能让消息移动,无需翅膀也能飞遍天下。

这种“飞”不是偶然,而是像回声顺着山势传播一样,遵循着“共鸣”的规律:符合人心的消息,像投入深谷的石头,能激起层层涟漪般轰鸣;违背常理的传言,像风吹过的尘埃,很快就会消散。

在管仲看来,治理国家必须懂得“声”的特性 —— 既能让好名声“不翼而飞”,也能防止坏消息“肆意传播”。这种认知,源于他在王上古城的生活观察:集市上的流言能一夜传遍全村,城隍庙的善举能三月传到邻县,声音的 “飞行”从不由人控制,却能被人引导。 后来他治理齐国,注重“正舆论、树新风”,正是在驾驭这种“不翼而飞”的力量。

王上古城的盐铺掌柜是个老实人,有一天不小心收了块假银子,愁得直叹气。有个路过的货郎见他愁眉苦脸,便猜“盐铺要倒闭了”,转头就告诉了买布的张婶;张婶添了句 “听说掌柜的卷了钱要跑”,传给了打酱油的李伯;李伯又加了句“官府正在抓他呢”,不到半天,全村人都在说“盐铺掌柜是骗子,卷款潜逃了”。

结果盐铺门口挤满了要退盐的人,掌柜的百口莫辩,气得当场晕了过去。等里正赵老三查清真相,出来澄清时,很多人还不信:“说得跟真的一样,哪能是假的?”这场“无翼而飞”的流言,让盐铺损失了半个月的生意,掌柜的大病一场才缓过来。

少年管仲帮药铺掌柜送药时,见盐铺掌柜躺在床上咳血,便问:“不过是块假银子,怎么闹得这么大?”药铺掌柜指着窗外的山林:“你看那回声,你喊‘狼来了’,它绝不会应‘羊来了’。人心里怕什么,流言就往什么方向飞。咱这穷地方,百姓最怕被骗,所以‘卷款潜逃’的话才飞得快。”

这事没过多久,村里又出了件“声速惊人”的事。李伯的儿子在县里考中了秀才,本来是件喜事,传着传着却变了味:有人说“李家行贿了”,有人说“考官是他亲戚”,甚至有人编出“李伯儿子偷了考题”。李伯气得拿着扁担要去劈造谣的人,却被孔先生拦住:“你越急,人家越信。不如让你儿子好好做文章,将来中了举人,谣言自会散。”

半年后,李伯的儿子在州府考试中又拿了第一,还得了考官的亲笔称赞,贴在城隍庙的墙上。那些谣言果然像被风吹走的烟,没人再提了。“你看,”孔先生对管仲说,“真声音像石头,扔在水里沉底;假声音像泡沫,看着大,一戳就破。但泡沫刚起来时,比石头显眼多了。”

这些事像刻在管仲心里的声波,让他后来在齐国推行 “啧室之议” 时,特别设置 “正言官”—— 专门澄清谣言,传播真相,就像在山谷里立块 “回声引导牌”,让声音往该去的方向飞。

齐国的 “声传之策”:管仲的引导之道

成为齐相后,管仲把王上的“流言之祸”化作治国的良策。他见齐桓公打败山戎后,百姓只知“军队勇猛”,不知“朝廷减免了三成年赋”,便对桓公说:“君上的善政,若不让百姓知道,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子,再亮也没用。得让它‘不翼而飞’才行。”

他随即推行三大“传声”举措:设“采诗官”—— 让官吏到乡村收集民谣,把百姓的赞美和建议编成歌曲传唱,好政策很快就家喻户晓;立“公告碑”—— 在临淄的市集、乡校门口立石碑,把政令、奖惩、善举刻在上面,让“众口”有实据可依,减少猜测;奖“正言者”—— 鼓励百姓传播真实消息,对澄清谣言者赏布帛,让“真声”盖过“杂音”。

有次齐国遭遇旱灾,有人造谣“老天要降罪,因为桓公不敬神”,一时间人心惶惶。管仲没派兵镇压,而是让采诗官到田间传唱“官府开仓放粮,引水灌田”的实事,又在公告碑上贴出抗旱进度表,每天更新。不到三天,谣言就平息了,百姓都忙着引水浇地,没人再信那些鬼话。

管仲的“传声之道”,在于“用真声挤杂音”。他知道堵是堵不住的 —— 就像堵不住嵩山的回声,只能引导声音的方向。有个地方官贪赃枉法,被查处后,管仲没有隐瞒,反而把案情刻在公告碑上,还让采诗官编了首《戒贪歌》,唱得全齐国的官吏都心惊胆战。“坏事藏不住,不如摆出来当镜子,” 他对大臣说,“让‘贪者受罚’的声音飞遍天下,比杀几个贪官更管用。”

最能体现其智慧的,是“尊王攘夷”的名声传播。他让齐国的使者在诸侯会盟时,多讲“齐国帮燕国击退山戎”“帮邢国重建家园”的善举,这些事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各诸侯国,大家都说“齐国是仁义之邦”,愿意归附 —— 这比派十万大军去征服,省力百倍。

当齐桓公看着诸侯们纷纷来朝,感叹“没想到几句话的力量,比打仗的威力还大”时,管仲却指着临淄城外的报信驿马:“驿马跑得再快,也不如百姓的口舌快。我们做的事,若能让百姓真心称赞,不用驿马,消息也能飞到天下;若做得不好,再堵也堵不住怨言。”

管仲认为:“不翼而飞”的终极动力不是“众口”,而是“人心”—— 符合人心的声音,不用费力也能传播;违背人心的声音,再用力也飞不远。他在《管子・版法》中写下 “必先顺教,万民乡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先顺应教化,百姓才会像跟风一样认同。这理念从王上的流言到齐国的善举,始终未变 —— 因为他深知,能“不翼而飞”的,从来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背后的人心向背。

感悟与启示:别低估“声音”的力量:王上的盐铺因流言受损,齐国因善举闻名,说明“不翼而飞”的消息能成事也能坏事。生活中,一句无心的传言可能伤害他人,一句真诚的赞美可能鼓舞人心,说话前需三思 —— 你的话,也在 “不翼而飞”。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管仲不堵谣言,而是用真相引导;不压怨言,而是用行动化解。这告诉我们: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与其屏蔽、删除,不如主动发出 “真声”—— 就像在山谷里喊出清晰的指令,回声自然不会混乱。

想让好名声 “飞”,先让事 “值”:李伯儿子的谣言因实力破除,齐国的善举因真实传播。若想让自己的努力、团队的付出被看见,不用急着 “宣传”,先把事做到 “值得被说”—— 就像嵩山的美景,不用吆喝,也会有人传扬。

如今嵩山的回音壁还在,山民们路过时,会对着石壁喊“风调雨顺”“邻里和睦”,听着声音在山谷里走远。老人会对孩子说:“管仲爷早就懂,好话坏话都像这声音,没翅膀也能飞。要想飞得远、飞得好,先得心里装着正事、善念。”这就是“不翼而飞”留给我们的最朴素的启示:世界上最快的传播,不是靠翅膀,而是靠人心。你播下的善,会乘着人心的风,不翼而飞,抵达你看不见的远方;你种下的恶,也会顺着人心的暗流,不胫而走,回到你想不到的地方。

来源:嵩山剑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