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创新药大行情的底层逻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08:56 1

摘要:自2015年药监改革以来,药品审评时间大幅缩短,CFDA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推动中国创新药标准与国际接轨。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际大型药企频繁收购中国创新药企的管线,正是这一趋势的外在表现。

国家从审评改革到全链条支持。

自2015年药监改革以来,药品审评时间大幅缩短,CFDA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推动中国创新药标准与国际接轨。

2024年《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政策倾斜,医保谈判成功率超90%,加速创新药上市与商业化。

医保覆盖扩大、商保崛起(如惠民保参保人数达亿级)为创新药支付提工多元化渠道。DRG豁免等政策直接利好高价值创新药的市场准入。

工程师红利+研发模式革新是中国创新要崛起的先天性条件。

研发成本仅为欧美1/3。以GLP-1药物为例,美国企业平均研发成本8亿美元耗时14年,而中国企业仅需4亿人民币、7年即可完成同类药物研发。这种成本优势渊于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平均年龄30岁)和模块化研发平台的应用。

快速跟进+迭代创新。中国药企通过“快速跟进成熟靶点+局部技术突破”策略,显著缩短研发周期。例如PD-1药物领域,国内企业通过密集研发和临床资源整合,快速实现多适应症覆盖,并成功出海(如君实生物鼻咽癌适应症获批)。

技术突破与差异化竞争力是中国创新药崛起的另一涂径。

双抗与ADC领域领先。中国在双抗临床管线数量占全球22.7%,ADC药物占全球40%。科伦博泰的TROP2-ADC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客观缓解率达43.6%,优于国际竞品;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AK112头对头击败Keytruda,获5亿美元首付款授权。

资本赋能与国际化战略。

科创板、港股18A制度为药企提供融资渠道,高瓴资本等机构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覆盖研发到商业化全链条。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金额达366亿美元,同比增长68%。

康方生物通过授权合作(Summit Therapeutics)降低商业化风险,百济神州则自建海外销售网络,泽布替尼2023年全球销售额突破13亿美元,验证“全球价格平衡策略”的有效性。

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

肿瘤、糖尿病、自免疾病等领域需求激增,国产创新药凭借性价比优势(如GLP-1药物价格仅为进口1/2)快速占领市场。

从CDMO代工到参与全球研发分成的转变,中国企业逐步掌握高附加值环节。例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的7个ADC项目首付款达1.75亿美刀。

投资逻辑类比:白酒与新能源车的启示

2016年白酒:行业出清后龙头估值修复,政策驱动消费升级。

2020年新能源车:技术突破+政策补贴+全球供应链重塑。

当前创新药:政策红利释放+成本优势+技术迭代+国际化突破,形成类似“戴维斯双击”机会。

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如港股创新药ETF近期下跌超4%),海外授权交易规模、临床管线质量等指标显示真实价值被低估。

中国创新药企的崛起本质上是政策、效率、技术、资本四重驱动的结果。

其底层逻辑与白酒、新能源车的投资机会相似,均经历了“政策催化→技术突破→市场验证→估值重塑”的路径。

随着国际化能力提升(如2024年38种“全球新”药纳入医保)和支付体系完善,中国创新药有望成为全球医药产业连的核心参与者。

来源:价值投资典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