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十点刚过,首尔的街道早已沉进夜色。只是在宫井洞的情报总部,一间平常不会有外人踏足的隐秘小屋里,灯光还亮着。金载圭推门进去时,神色异常,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情报头子还要安静、克制。屋子里朴正熙正同两位老部下说笑,气氛松弛到甚至带点家常。很难想象几条街外还会有人为
晚上十点刚过,首尔的街道早已沉进夜色。只是在宫井洞的情报总部,一间平常不会有外人踏足的隐秘小屋里,灯光还亮着。金载圭推门进去时,神色异常,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情报头子还要安静、克制。屋子里朴正熙正同两位老部下说笑,气氛松弛到甚至带点家常。很难想象几条街外还会有人为宵禁而烦躁,也没人会多想,这一晚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在这平静到有点日常的夜里,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然后一切都变了——这个18年来站在韩国政坛顶端的男人,就这样在自己最倚重的亲信手下倒下了。听说当时,这间房里只剩一股呛人的硝烟和翻倒的酒杯,连屋外夜风送进来的都是一股说不出的凉意。
朴正熙的死让许多人至今都觉得匪夷所思。毕竟,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韩国差不多每家每户的墙上,不是挂着朴正熙的照片,就是能在收音机里听到他的训话。他的高压统治和经济奇迹,早已深深嵌进了无数人童年的家常里。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预料到,那个让自己一路高升、甚至坐稳总统宝座的金载圭,会举枪指向自己的性命。
如果往后翻个几十年,时至今日的韩国,提起朴正熙这个名字,人人都是一肚子话想说。有人咬牙切齿,说他的铁血专制让人透不过气;也有人把家里残旧但值钱的银勋章供在盒子里,说没有这老头,哪来如今繁华的江南与三成洞。一大早菜市场的摊主也能唠起这个话题,她们一边剥大白菜一边跟你讲:“咱们泱泱大韩,能有今天,多少说还是托他福。”
可回到1961年那个五月的清晨,首尔其实正乱得不可开交——人们太久没有睡一个安稳觉,家长们勒令孩子别靠近窗户。小巷子里,驻防的士兵一直守到天亮。很快,广播里传来通告,才让大家明白头一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朴正熙,这个靠军装吃饭的男人,一夜之间带一群跟班拿下了政权。这场5.16政变之后,韩国就步入了一个新旧交替、人人自危的时代。具体是好是坏,没人当时敢讲,谁让唯有紧急法令才是硬道理呢。
有人后来回忆,朴正熙刚上台那会,居然还请自己老家的小学老师来首尔,请吃饭,仿佛在给自己洗一遍“出身清白”的证明。他知道自己靠的是军人肩上的血和铁,他得时时提醒身边的人,自己的根子还没脱离普通人。可其实,私底下的朴正熙没那么容易亲近——每晚睡前都亲自检查自己身边的手枪,连喝茶都要亲自打开杯盖,怕有人下毒。青瓦台的卧室外,有人说连夜都能听到他踱步的声音。
紧跟着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权力重组。谁听过一个国家总统可以随便改宪法,自行决定留任年数?可在朴正熙手里,这点事儿还真没什么稀奇。他换掉了不“听话”的国会议员,就连内阁成员都得唯他马首是瞻。到了1972年,江南还只是农田的时候,朴正熙一声令下,全国又要戒严,连守夜的老人都被吓得不敢打个盹。这场面,在老一辈韩国人看来,既可怕又太过熟悉——就像孩子长高前病那场早晚来的高烧。
当然,在韩国家庭里,讨论朴正熙,永远绕不过中央情报部。那可是朴正熙一手打造的利器。它不像一般的情报机构,干的全是些见不得光的活儿。大到总统选举、与美军代表的一对一谈判,小到哪个大学生在街头画反对标语,它都要插上一角。韩国家长吓唬哭啼小孩都不说“警察来了”,而是“中情部的人来了”。正因为如此,这个部门的领导,朴正熙历来都亲自确定,还亲自找自家老乡、同学、部下轮番轮着扶上去——金载圭就是最后一任。
这些年的经济上涨,是走进新村市场都能闻到的“实在气息”。韩国能从破烂小作坊一路跑到国际制造业大国,这与朴正熙推行的五年计划脱不开关系。有朋友家老爷子还常自豪地说:他们家第一台电风扇、那台黑白电视,都是赶上朴正熙搞经济大干快上的年代才买得起的。三星、现代这些后来的财阀,原先也只是零零散散的小企业,是在那个“多干活多挣钱”的口号下才起家的。但苦也是真的苦,每一个孩子都必须补课,每一个工人只能回家吃泡菜饭,大人们要为明天的工资担心,几乎没人敢公然抱怨。韩国产业化后的一代,听说有很多工人在纺织厂里熬到凌晨三四点,还得靠老板免强加班费撑下去。
我还记得看一篇老照片报道,有一栋才刚盖起一层的现代大楼,青瓦台指令临时赶工,数千工人彻夜未眠,各种灯火在夜色下亮得像是地狱里的闪烁。那阵子的韩国,表面上是铁板一块,底下却每一天都有新矛盾滋长。朴正熙的强硬,养活了一批企业家,也压弯了一代普通百姓的脊梁。
而权力场里的暗流,更是永没停过。比如说,朴正熙与军方的关系,就像是在踢一场没人知道终点在哪的球赛。他得倚靠军方稳住阵脚,却又唯恐有人如法炮制,把自己从龙虎之位踹下来。从政变那天起,整个韩国权力的平衡,实际上就靠朴正熙手上的“左右互搏”在撑着。军队警卫和中央情报部互相掣肘,谁也不能吃独食。
特别是金载圭和警卫部头目车智澈,谁都想在总统心里拔得头筹。俩人表面上彬彬有礼,暗地里却没少动歪心思。老人们爱说“同乡是福”,但也有人说“熟人反倒是最大的威胁”。金载圭靠着跟朴正熙同镇的关系,从军校毕业后直升将星,后来又被调到情报部,一步步成了总统最接近权力的心腹。车智澈那边,则是真刀真枪地在5.16政变时死忠维护,算得上从龙之功。
但要说,明面上这些人都对总统忠心耿耿,实际上彼此看不上。金载圭常跟身边人发牢骚,指着车智澈就是个会哄长官开心的拍马高手,不懂事只懂卖脸。听说有年在总统别墅聚会,俩人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工作细节当场争嘴,搞得连在场的厨师和女侍都为难得找借口溜开。
到了1979年,这矛盾终于爆发成无法回避的死结。当时政府正在搞选举,为了牢牢控制反对党,朴正熙让金载圭和车智澈一起“打点好”新民党的关系。可哪有一山能容二虎?结果两人各自挖坑给对方,事情一团乱,最后彻底砸锅。车智澈趁朴正熙面前添油加醋,把黑锅全甩到了金载圭身上。朴正熙表面不动声色,实则内心早已积怨,将金载圭推向了愈发边缘的处境。
不少人说,车智澈后来上书建议撤了金载圭时,金载圭已经知道自己“凉”了。被信任了一辈子,突然要被抛弃——到了这一步,金载圭不反扑才怪。有人说他当时几天几夜没合眼,还有一次在情报部门办公室里,对着自己整理好的辞职信发呆半小时,最后揉成一团扔进了茶几下的废纸篓。
1979年10月26日这个夜晚,朴正熙还是像往常一样,身边只带了不多的几名警卫,来到宫井洞秘密会所。这里号称是“安全之家”,顶层加固、下层密道,外人难以进出。之前总统夫人就在当众活动时中弹身亡,从那以后,朴正熙的安保就多了几重心机,但金载圭却一直享有自由出入——情报头子嘛,谁会怕他?
那天的晚餐,菜还没凉,酒都还没温,车智澈就话里话外挖苦金载圭。朴正熙被激得唇角紧抿,面色铁青,反倒没有问更多,只是淡淡回应一句。金载圭端着杯子,手指不自觉地颤了颤。谁都没有看到,那眼神里已经彻底决绝。他离席后,在楼道尽头抽了两支烟,把能带走的暗器全装进裤兜,然后简单嘱咐楼外等候的副官:“准备好,别让任何人捣乱。”
后来的事不用赘述,房间里那几颗子弹、这靠老乡同学能混出生的总统,最后还是死在最亲近的人手里。金载圭开完枪,转身去找陆军高层,试图效仿当年的军事政变,一举拿下大权。可时代变了,军头们不是18年前那些听指挥的小弟。金桂元这个老资格则当场反水,把内幕抖给了新老权贵,上演及时反水,真让人感叹权力场原来这么凉薄。
整个夜里,陆军几乎没有拖泥带水,4小时出动抓捕队,就把金载圭与心腹押上警车,留下一地的尘埃和无法回头的后果。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宫斗大戏,谁争大位、谁护旧主,外头群众还在猜“是不是又要改天换地”。结果杀出个全斗焕,一个上个月还只是少将的人,抓住机会发动政变,成了韩国新的军事独裁者。这人生转折,别说看客,连自己都未必能料到。
老百姓呢?那一阵,街头巷尾无人不是说:“哪有白吃的午餐?”只不过,那些在历史夹缝中寻常过日子的人们,大多不过是想家门口早点通气,那条通往市场的小路,能早点恢复通行。
朴正熙的结局,是注定被挂在谜墙上让无数人议论的。那些当年跟着他干活、流泪挥汗的普通人,至今还会在深夜电视采访里叹口气:“这年头谁能不变?哪个人心不凉?”可让人想不明白的,往往不是权力如何易手,而是这些底层烟火里的温度,怎么总是被新的风波吹得一阵一阵碎裂。至于金载圭,他后来在法庭上的表情,我看照片竟不是狂喜,而是不舍和茫然。这种宿命,是不是自古权力桌旁的人都逃不过的呢?谁又说得清?
来源:微笑清风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