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文码字的介绍了,在二战后独立浪潮中独立的世界各国,普遍都进行了土改。而印度也没有免俗,它在独立之初也实行了土改,但是它的土改与沙俄废除农奴制如出一辙,实际上是一场印度特权阶级对底层民众财富的大劫掠。
前文码字的介绍了,在二战后独立浪潮中独立的世界各国,普遍都进行了土改。而印度也没有免俗,它在独立之初也实行了土改,但是它的土改与沙俄废除农奴制如出一辙,实际上是一场印度特权阶级对底层民众财富的大劫掠。
印度土改的结果与中国土改完全相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年的作为注定了印度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为历史欠债还债,其发展一直都会被拖后腿。
然而阻遏印度经济发展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众多的要素,较为公平的社会环境,受过相应教育的大量人口,比较清廉的官僚体系等等。
印度社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被认为制约了印度迈入现代的步伐,这其中最为世人诟病的就是种姓制度。虽然在印度建国之初,废除种姓制度便被写入新生的宪法中,但是在迄今为止的印度社会里,这一存在了三千年以上的制度依旧是挥之不去的阴霾渗透进了方方面面。
古印度与西周
这种源自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带有极强的宗教色彩,而且它被入侵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进行了改造,因此它的四个等级划分为婆罗门(祭祀)、刹帝利(军政贵族)、吠舍(雅利安平民)、首陀罗(原住民)。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一个不被视为人的群体达利特(不可接触之人)。
种姓制度早年我国其实也存在过,比如西周还和印度种姓制度一样划分为了四级——天子、诸侯、国人(城市居民)、野人(乡村居民),而在此之外还有一个奴隶群体。
当年武王灭商后分封子弟信臣前往各地,这所谓的分封大多都是一张空头支票,需要子弟信臣武力压服当地地方势力后才能兑现。一开始这些子弟信臣与当地的实力对比并不占优,于是纷纷先筑城而居其后再慢慢压服四野。
西周史称分封八百诸侯,但是我们能找到存在记录的只有71个,毕竟真正能压服地方建立国家的是少数,不能征服当地人,那就只能被当地人给烹了。
所谓国人就是跟随这些子弟信臣到封地去的兵士、工匠、奴仆以及他们的后代们,野人便是当地的原住民,这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吠舍、首陀罗两个阶层的成因颇为相似。
所以种姓制度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下应运而生的等级划分制度,这种制度因为其落后性,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我们的先人们所废弃了。也正是依靠最早打破了奴隶制度的桎梏解放了思想,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发展出了超越同时代其它文明的文化体系,也凭此中华民族其后才能在蓝星上屹立至今祭祀不绝。
反观印度,印度文化确实也很古老,但是由于其南亚地理的封闭性吧,因此当地社会缺乏开拓和革命的动力,始终顽固维持腐朽落后的制度。所以南亚当地建立起来的王朝由于制度的落后性而无法向次大陆外扩张,而其本身一旦陷入王朝周期性衰败,就会被自外部侵入的势力所攻灭。
两千多年间,南亚次大陆上一次次上演当地被外来者征服,然后当地王朝崛起驱逐了外来者,接着外来者又来征服的似曾相识地循环。
究其根源,种姓制度这一制度下,贵族们只注重自己的家门荣辱,根本就不关心国家命运。面对外敌入侵,贵族们不是奋起抵抗,而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家族利益。只要外敌给出的价码够优厚,贵族就会毫不犹豫地对原主人倒戈相向,因此南亚次大陆上的各个政权稳定性都极差。
这也是为啥历史上没有一个政权能真正征服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原因,即便是英国也只是对南亚次大陆沿海地区控制力强一些,其它地方只要交钱,英国殖民者根本不干涉当地王公的施政。
南亚次大陆十分广袤,因此外来势力必须依赖地方势力方能统治当地。种姓制度这一腐朽、落后、野蛮的制度,就这么在南亚大陆上被一直保留下来了。即便是自诩文明传播者的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持自己在南亚的统治也任由种姓制度继续荼毒生灵。
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的统一
从南亚反复被征服的历史不难看出,种姓制度其实就是一种鼓励自私自利的制度,其对形成国家凝聚力有害无益。这也是为何中国先民们早早抛弃了这一制度,更是中国能得以在公元前便实现大一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南亚次大陆209万平方公里,比之中国的汉文化核心圈330万平方公里小了不少。而且相对于汉族核心圈内大河纵横、关山险隘众多来,南亚次大陆相对来说地理要平坦且少险阻,可是历史上居然没有任何一个当地王朝能够将其一统。
这显然是由于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贵族看重利益对王权缺乏敬意,因此贵族叛变是家常便饭,每一个在南亚建立的王朝都内部极不稳定。这导致没有哪个王朝能完全统一南亚大陆,或者说统一现代的整个印度。
那么种姓制度对于现代印度的具体影响又有哪些呢?
下一篇再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来源:笑香风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