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亦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紧扣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加快三大战略任务落地见效、推进“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亦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紧扣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加快三大战略任务落地见效、推进“新洲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锚定“高水平办学、高品质培养、高效能服务”奋斗目标,以开放心态、系统思维推动教育全域变革,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铸塑立德树人崭新格局,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澎湃教育动能。如今,荆楚“教育之乡”的新洲品牌愈发响亮,从教育大区迈向教育强区的步伐更加坚实。
以德铸魂:厚植成长“精神沃土”
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不断深化。新洲区建立完善“中小学思 政课一体化”全域推进机制,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特色品牌,全区各校书记校长主动走进课堂,将宏大政策叙事转化为学生可感可及的身边故事。同时,评选优秀思政课,以“中国站位、时代表达、新洲特色”为内核,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新洲三中、邾城街中心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辛冲街中心小学获“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章林小学成为国家级“垃圾分类样板校”,136名学生获评市级以上“新时代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等称号。
心理健康守护体系持续完善。全区构建“四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为每位学生建立专属心理成长档案,实施动态监测管理。2025年,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被列为区级重点民生项目,借助AI赋能的筛查系统与预警干预机制,对学困生、留守儿童等五类特殊群体开展精准关爱。校长教师全员家访制度、“课外 访万家”行动同步推进,让教育既有育人深度,更有民生温度。
以智启思:激活未来“创新基因”
课堂教学“质量革命”纵深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聚焦智慧课堂变革,普通高中实施深度教学、高效作文等“四项行动”,通过“好课堂”“好教研”评选,充分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力。新洲一中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对标国际奥赛与“强基计划”,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培养体系,其研究成果《人文本位视域下县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荣获武汉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语文素养提升计划落地见效。全区各校班级均设立开放式图书角,严格落实“每日20分钟练字+20分钟诗文背诵”要求,通过“每周阅读课+每月读书会+每年三部名著”的进阶式设计,助力学生年阅读量突破百万字,切实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双减”工作实现常态化推进。新洲区完善“双减”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教育减负“十条规范”。其中,邾城二小探索的“五个一”减负做法(精讲精练、分层作业等)在全区推广,真正实现“轻负高效”,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以体育魄:夯实生命“健康基石”
体育教学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全区108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书记校长体育工作履职考核,创新探索1-8年级每日一节体育课模式,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参与情况、体育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状况等纳入个人体育中考评价体系。潘塘街中心小学的视力保护“五个一”做法(控制屏显时间、增加护眼菜品等)、邾城街中心小学的“五个一”创新举措(控制屏显时间、零拖堂等),均在全区推广,成为体育与健康工作的标杆案例。
校园体育活动呈现多彩格局。新洲区广泛开展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田径运动会及校园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操等各类竞赛。2023年,新洲代表队勇夺武汉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李集中学刘志威同学斩获初中男子400米、800米双料冠军;2024年,阳逻三小邓子轩同学打破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男子跳高纪录;2023-2025 年,新洲代表队蝉联武汉市校园篮球U17女子组三连冠,尽显新洲学子体育风采。
以美润心:点亮人生“艺术之光”
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坚持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邀请艺术名师大家走进校园,推动非遗项目融入课堂,各类美育特色课程百花齐放。校园艺术节、书画大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为学生搭建绽放个性光彩的舞台。通过“一校一品一特色”的校园美育浸润行动,让孩子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辛冲街东城小学“鲁班乐陶坊”学生,用家乡泥土传承非遗技艺,从全省17个市(州)8000余名师生中脱颖而出,捧回湖北省黄鹤美育节金奖;阳逻街第四小学的“民乐”、旧街街中心小学的“陶艺”、李集街张店小学的“刺绣”等特色课程声名远播,赢得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点赞。
艺术实践空间实现多维拓展。从校园舞台到社区展厅,从传统非遗到现代数字艺术,新洲区不断拓展学生艺术实践场景,学生作品在各类艺术比赛中屡获佳绩。如今,美育已从“一门课程”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持续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劳赋能:培育实践“成长力量”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特色鲜明。立足大部分学校地处乡村的实际,新洲区开发契合乡村学生特点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以课程化方式推进乡村种植课程、生活劳动课程等建设,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案”的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突出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社会实践有效融合,通过创办农耕文化馆、刺绣展览馆、标本制作馆、科技作品馆等劳动教育展示馆,组织学生参与农民丰收节、科技制作比赛等活动,将无形的劳动教育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劳动教育资产,既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影响力凸显。以龙丘农耕文化馆、张店刺绣展览馆、徐沟编织馆、新集有机蔬菜园等为代表的学校特色文化场馆与劳动教育基地,凭借独特形态吸引市民参观及各地教育同仁关注,近三年累计接待参观考察近3万人次。区教育局《新时代区域劳动教育10年实践》、三店二中《农村中学劳动教育实施途径》、阳逻一中《农村初中活动课的开发与实践》,在武汉市基础教育成果奖评选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三店中心小学斩获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总决赛第三视角竞速赛二等奖。
以绩作答:书写教育“发展答卷”
教育布局加紧优化升级。坚持“人口导入、教育先行”,紧密对接问津新城、航天新城规划目标与发展愿景,前瞻性、系统性谋划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实行差异化、主题化、系列化设计,着力打造集标识性、功能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高品质现代化校园,构筑优质教育“强磁场”、营造问津文化“新地标”,加快推动以教兴城、城校融合。问津新城已预控教育用地8处,航天新城规划建设16所中小学,区一中航天城校区高起点投用,区四中新校区、问津高中等重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区一中邾城校区、区直幼儿园等一大批优质教育资源将有序汇聚问津新城。与此同时,着力抬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底部,今年暑期稳妥有序完成23所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并办学,优质教育机会更加均等充分。
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强化“高端引领,品牌辐射”,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引进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入驻,着力形成优质教育高地效应。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问津校区项目可望年内开工,其他意向院校正在跟进招引洽谈;问津一小与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已率先启动“名校+分校”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区一中航天城校区与长沙问名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拔尖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正式开课,广东、江苏等多个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项目正在进一步磋商洽谈,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提升格局。
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持续推进“铸魂强师”行动,引导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壮大“教育名师”“学科领军人才”精英集群,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荆楚好教师”“湖北省师德标兵”“楚天名师”等一批德高业精、善教爱生的先进典型。近三年,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新增湖北省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8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48人、正高级教师14人,多人获楚天名师、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等荣誉,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荣获全省教育创新特等奖。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2025年高考,新洲区过本科特殊招生线人数首次高位突破1600人大关,其中600分以上333人、670分以上7人,继续保持省市高位领先。新洲一中李森睿同学以700分夺得全省物理方向最高分,继2023年方立航后再度问鼎荆楚,创造“三年两冠”的高考历史传奇;武汉问津职业学校130人过本科线,5名学生跻身全省前十,张语姗同学以650分斩获全省第一名,职业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
时光向前,新洲向新。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将紧跟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号角,积极将教育改革发展置于全区“三大战略”大局中谋划推进,以赶考之姿、奋进之笔,加快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和发展能级,用情用力书写让人民满意、让时代点赞的崭新答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