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桥头镇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在这个只有三万人的小县城,几乎每家每户的大事小情我都略知一二。今天给大家讲讲发生在我们镇上吴家的事。
我是桥头镇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在这个只有三万人的小县城,几乎每家每户的大事小情我都略知一二。今天给大家讲讲发生在我们镇上吴家的事。
吴家在我们这算是小有名气,不是因为多有钱,而是因为吴老太太的儿子小吴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日子过得还算宽裕。前几年,小吴娶了个城里媳妇杨丽,长得水灵,说话轻声细语,但听说城里姑娘娇气,婆媳关系不好处。
吴老太太是个传统农村妇女,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手上的老茧厚得能夹住一根针。她那双手粗糙得很,指甲缝里总有抠不干净的泥垢,但做起饭来却是一把好手。
去年夏天,杨丽怀孕了。
这天我去吴家给杨丽做产检,刚进院子就闻到一股香味,推开厨房门一看,满灶台都是菜:红烧排骨、清蒸鲈鱼、木耳炒鸡蛋、拌黄瓜、猪骨汤、冬瓜煲…我粗略数了数,得有十来道。
“大嫂啊,弄这么多菜干啥?”我随口问道。
吴老太太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呵呵地说:“城里姑娘金贵,丽丽怀孕吃不下饭,我多做几样让她挑挑。”
窗台上堆着几个褪了色的塑料饭盒,上面印着2018年某超市的促销标志,饭盒边缘有些发黄,但擦得干干净净。
杨丽正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手轻轻抚着微微隆起的肚子。电视上在播一个选秀节目,但音量调得很低,几乎听不见声音。
“丽丽,今天胃口怎么样?”我坐下来准备给她量血压。
“还行吧,就是没什么胃口,闻到油烟味就想吐。”杨丽有些无奈地说,“妈天天做一大桌子菜,我都吃不了几口,浪费。”
“吃得下多少吃多少,不够我晚上再给你煮面条。”吴老太太端着一碗刚熬好的排骨汤走过来,放在茶几上,“趁热喝,对胎儿好。”
我注意到吴老太太说话时不自觉地皱了一下眉,但很快就舒展开了。
“妈,您也吃点吧,天天就知道给我做好吃的,自己却没见吃几口。”杨丽说。
“我吃过了。”吴老太太摆摆手,又返回厨房。
杨丽看着婆婆的背影,小声对我说:“医生,我婆婆最近好像瘦了不少,是不是太操劳了?”
我点点头:“农村老人不容易,一辈子习惯了干活,让她歇着反而不自在。”
量完血压,一切正常。我起身准备离开时,电视突然黑屏了。
“又停电了,”杨丽叹了口气,“这个月第三次了。”
吴老太太从厨房里探出头来:“没事,我去把柴火炉子生起来,一会儿就能蒸好馒头。”
“妈,别折腾了,停电了就歇会儿吧。”
“不碍事。”
院子里突然传来母鸡的咯咯叫声,混杂着邻居家孩子嬉闹的声音。吴老太太放下手中的活,抹了把脸上的汗,走到院门口:“小毛,别逗鸡了,回家写作业去!”
小毛是隔壁王家的小孙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放学后总喜欢来吴家院子里玩。
“吴奶奶,你家的白母鸡下蛋了!”小毛欢快的声音传来。
“真的啊?那待会儿我煮给丽丽吃,谢谢你啊小毛。”吴老太太的笑声里带着点沙哑。
我这才注意到吴老太太的面色发黄,嘴唇有些发白。作为医生的职业敏感告诉我,这不太正常。
“大嫂,你最近身体不舒服吗?”我试探着问。
“哪有,好着呢。”吴老太太摆摆手,“就是有点累,晚上睡一觉就好了。”
杨丽插嘴道:“妈,要不明天我陪您去医院查查吧?”
“别瞎操心,你自己的身体才要紧,我这把老骨头没事。”
离开吴家时,我隐约觉得事情不简单,但也没多想,毕竟每天要看很多病人,谁家还没点小毛病呢?
一晃半年过去了。
杨丽的预产期临近,小吴天天忙着超市的事,还要照顾即将临盆的妻子,整个人瘦了一圈。吴老太太更是起早贪黑,家里地里两头跑。每次我去吴家产检,总能闻到不同的菜香,有时是清蒸鱼,有时是红烧肉,有时是各种汤水。
“丽丽,今天嘴馋什么,妈去买!”
“丽丽,这汤多喝点,补钙对孩子好!”
“丽丽,晚上想吃面还是粥?”
杨丽每次都笑着说:“妈,您别忙了,我真吃不下那么多。”
吴老太太就会说:“怀孕要多吃点,不然孩子营养不够。”
说来也怪,前几个月杨丽吃不下饭,到了怀孕后期却胃口大开,吴老太太做什么她都能吃上几口,这可把吴老太太乐坏了。
我注意到吴老太太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但人却越来越瘦,走路时腰也不自觉地向一边偏。有几次我想提醒她去医院检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农村老人大多这样,再难受也要硬撑,何况儿媳妇马上就要生了。
八月中旬的一天,杨丽破水了,小吴开电动三轮车送她去县医院。我刚好那天也在县医院值班,亲眼见证了杨丽顺利产下一个六斤八两的男孩。
“是个大胖小子!”我走出产房,对等在外面的小吴和吴老太太报喜。
小吴激动得语无伦次,吴老太太却只是默默点头,脸上的笑容藏不住疲惫。
“大嫂,你怎么了?”我问道。
“没事,就是这几天没睡好。”
就在这时,吴老太太突然捂住肚子,蜷缩在椅子上。
“妈!”小吴大惊。
我赶紧上前查看,发现吴老太太满头是汗,嘴唇发白,状态非常不对。
“快,送急诊!”
检查结果出来后,我们都惊呆了——胃癌晚期,已经扩散到肝脏。
“怎么可能…妈平时很少喊疼的…”小吴喃喃自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主治医生王大夫是我的老同学,他说:“这病至少有半年了,她没告诉你们吗?”
小吴摇头。
“疼起来能忍?”王大夫又问。
“我妈是农村人,一辈子吃苦,疼痛对她来说…”小吴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住院部的走廊上,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食堂飘来的饭菜香。护士推着药车匆匆经过,叮叮当当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你妈怀里有个小本子,你看看吧。”王大夫递给小吴一个发黄的记事本。
小吴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菜谱: “丽丽今天吃了两口鱼” “排骨汤她喝了半碗,明天再炖一次” “木耳炒鸡蛋她爱吃,记得常做” “冬瓜汤去湿气,夏天多做” …
在本子的最后一页,吴老太太写道:“等丽丽生完孩子,我就去医院看看。老了难免有点毛病,别告诉丽丽和小吴,免得他们担心。”
小吴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第二天,杨丽抱着孩子从产房出来。当她得知婆婆的病情后,呆坐了许久,然后默默流泪。
“为什么不早说啊…”杨丽哽咽着问躺在病床上的婆婆。
吴老太太虚弱地笑了笑:“你怀孕吃不下饭,我不做好吃的,孩子怎么办?”
“可您…”
“傻孩子,我这辈子什么苦没吃过?这点病算什么。”吴老太太看着襁褓中的孙子,欣慰地笑了,“我这一辈子,就盼着你们好好的。”
窗外,一只麻雀落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病房的墙上贴着一张2018年的台历,已经泛黄,但吴老太太说舍不得扔,因为那是儿子结婚那年的纪念。
“妈…”杨丽握着婆婆粗糙的手,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
“以后,记得多给孩子煮骨头汤,补钙。”吴老太太轻声说。
我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她也是这样的农村女人,坚韧、倔强、把爱藏在心里,用一锅锅热腾腾的饭菜表达。
那天晚上,我值夜班。医院的走廊静悄悄的,只有值班室的日光灯发出嗡嗡的声音。我走到吴老太太的病房,发现杨丽还醒着,手里拿着那本菜谱笔记,轻轻翻着。
“睡会儿吧,我帮你看着。”我轻声说。
杨丽摇摇头:“医生,知道吗,我刚怀孕那会儿,我和婆婆关系其实不太好。”
“怎么说?”
“城里人和农村人思想不一样嘛。她总说我矫情,我嫌她老土。”杨丽苦笑着,“可是自从我怀孕,她变了个人似的,什么都让着我。”
我想起吴老太太满是老茧的手和日渐消瘦的身影,心里一阵酸楚。
“她上个月还偷偷去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她婆婆留下的一对银手镯,说是要给我补身体。”杨丽说着说着哭了,“我还以为她是心疼钱,嫌我吃得多…”
窗外飘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窗户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病房里的暖气片时不时发出咔嗒响动,像是在默默诉说什么。
第二天早上,我去查房,看到小吴抱着儿子站在病床前,吴老太太正笑着伸出手指逗弄孙子。
“妈,您别操心了,好好养病。”小吴说。
“傻小子,有啥好养的,把我孙子抱近点让我看看。”吴老太太的声音虽然虚弱,但依然透着一股倔强。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吴老太太院子里的那棵老梨树。记得去年秋天,它开始枯萎,但今年春天却又开了花。吴老太太曾笑着对我说:“人啊,就跟树一样,看着枯了,其实根里头还有劲呢。”
后来的日子,我经常去医院看望吴老太太。虽然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撑半年,但她硬是撑了一年多。她说要看着孙子会走路,会叫人,还要教杨丽做几道拿手菜。
杨丽学会了婆婆的所有拿手菜,甚至比婆婆做得还好。每天,她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饭菜端到医院,一口一口地喂婆婆。
“妈,您当初为啥不早点去医院呢?”有一次,杨丽忍不住问道。
吴老太太笑了笑:“孩子啊,我这一辈子,吃的苦比你吃的米还多。这病啊,早晚都是这样,何必让你们担心那么早?”
杨丽默默流泪,吴老太太却笑着说:“别哭,看把我孙子吓的。乖,去把窗户擦擦,让阳光照进来,我想看看外面。”
医院的窗户总是很脏,擦了又脏,脏了又擦。就像生活一样,总有说不完的烦恼,流不完的眼泪,但阳光始终在那里,温暖而明亮。
前天,吴老太太走了。她走得很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临走前,她拉着杨丽的手说:“以后记得给我儿子和孙子煮排骨汤,男人要补…”
杨丽泣不成声,点头如捣蒜。
今天,我去吴家吊唁。院子里,那棵老梨树依然挺立着,枝头已经结出了小小的梨子。杨丽站在厨房里,正做着一桌子菜——红烧排骨、清蒸鲈鱼、木耳炒鸡蛋…
“这么多菜啊?”我问。
“妈说了,做菜就是做人,一定要用心。”杨丽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我婆婆是个好人,我要让她在天上看到,我会好好照顾她的儿子和孙子。”
屋里,小吴正抱着孩子,给他讲奶奶的故事。窗台上,一排整齐的塑料饭盒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吴老太太生前最喜欢的”宝贝”。
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切,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家的味道——那不仅仅是饭菜的香气,还有藏在平凡日子里的爱与牵挂。
或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百味杂陈,却令人回味无穷。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点点滴滴的小情小爱,汇聚成生命的长河,静静流淌。
来源:番茄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