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杭州某小学家长群被一条消息刷屏:“本学期增设春假,连休9天!”评论区瞬间分裂:有人欢呼“终于能带孩子去敦煌看壁画”,有人哀叹“双职工家庭谁来管娃?”。
高中双休落地之后,中小学春秋假又来了!如何应对?
泰安家校共育
2025年03月25日 07:14 山东
2025年3月,杭州某小学家长群被一条消息刷屏:“本学期增设春假,连休9天!” 评论区瞬间分裂:有人欢呼“终于能带孩子去敦煌看壁画”,有人哀叹“双职工家庭谁来管娃?”。
2025年确实很不寻常,高中强制双休之后,中小学春秋假也即将提上日程。3月17日,国家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文件的最后,提到了“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政策核心并非单纯增加假期,而是通过“总量不变、结构调整”(即寒暑假缩短,全年假期总天数不变)。文件一经发出,这一句立即成为了焦点。
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庞永辉建议:全国推行“春秋假”,高中生和高中老师有望多放10天假!
其实早在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当中,已提出探索春秋假,部分地区当时已经开展试点,且效果不错。
教育部确实在2019年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制度。
之所以推广春秋假,可让学生在学期中“喘息”,提升学习效率,甚至促进身高发育(春季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
政策鼓励学校利用春秋假组织社会实践、自然探索,打破“课堂围墙”,这与“双减”政策一脉相承。
这一政策的出台,其实也考虑了双职工家庭的痛点:曾有家长抱怨“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问题,现在下班配套、年假配套、弹性休假配套,春秋假开启,力促家长和孩子的假期一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一大利好:淡季出行成本降低。寒暑假旅游“扎堆”导致资源紧张、体验下降。春秋假可分流消费需求,激活淡季文旅市场。
中小学春秋假绝非简单的“多放几天假”,而是一场教育、家庭与经济的“三方实验”。
政策落地需时间磨合,但方向已明——让孩子更快乐,家庭更和谐,经济更有活力。
家长困局:从“谁带娃”到“怎么带”的灵魂拷问
育部的政策底线是:拒绝“假减负真加码”。首先要建立监管清单:严禁学校以“自愿”名义布置作业。还有健全惩戒机制:对变相补课机构纳入征信黑名单,举报奖励最高10万元等。
北京家长王先生坦言:“过去周末送补习班就行,现在得设计研学、陪做AI项目,比上班还累。”调查显示,65%的家长不知如何利用假期培养创新能力。”
2025年,我们用高中双休、春秋假和AI教育等告别“内卷”。这场变革的深意,或许正如杭州一位父亲在春假日记中所写:“从前我陪孩子熬夜刷题,如今他教我调试AI模型。当我们共同为‘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欢呼时,突然懂了——最好的教育,是两代人一起面向未来的成长。”
关于中小学放春秋假的应对建议
家长角度:
假期规划:提前协调工作安排,可结合春秋假与周末设计短途旅行、亲子活动或社会实践(如博物馆、自然探索等)。
学习衔接:与孩子制定假期学习计划,避免学业断层,尤其是毕业班学生需注意复习进度。
托管安排:若无法陪同,可联系社区托管服务或合规机构,确保孩子安全。
学生角度:
时间管理:合理分配作业、兴趣活动与休息时间,避免假期后生物钟紊乱。
实践拓展:利用假期参与志愿者活动、研学项目或发展个人兴趣(如绘画、编程等)。
学校角度:
通常会提前调整校历,通过压缩其他假期(如暑假)平衡总课时,家长需留意课程表变动。
春秋假目前仍处于区域性试点阶段,全国普及尚无明确时间表。家长和学生应以本地教育局及学校通知为准,灵活规划即可。试点地区的家庭可善用短假期提升亲子互动质量,未实施地区则按原有节奏安排学习生活。
2025年的春天将被铭记:那是中国教育真正学会“呼吸”的起点。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