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迎来到《心理学家的故事》——这里不是八卦小报,也不是心理学天书,而是把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搬到你眼前,让他们的故事帮你记住考研知识点。孤独背诵无意义音节的艾宾浩斯、研究小朋友道德成长的皮亚杰、用波波玩偶做实验的班杜拉……他们都来了!
心理学家的故事 | 栏目说明
欢迎来到《心理学家的故事》——这里不是八卦小报,也不是心理学天书,而是把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搬到你眼前,让他们的故事帮你记住考研知识点。孤独背诵无意义音节的艾宾浩斯、研究小朋友道德成长的皮亚杰、用波波玩偶做实验的班杜拉……他们都来了!
每篇文章,我们都做到三件事:
故事有趣:让心理学家活起来,你能想象实验场景;
知识清晰:理论、实验、口诀,一个不少;
学术靠谱:史实准确、教材可查,再也不用担心“假心理学”。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默写本篇心理学家的理论
艾宾浩斯的一生:遗忘曲线背后的故事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他是第一个真正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规律的人,也正是他,帮我们画出了那条大家熟知的遗忘曲线。
从哲学到心理学的转身艾宾浩斯出生在德国巴尔门(今伍珀塔尔市),家庭属于中产阶层。小时候,他学习历史和哲学,但命运的一次偶然改变了他的方向:他读到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的《逻辑体系》,书里说心理现象也可以像自然现象一样被实验研究,这句话让他眼前一亮。从此,艾宾浩斯走上了一条孤独而精彩的心理学实验之路。
自己做实验的孤独者在那个年代,实验心理学才刚起步,艾宾浩斯没有助手,也没有实验室,他唯一的“被试”就是他自己。为了避免记忆被日常经验干扰,他发明了 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s):像 ZOF、QAX、LEQ 这样的组合,既没有意义,也没有联想。
他每天反复背诵、计时、记录,慢慢总结出记忆的规律。可以说,艾宾浩斯是用“孤独和耐心”换来了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发现。
遗忘曲线的秘密1885年,他出版了《记忆: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正式提出了我们熟知的 遗忘曲线:
学习后的最初阶段遗忘最快,尤其是前一天内;
随着时间推移,遗忘速度慢下来,最后趋于平稳。
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复习,前一天学的知识很容易就忘掉。这个发现直接影响了今天我们复习和背诵的方法——抓住“陡坡期”,反复回顾。
生命虽短,但影响深远艾宾浩斯还研究过视知觉、儿童智力测量,晚年在布雷斯劳大学担任教授,并创办了心理学杂志《实验心理学杂志》。他在1909年去世,享年59岁。虽然生命不长,但他的实验方法和遗忘曲线却成为心理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艾宾浩斯理论整理(考研版)
一、理论核心:遗忘曲线与记忆规律遗忘曲线
口诀:
“学后快忘一日急,日久渐平少遗失。”核心观点:记忆随时间衰减,衰减速度并非均匀,而是 前快后慢。
图像记忆:想象一条先陡后缓的曲线,从高峰(刚学完)滑到低谷(长时间后),越往后下降越慢。
实验发现:
学习后,前 1 天遗忘最快;
随着时间延长,遗忘速度逐渐减缓;
遗忘曲线呈 “陡坡—减缓—平稳” 形状。
2.学习与复习规律
及时复习:在遗忘的陡坡期复习,能大幅减少遗忘。
分散学习(Spacing Effect):多次分散复习效果比一次长时间集中学习好。
机械重复 vs. 有意义学习:无意义音节实验显示,纯机械重复能增强记忆,但有意义材料记忆更稳固。
3.记忆量与学习时间的关系
学习时间越长,初次记忆量越大,但遗忘规律仍然存在。
记忆的保持取决于学习强度 + 复习策略。
二、实验设计特点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s)
被试:自己(艾宾浩斯本人)
实验方法:记录学习时间、复述次数、遗忘率
创新意义:
第一次用严格实验方法研究记忆规律;
提出可量化、可重复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为现代记忆研究和学习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三、考研记忆重点遗忘曲线形态:陡—缓—平
遗忘速度:前快后慢
复习策略:及时复习 + 分散复习
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
实验贡献:第一位系统研究记忆规律的心理学家
来源:薰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