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巨型树枝雕塑像梦境:拆开是柴火,组合却让人舍不得离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22:24 4

摘要:与树枝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一种不被察觉的亲密。小时候,我们捡起落在地上的枯枝,或当作剑,或当作笔,或在土里画出一条模糊的河。长大以后,我们很少再去触碰这些最廉价、最随手可得的材料了。它们被视为柴火,是需要清理的杂物,是被割舍的无用之物。可在艺术家帕特里克

与树枝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一种不被察觉的亲密。小时候,我们捡起落在地上的枯枝,或当作剑,或当作笔,或在土里画出一条模糊的河。长大以后,我们很少再去触碰这些最廉价、最随手可得的材料了。它们被视为柴火,是需要清理的杂物,是被割舍的无用之物。可在艺术家帕特里克·多尔蒂(Patrick Dougherty)的作品里,这些不起眼的树枝却被缠绕拼接,构筑出一处处几乎可以居住的庞大造型。走进那些由木枝织就的空间,人们常常陷入错觉:这是雕刻吗?是建筑吗?还是一场关于集体记忆的幻境?

多尔蒂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童年时的生活几乎都与树林相伴。他曾在访谈里说过,冬日的景色特别打动他——当叶子都落尽时,枝杈的线条暴露在空气里,那些交错的纹路常常让他联想到某种奇幻的形状。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他在潜意识中认定了树枝的语言,认定了它所具备的连接、庇护和生长意味。所以,从1985年开始,他便拿起了这些最普通的材料,一次次在世界各地完成他的雕塑。《Stickwork》——这是他给自己作品起的名字,更像是一种身份声明:树枝不仅是自然的碎片,也是人类塑造梦境的媒介。

据小编了解,这种看似随性的艺术形式,其实凝聚着高度的技巧与秩序感。任何熟悉小编的读者大概都知道,科学家曾发现,看动物的可爱照片能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在广岛大学的心理学实验里,参与者在从事需要谨慎操作的任务时,因观看小动物图片而表现更好。某种程度上,多尔蒂的雕塑似乎也有着类似的心理效应。那些巨大的、弯曲的、蜿蜒的枝条堆叠在一起,表面上杂乱无章,实际上却像是某种温柔的秩序在暗暗维系。观众在其中驻足,会感到一种与日常截然不同的安全感,心绪从焦躁转向专注。这种“柴火的奇迹”,让人一时分不清自己置身的是一个异想世界,还是童年的某个瞬间被重新织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多尔蒂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浪漫怀旧。他每一次的新作,基本都要从当地搜集来的树枝和树苗现场搭建。过程里有严格的分层工序:第一步是竖立支撑,再以较细的枝条交错缠绕,最后在表层覆盖柔细的线条,让整个空间保持完整的逻辑。冷静看去,像是一栋房子的“施工蓝图”;可亲身进入,又好像误把一场梦境当成现实。这种二重性——理性与情感、规则与偶然、废料与艺术——构成了他作品里最持久的张力。

与很多雕塑家不同,多尔蒂不强调永久性。他的枝条作品在风雨间逐渐腐朽,几年后便会坍塌。它们从诞生之初就包含了消散的命运。可也正因如此,这些装置总显得格外真切。它们迫使我们去思考一种艺术价值:究竟是永恒才值得被铭记,还是消逝的过程更能触动人心?在人造与自然之间,他选择了与时间共谋,而不是与时间对抗。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关于人类处境的隐喻。我们建造房子,为的是抵御风雨;他建造“枝屋”,却是把风雨和消解的命运都纳入其中。徘徊在这些作品的走廊里,观众仿佛被邀请去体验某种柔软的必然性:你能居住其中,却无法真正拥有它。它属于土地、属于风的呼吸、属于时间的开裂。

艺术的意义有时并不在于回答问题,而在于唤起新的疑问。看过他的作品后,你可能会重新想起自己曾经随手折断过的一根枝条;你可能会突然明白,生活中所谓的边角料,未必没有第二种可能。被忽略的材料,被遗忘的习惯,被放弃的想象,或许仍然能在今天,连结出别样的归属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尔蒂用双手创造的那18件“巨型梦境”。它们并不是简单的雕塑,更像是开放的隐喻空间。观众带着什么心境走进去,又会带着什么样的体会走出来,这始终是开放的。

僧侣的摇篮

艺术花园

《林中华尔兹》

明尼苏达景观植物园

《遥远》

《拐角处》

《细胞分裂》(1997)

待命(2001年)

夏宫(2009)莫里斯植物园

Running in Circles (1996) TICKON 雕塑公园

《Out in Front》(2013),萨拉索塔艺术博物馆

《野性的呼唤》(2002)

卡塔旺普斯(Catawampus)(2008)

来源:好奇心大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