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笔赋》之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06:10 1

摘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分享柳宗元的《笔赋》。柳宗元(生于773年,卒于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 [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分享柳宗元的《笔赋》。柳宗元(生于773年,卒于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 [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笔赋》通过对笔的赞美和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它引导人们关注笔在书写过程中的美感和表现力,进而启发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深入思考。书法的审美涵盖了线条美、结构美、意境美等多个方面,《笔赋》中对笔的特性和功能的描述,为人们欣赏和理解书法的这些审美要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1】

儒有传经,同漆书于汲冢;史有纪事,比汗简于周室。仲尼著述,既已勒于素王;伯阳虚无,亦将藏于柱史。于是处士有习之者,为笔赋云。

【今译1】

儒生们传授经典,就如同当年从汲冢中发现的漆书一样珍贵,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史官们记录历史事件,其重要性好比周朝留存的竹简,承载着过往的记忆。孔子著书立说,他被尊称为“素王”,其思想学说影响深远,早已被人们铭刻传承;老子崇尚虚无之道,他的著作也被妥善收藏在柱下史那里。在这样的文化传承氛围下,有一位隐士对这些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一篇《笔赋》。

【原文2】

禀玄英之正色,含虚柔之不刚。应物有用,施锋有光。是以把握之下,同乎佩玦;俯仰之间,轻于毫发。圆而能转,如珠走盘;直而可象,如矢应弦。

【今译2】

他笔下的毛笔,呈现出纯黑色的庄重色泽,具备虚静柔和、不刚硬的特性。它能顺应各种书写需求发挥作用,笔锋在书写时熠熠生辉。握笔在手,就像佩戴玉玦那般自然;书写时,动作轻盈,比毫毛还轻巧。毛笔圆润流畅,运笔时如同珠子在盘中滚动般自如;同时又笔直挺拔,恰似利箭搭在弦上,随时准备精准射出。

【原文3】

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秋堂暮序,松轩夜虚,羁人感物,万虑萦心,抚穷愁而写恨,抱孤愤而难任。摇膝幽吟,搔首苦思,以蒙泉之遐汲,含天籁之希声。写逸韵于衰毫,含深情于曲辞。

【今译3】

当人们与亲人离散,孤独地离群索居,在秋日傍晚的堂屋,或是夜里寂静的松间轩室,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眼前的景象,心中便会涌起万千思绪。他们满心忧愁,想排解穷困带来的愁苦,抒发内心的怨恨,可怀抱的孤独愤怒却难以承受。有时他们会在幽静之处,一边摇晃着膝盖,一边低声吟唱,有时则抓着头发,苦苦思索。此时,毛笔就像汲取远处蒙泉之水的工具,将内心深处如天籁般细微的声音,通过笔尖流淌出来。在毛笔的挥洒下,超逸的韵味在略显磨损的笔毫间呈现,深沉的情感融入曲折的辞章之中。

【原文4】

赋《长门》而隐月,咏《团扇》而吟蝉。柔翰壮而不挠,弱管轻而能然。于是乎静者听之,以通其心;达者闻之,以喻其理。则知握管濡翰,为时而生。

【今译4】

就像写《长门赋》时,仿佛能看到月色的幽微;吟诵《团扇》时,似乎能听到蝉鸣的凄婉。毛笔笔力看似柔弱,却蕴含着坚韧的力量,笔管虽纤细,却能将作者的心意完美呈现。安静的人聆听这些文字,能从中领悟内心的情感;通达的人阅读这些内容,可借此明白事理。由此可见,握笔蘸墨进行书写,是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的,它承载着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思想的使命 。

【原文5】

或文章之著述,必假乎斯文。濡染大笔,播畅芳芬。文章焕然,托在斯文。或宪章之铺陈,必序夫勋勤。则称斯笔,以颂以文。咸使阅之而目明,闻之而心欣。

【今译5】

有时进行文章创作,必定要借助毛笔这一书写工具。饱蘸浓墨,挥动大笔,让文章的芬芳得以传播远扬。如此,文章才能光彩夺目,全依赖于毛笔这一工具。有时在陈述典章制度时,必定要按顺序叙述功绩与勤勉。这时就会称赞毛笔,用它来作颂词、写文章。这能让阅读的人眼前一亮,听闻的人心中欢喜。

柳宗元的《笔赋》将分两集讲解,本集到此,未完待续。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富察紫易摩登解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