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笔赋》之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06:48 1

摘要:至于六经之学,诸子百家的流派,探讨精妙义理的异同,深究古人的是非对错,就需要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用如银钩般优美的字体来编纂。即使是原本平凡无奇、没有纹理的木材,最终也能承受雕琢成为毛笔。这并非是毛笔这一微小物件本身就能如此珍贵,而是必定要顺应时代需求而后才能彰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柳宗元的《笔赋》最后的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6】

若其六籍之学,百氏之流,论精义之异同,穷古人之是非。则有青简杀青,编以银钩。散木无文,终荷雕斫。岂微物之能贵,必因时而后彰。

【今译6】

至于六经之学,诸子百家的流派,探讨精妙义理的异同,深究古人的是非对错,就需要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用如银钩般优美的字体来编纂。即使是原本平凡无奇、没有纹理的木材,最终也能承受雕琢成为毛笔。这并非是毛笔这一微小物件本身就能如此珍贵,而是必定要顺应时代需求而后才能彰显其价值。

【原文7】

是以附贤达而思进,故得振羽于鸿冥。伊兹笔之攸托,固成功之所臧。既充用而斯授,终不隐乎岩廊。载其词赋,以游诸侯。则仲尼之徒,奚独是求。

【今译7】

因此,毛笔依附贤达之人,期望不断进取,所以能够在高远的天空中振翅高飞。正是因为毛笔有这样的寄托,它本就是成就功业的好帮手。既然被充分利用并得到传授,终究不会隐匿于朝堂之外。人们带着用毛笔书写的词赋,去结交诸侯。如此,孔子的弟子们,又岂会仅仅追求其他而忽视毛笔的作用呢?

【原文8】

于是有文翰之士,抚兹笔而增思。感代耕于善价,庶斯文之在斯。既而进于握管之客,蒙以代耕之职。咸吐辞而扬声,亦含毫而沥思。邈矣悠哉,兹笔之能。以通古今,以微物而比兴,咸因时而取容。

【今译8】

于是,有诸多擅长写文章的人,抚摸着毛笔而思绪泉涌。他们感慨可以凭借毛笔换来优厚待遇,如同获得代耕之禄,希望文化能借由毛笔得以传承。不久之后,那些执笔写作的人,承蒙并担当起如代耕般以笔谋生的职责。他们都能出口成章,名声远扬,也能含着笔杆,倾注心思进行创作。毛笔的功用,真是悠远而深长啊!它能沟通古今,能用微小的事物进行比喻起兴,全都能顺应时代的需求而被接纳。

全文完。

柳宗元的《笔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以笔为主题,融合了精湛的文学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从文学价值上看,《笔赋》充分展现了柳宗元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用词精妙,行文对仗工整,兼具诗歌的韵律美与骈文的形式美,读来朗朗上口。在描写笔的制作材料与工艺时,“惟其翰之丰美兮,生桂林之穷谷。托修竹以自庇兮,因缟素而作仆。”短短几句,将笔的身世生动勾勒,竹的坚韧与毫毛的丰美跃然纸上,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雕琢功力。此外,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笔以人的情感与经历,使笔这一寻常事物充满生命力,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从思想内涵角度分析,《笔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作者的自我寄托。笔在古代文人的世界中,是书写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象征着文人的精神力量。柳宗元借笔自喻,通过描述笔的坎坷经历,如“既充使用兮,罹夺去于群儿。蒙尘埃以困辱兮,余独眷眷而何为?”暗示自己虽有才华却屡遭贬谪、壮志难酬的境遇,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同时,笔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书写的使命,又体现出作者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守自我的精神品质,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从文化意义来讲,《笔赋》是对古代笔文化的生动诠释。它详细记载了笔的制作过程、材质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反映出笔在古代文人生活和文化传播中的核心地位,为研究古代文化、书写工具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此外,该作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我相融、借物抒情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笔赋》凭借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重要的文化意义,成为柳宗元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在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