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偏见如同一副有色眼镜,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真实感知。今天,让我们从一个看似矛盾却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入手——为何2亿、200亿、乃至2万亿的高楼大厦在人们的视野中似乎“看不见”,而900万的平房却能被清晰地察觉和讨论?这背后,不仅隐藏着对价值的不同衡量标准,也深
偏见如同一副有色眼镜,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真实感知。今天,让我们从一个看似矛盾却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入手——为何2亿、200亿、乃至2万亿的高楼大厦在人们的视野中似乎“看不见”,而900万的平房却能被清晰地察觉和讨论?这背后,不仅隐藏着对价值的不同衡量标准,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心理、媒体导向以及公众意识中的偏见。
首先,这里的“看不见”与“看得清”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视觉障碍,而是指社会关注度、公众讨论度以及心理感知上的差异。高楼大厦,作为现代都市的象征,动辄以亿元单位的入账。它们矗立于天际线,成为城市面貌的标志性存在。听多见多了。成为“看不见”的日常。
相比之下,900万的平房,虽然在经济价值上远不及那些摩天大楼,却往往因为普通人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关注度。每一座平房背后,都可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因其贴近民生、触及人心,而容易被放大、被看见。
这一“看不见”与“看得清”的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主流对于不同价值形态的认知偏差。高楼大厦作为现代化、经济实力的象征,而忽视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生态问题、社会不公等负面影响。相反,平房,尤其是那些位于城市边缘或老旧城区的平房,虽然经济价值有限,却承载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所以查的反而严。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在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偏见的形成。在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的商业逻辑驱动下,媒体更倾向于报道那些能够引发公众情绪共鸣、产生话题讨论的内容。高楼大厦,除非涉及极端事件(如火灾,死刑、跳楼等),否则很难成为焦点。而平房,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时,往往能迅速吸引公众眼球,成为舆论热点。
面对偏见,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简单的批判与指责,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重构我们的价值认知体系。不能因为是有钱人住的高就为所欲为,不能因为平房为普通人办事就认为不务正业能随意拆迁。
就说这么多吧,再多就得捂住我的嘴了。
来源:农村进城的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