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夷学院坐落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作为闽北地区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武夷学院以“立足武夷、服务福建、辐
武夷学院坐落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作为闽北地区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武夷学院以“立足武夷、服务福建、辐射全国”为办学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育人”办学模式。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占地3000余亩的生态校园与武夷山丹霞地貌融为一体,被誉为“公园里的大学”。主校区依山傍水,崇阳溪穿校而过,校内保留有原始生态林和宋代文化遗址,四季茶香弥漫,常年空气优良天数达100%。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学校打造“绿色大学”提供了先天优势,茶学、生态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直接在自然课堂中开展实践教学。
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现有13个二级学院,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茶学与食品科学学院是学校的特色王牌,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茶学”,建有中国乌龙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与武夷山旅游产业深度联动。近年来,学校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形成“传统特色+现代应用”的专业布局。
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特色,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45%,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非遗大师中聘任实践导师,构建了“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2023年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突破,标志着办学层次的新提升。
教学设施体现应用型特色,总投资5.6亿元的现代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包含茶叶审评、3D导游模拟等128个专业实验室,其中茶产业专业群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图书馆藏有《武夷山志》等地方文献3万余册,建有专门的茶文化文献馆。校地共建的武夷山生态创业园、大学生茶文化创意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实训机会。
人才培养突出“文旅融合”特色,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武夷文化教育”三维课程体系。所有学生必修《朱子文化》《茶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茶艺表演队、非遗传承班等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达90%。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项,茶学专业学生连续五年包揽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团体冠军。
科研服务聚焦地方产业,建有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级科研平台,在茶叶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突破。2024年与武夷星茶业共建的“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成功培育出2个新品种,技术服务覆盖闽北80%的茶企。朱子学研究中心整理出版的《武夷文库》,成为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校园文化浸润武夷精粹,每月举办的“武夷讲坛”邀请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开讲,持续18年的“武夷微电影节”成为福建高校文化品牌。学生社团“茶言观社”创作的《茶道》微电影获金鸡百花电影节学院奖,反映学校“以文化人”的育人成效。
国际交流凸显茶道特色,与日本静冈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茶文化海外传播”项目。留学生教育以“茶学+汉语”为特色,来自15个国家的学员通过“国际茶日”等活动传播武夷文化。2024年获批成为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武夷学院正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随着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学校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茶产业创新等领域将持续发挥智库作用,为闽北振兴培育更多“知山水、懂文化、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来源:晋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