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开学季,山东女子学院新设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引来广泛关注。今年首次招生,40个名额不仅全部报满,录取分数线在山东、河北等地均高出一段线50至70分,还吸引了两名男生报考。在人工智能渗透各个行业的今天,这个专注于0至3岁婴幼儿照护的专业,何以成
杨露
9月开学季,山东女子学院新设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引来广泛关注。今年首次招生,40个名额不仅全部报满,录取分数线在山东、河北等地均高出一段线50至70分,还吸引了两名男生报考。在人工智能渗透各个行业的今天,这个专注于0至3岁婴幼儿照护的专业,何以成为热门选择?
背后,实则是社会刚需的反映。一方面,目前中国0至3岁婴幼儿入托率仅6%,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专业托育服务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新一代父母对婴幼儿照护的要求,已跨越“吃饱穿暖有人看”的层面,转向发展导向的科学养育,营养如何搭配、情绪如何回应、语言如何启蒙,都需要专业支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被视为一个“难以被AI取代”的温度专业。其核心在于“回应性照护”——照料者需敏锐捕捉婴幼儿的非言语信号,及时做出恰当回应。比如,宝宝望向灯光时,是在表达好奇;哭闹背后可能是饥饿、困倦或需要安抚。这种即时性观察、共情与反应,目前仍超出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机器可以完成流程化操作,却读不懂人类幼崽眼神里的“小心思”。正因如此,该专业格外强调管理、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等“人类专属”能力,这些都是技术尚未能复制的领域。
与传统“看孩子”的观念不同,这一专业指向“全面发展”。课程设置涵盖婴幼儿心理、早期教育、营养喂养等多维内容,强调在真实场景中解决问题。比如,有实习生发现,幼儿受限于语言能力,常通过打人来表达情绪,便设计出情绪卡片游戏予以引导。这种实践出真知的“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夯实了人工照护难以被技术替代的属性。
两名男生的加入,也折射出照护行业对于多元角色的期待。男性所带来的力量型、规则型互动风格,能够与女性教师的细致温柔形成互补,有助于儿童形成更完整的性别认知与行为模式。
山东女子学院这一新专业走热,映照出当下早教托育领域的共情、回应、创造与温度——这些机器和技术尚还不能替代的部分,当AI能够处理数据,当程序可以标准化执行,但孩子更需要“被看到、被懂得、被回应”,照护者更要读懂每一个孩子的独特节奏。而这,正是这个专业最温暖的核心。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