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地域诗学与文化精神的文本解读典范——李久昌《崤函:唐诗之路》读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20:43 1

摘要:近年来,文学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研究逐渐兴起,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范式。在前辈学人傅璇琮、竺岳兵、卢盛江等人的积极倡导与示范下,学界已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专著与学术论文。在唐诗研究领域而言,这一趋势尤为显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之路

□郭发喜

《唐诗之路研究(第三辑)》书影目录

近年来,文学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研究逐渐兴起,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范式。在前辈学人傅璇琮、竺岳兵、卢盛江等人的积极倡导与示范下,学界已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专著与学术论文。在唐诗研究领域而言,这一趋势尤为显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之路研究”丛书第一辑、第二辑共计十二本著作等。这些成果深入探讨了唐诗之路研究的多个层面,深刻揭示了该领域广阔而壮丽的学术前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李久昌教授的《崤函:唐诗之路》正是诞生在上述背景下的地域唐诗选本佳作,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唐代地域诗学的观察切片

李久昌教授深耕崤函古道研究近二十年,先后撰述或主编《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2007)、《崤函古道研究(2009)》《三门峡考古集成(全二卷)》(2011)、《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2011)、《虢史与虢文化研究》(2012)、《多维视角下的古都名城研究》(2015)、《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2020)、《崤函古道史(全两册)》(2024)等专著多部,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这部装帧精美的《崤函:唐诗之路》仅是他在专业研究崤函古道之余的额外收获,实在不能完全反映他的学术研究全貌。但窥一斑可以见全豹,这本小书仍然为唐诗地域文献整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切片。“崤函”的概念,李久昌教授曾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该词较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一》中苏秦之语,所谓“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西汉贾谊《过秦论》沿袭其说,称秦“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刘向《盐铁论》亦云:“(秦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秦汉之后,“崤函”约定俗成,成为诗文作品中常见的文学意象,唐太宗李世民《入潼关》有“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之语,皆其明证。“崤函”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李教授在本书《前言》中曾做过如下界定,其云:狭义的崤函,是对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崤山在河南西部,是秦岭东段的支脉。函谷关在灵宝东北,一侧崤山,一侧黄河,是战国秦国创建的首要关隘,广义的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所在的区域,东至河南新安,西至陕西潼关。崤函古道便是古代经行崤函及其毗邻地区的交通线路的总称,其所连接的是最能彰显中国古代煌煌盛景的长安、洛阳两大都城。《崤函:唐诗之路》以唐代崤函古道交通线路为限,从1300多首崤函唐诗中精选434篇佳作进行注释赏析,用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勾勒出崤函古道时代特点与文化风貌,展现了它所同时具备的“军事咽喉—交通动脉—文化走廊”三重属性。首先是崤函古道的军事属性。崤函素称地险,乃两京之襟带,潼关、函谷关以及各个驿站都具备重要的军事功能。远至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争霸,近至东魏、西魏之间的弘农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北周、北齐之间的宜阳之战、河阴之战等。唐代战争频繁,在唐初平定群雄、中唐安史之乱与晚唐黄巢起义时,崤函古道皆是官军与叛军角逐的主战场,其军事重要性不言而喻。统治者异常重视崤函地区的关隘与驿站建设,李久昌教授在《崤函古道史》中写道:宋代学者王应麟根据两《唐书·地理志》考订唐代有关隘143处,其中设在崤函地区有10处:陕州陕县(今陕州区)大阳故关(即茅津,一曰陕津);灵宝县(今灵宝市)古函谷关、浢津关;虢州阌乡县潼关、大谷关(阌乡西南秦山谷中)、凤陵关(今山西芮城风陵渡)、卢氏县朱阳关;河南府长水县高门关(今洛宁故县镇南,旧址已为故县水库所淹没)、松阳故关(松阳即崇阳,在今洛宁西南下峪镇崇阳街)、鹈鹕故关(今洛宁鹈鹕山山谷中)。唐代诗人在描绘崤函古道之时,也多关注其军事意义和防卫功能。在《崤函:唐诗之路》编选的唐诗中,“险”是众多诗人在作品中强调较多的字眼,如李世民《入潼关》:“崤函称地险”;李隆基《潼关口号》:“设险到天平”;张祜《入潼关》:“都城三百里,雄险此回环”;张九龄《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崔颢《行经华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韦应物《经函谷关》:“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孟迟《新安故关》:“汉帝英雄重武材,崇山险处凿门开”等。此外,也有诸如崔颢《题潼关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薛逢《潼关河亭》:“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罗隐《早登新安县楼》:“塞路真人气,封门壮士泥”。在和平时期,张九龄、苏颋等侍从大臣既惊叹于崤函的险峻地势,同时也自信地表示国家长治久安“在德不在险”“在德何夷险”。战乱年代,诗人既记录有紧急军情与征战实况:“胡马嘶秦云,汉兵乱相失。关中因窃据,天下共忧栗”“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又有对老百姓痛苦生活情状的描述:“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等。潼关是崤函地区军事关隘的核心,“是关中东面的唯一屏障……唐在此屡设节镇,华州刺史例带潼关防御使,皆因潼关为长安东道之要隘,国防之根本”,因此唐代诗人歌咏者众多,作品蔚为大观。其次是崤函古道的交通属性。隋唐时期,国家长期实行两都制,长安和洛阳皆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崤函古道作为沟联两京的重要交通线路,行旅往来频繁,其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与文学交流。除上文所述的关隘之外,唐代统治者还在崤函地区还修建了大量的馆驿、行宫与桥梁。据李久昌教授考证,这些馆驿主要有“关西驿、潼关驿、阌乡驿、盘豆驿(盘豆馆)、湖城驿、荆山驿、柏人(仁)驿(虢州公馆)、稠桑驿、桃林驿、甘棠驿、硖石驿、嘉祥驿、鹿桥驿、临泉驿、三乡驿、福昌馆、宜阳馆、柳泉驿、甘棠馆(寿安南馆、寿安水馆)、寿安山馆(寿安山阴馆)、三泉驿、甘水驿、临都邑、芳桂馆驿、渑池南馆、新安驿”等26个或者更多。皇家行宫主要有“轩游宫(别苑宫、阌乡别馆)、上阳宫、桃源宫、陕城宫(弘农宫)、绣岭宫、兰峰宫、莎栅宫、绮岫宫、福昌宫、兰昌宫、连昌宫、兴泰宫(凉宫)、显仁宫(明德宫、昭仁宫)、甘泉宫、连曜宫、紫桂宫(避暑宫、芳桂宫)”等16座。重要桥梁主要有永济桥、大阳桥等。唐代诗人往来两京,写下了大量的驿路诗歌。在《崤函:唐诗之路》的选诗中,直接描写馆驿的有耿湋《送太仆寺李丞赴都到桃林塞》、刘禹锡《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权德舆《盘豆驿》、韦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许浑《行次潼关题驿后轩》、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岑参《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得时字)》、元稹《三泉驿》、孟迟《题嘉祥驿》、卢渥《题嘉祥驿》等数十首,描写行宫的有李隆基《轩游宫十五夜》、韩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元稹《连昌宫词》、张祜《连昌宫》、崔涂《过绣岭宫》、陆龟蒙《绣岭宫》、李洞《绣岭宫词》、王建《过绮岫宫》等。另外诸如宋之问《过函谷关》、李行言《秋晚度废关》、蔡希寂《陕中作》、祖咏《兰峰题张中丞九皋》、陆贞洞《和三乡诗》等更是诗人游历崤函古道的重要文学见证。这些诗歌为后人研究唐代崤函古道之间的交通情形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再次是崤函古道的文化属性。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长安与洛阳之间联系紧密,文人士子数百年间往来络绎不绝。崤函古道不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咽喉,也是联系东西两京的枢纽大道,更是一条充满诗意的文化长廊。《崤函唐诗之路》的选诗广泛涉及唐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崤函地理诗学与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纪述君臣唱和的诗歌有李隆基《途次陕州》、张九龄《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张说《奉和圣制途次陕州应制》等;描写崤函古道中远古神话传说的诗歌有顾况《悲歌六首(其六)》、刘沧《过铸鼎原》、李商隐《荆山》等;描写崤函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的诗歌有姚合《陕城即事》、汪遵《望思台》、罗隐《望思台》、皎然《万回寺》等;缅怀当地先贤的诗歌有李隆基《过王濬墓》、骆宾王《至分陕》、李贺《王濬墓下作》、许棠《经故杨太尉旧居》、贾彦璋《王龙骧墓》等;抒发人生感慨者的诗歌有李贺《咏怀二首(其二)》、吴融《过渑池书事》、司空图《偶书五首》、罗隐《陕西晚思》等;怀古伤时的有郭文之《出关怀古》、描写仕宦风波的诗歌有李涉《硖石遇赦》、韩偓《出官经硖石县》等;描写沿线山水风光的诗歌有杜甫《重题郑氏东亭》、柳公权《砥柱》、吴融《阌乡寓居十首》《新安道中玩流水》、李华《春行寄兴》、李贺《南园》等;表现唐人科举情状的诗歌有李郢《送友生下第出关》、于邺《春过函谷关》、罗隐《陕西晚思》等。此外,诸如爱情、隐逸、思乡、送别、游宴等都是本书在编选唐诗中关注的题材,对于认识唐代崤函古代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唐诗编选体例的创新样本

李久昌教授长期致力于崤函历史地理研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典文学学者,他搜集唐代崤函诗歌的最初目的并不在于玩赏文辞,而是“以诗证史,丰富和提升研究内容”。他在《后记》中写道:十多年来,我一直执着于崤函古道的考察与研究,为此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的唐诗,本是为以诗证史,丰富和提升研究内容,但随着唐诗收集数量的增多和认识的加深,我惊奇地发现,崤函古道作为唐王朝连接长安、洛阳两京最重要的交通线,不仅是唐帝国最繁忙的一条交通干线,也是一条魅力四射的唐代诗歌生产和传播之路……在完成《崤函古道史》后,我立即着手编撰崤函古道交通线路唐诗总集《崤函古道唐诗全编》。三秦出版社副总编辑贾云先生得知后,以出版家的眼光,建议我先行做个选本,以宣传崤函唐诗之路,弘扬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这给我以很大的鼓舞,于是,便有了这本小书——《崤函:唐诗之路》。本书是《崤函古道唐诗全编》的节本与精华本,其编撰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覆盖崤函唐诗作品,而是为了突出古道文化的诗意与历史厚重感。《崤函:唐诗之路》以崤函古道为核心地理单元,精选唐代诗人途经此地创作的诗歌,并辅以历史地理考释,在编选体例上多有创新之处。首先是以地域为线索组织全书。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承载着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精神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唐代是唐诗编选的起始阶段,选本多由文人自发编选,代表者有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令狐楚《御览诗》、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等。宋人唐诗编选逐渐系统化,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和历史价值者,代表者有李昉《文苑英华》、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郭茂倩《乐府诗集》等。元代唐诗编选受理学影响,注重诗歌的道德教化功能,代表者有杨士弘《唐音》、郝天挺《唐诗鼓吹》等。明代唐诗编选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选本多样化,代表者有高棅《唐诗品汇》、钟惺《唐诗归》、唐汝询《唐诗解》等、陆时雍《唐诗镜》等。清代唐诗编选注重学术性和文献整理,选本多具有考据性质,代表者有彭定求《全唐诗》、沈德潜《唐诗别裁》、孙洙《唐诗三百首》等。民国时期唐诗编选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注重诗歌的现代解读和普及,代表者有闻一多《唐诗大系》、朱自清《唐诗选注》等。近现代以来,唐诗编选更加多样化,既有陈尚君《唐五代诗全编》、陈铁民《新修增订注释全唐诗》、周勋初《全唐五代诗》等全集类,又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马茂元《唐诗选》、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等选集类。这些选集或全集,在编选体例上,或以人系诗,如《河岳英灵集》《国秀集》《翰林学士集》《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等;或以文体分门,如《万首唐人绝句》《唐诗三百首》《唐诗品汇》《唐诗别裁》等;或以题材别类,如《初学记》《唐诗类苑》《唐诗贯珠》《唐诗岁时记》等;或兼而有之,如《文苑英华》《唐音统签》《唐诗类苑》等,而以地域系诗者在学界尚非主流,成果亦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唐诗之路”概念在学界的广泛传播,以地域唐诗文献整理成为新的动态风向。目前学界开始出现一批高水准的地域唐诗选集,诸如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竺岳兵《唐诗之路唐诗选注》、邹志方《浙东唐诗之路》、卢盛江《浙东唐诗之路唐诗全编》、孙新龙《浙东唐诗之路天台山诗印选》、刘锋焘《历代关中诗歌辑注》《关中诗歌图志》等。本书是在“唐诗之路”概念影响下而编订的地域唐诗选集,李久昌教授在《崤函古道史》第七章《隋唐时期崤函古道的繁荣》下,专设《崤函唐诗之路》一节,其中提到了“唐诗之路”的渊源。本书《前言》与该节内容基本一致,代表了近年来新兴的学术潮流。与上述地域唐诗选本相比,《崤函:唐诗之路》一方面众采诸家之长,以崤函地理为线索,将纷繁复杂的唐诗贯穿起来,充分展现唐诗与地域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李教授还从史学家所特有的严谨学术态度出发,将编选单元精确到具体的地理坐标,以潼关、阌乡、湖城、虢州、灵宝(桃林)、陕州、硖石、永宁、福昌、寿安、渑池、新安为顺序,大致遵循自西向东的方向分章列次。这种独具一格的编排方式是唐诗选本体例的又一创新,它既为后来学者整理地域唐诗文献提供了新的范本参考,同时也为读者解读相关诗歌作品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地理定位和创作背景。其次是“地理坐标+历史事件”双轴结构。《崤函:唐诗之路》在编选上还重视对历史事件的串联和沟通,大胆突破传统唐诗编选上以作者、题材、文体分门别类的组织体例,采取地理坐标与历史事件并行的双轴结构编排诗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为读者提供了地理空间的横切面,同时又通过解读系列历史事件为诗歌搭建了宏阔的历史场景。编者在每个地理单元开篇之前,都精心撰写了“崤函微地志”。如《潼关》章,其云: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地处关中平原东端,既是崤函古道西端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关隘之一。潼关东接河南灵宝,西连陕西华阴,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渭河,自古就是关中的东大门,是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建关始于东汉,以潼水得名,关址在今潼关县秦东镇杨家庄村北的麟趾原上。隋大业七年(611),潼关北迁到秦东镇禁沟口的坑兽槛谷,南距汉潼关四里。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80年。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又将关城北移至沿河大路上,新筑关城。新关城北临黄河,南依山势而建。宋、金、元三代仍在唐潼关城依险设防。明清时期又在唐宋关城基础上做大规模的扩建,城池空前扩大,周长十里,先后为潼关卫、厅、县治所在地。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县城迁至原上的吴村,老潼关城仅残留南、北门等遗迹。唐代,潼关为六大上关之一,先隶长安,后隶虢州。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改属华州(治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唐肃宗时设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后更设华州潼关节度使,以重兵镇守潼关。潼关城内设有潼关驿,在城西二里许设关西驿,驿有驿亭、驿楼。对唐代诗人而言,潼关是出入长安必经之处,故众多诗人于潼关吟咏不绝。崤函唐诗之路上众多的优秀诗篇,就从这里开始咏唱。在《潼关》章的唐诗编选中,编者大体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顺序组织结构。在不同时期,编者侧重的历史事件也各不相同。在初盛唐时期,诗歌主要是帝王巡幸两京的君臣唱和,反映了当时政治清明、国力强大的历史事实,表达贤君明臣群体“励精图治、志在功成胸大襟怀”,这一时期主要编选了太宗李世民《入潼关》、许敬宗《奉和入潼关》、魏徵《述怀》、玄宗李隆基《潼关口号》、张九龄《奉和圣制过潼关口号》、苏颋《奉和圣制过潼津关》等诗。天宝末年之后,诸如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岑参《潼关镇国军勾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杜甫《潼关吏》等诗则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状与痛苦心声。中唐之后,随着动乱的止息,国力的衰退,皇帝停止了两京巡幸,经行潼关的不再是之前的达官权贵,而代之以追逐名利底层文人与宦海浮沉的中下级官吏,这一时期编选了韩愈《入关咏马》、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入潼关》、张祜《入潼关》等诗;晚唐时期,国势日衰,战乱频发,诗人仕进无望,百姓流离失所,武备松弛,驿道毁坏,满目疮痍,这一时期主要编选了杜牧《入关》、李商隐《关门柳》、温庭筠《过潼关》、皮日休《题潼关兰若》等诗。其他篇章也大致类此,通过“地理坐标+历史事件”双轴结构,《崤函:唐诗之路》将诗歌文本精确嵌入唐代两京走廊的时空坐标,深化了读者对崤函唐诗的认识与理解。

唐诗文本释读的经典示范

《崤函:唐诗之路》所编选的数百首诗歌,在注释和解读上也别具一格,编者多从文献考据与实地考察两个方面还原历史现场,力图考索每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心境及文化语境,进而阐释文本内容,重现诗歌意境。在文献考据方面,本书的每首诗歌除正文外,皆有题解与注释,尤其注重对地域名词、职官制度、历史典故进行注释,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前言》中,编者介绍了诗歌题解与注释的撰写原则,他说:题解、注释不求面面俱到,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及诗作的情况,文字尽量简略,内容力求突出学界的最新研究结论。诗歌系年、系地,能考证者,尽力而为;有成说者,主要采用学界基本认同的观点;有多说者,择善而用。以往注释疑有误者,尽力改之。与其他唐诗选注本采用的注释在前,题解或赏析在后的惯常做法不同,本书题解与赏析合而为一,亦别具特色。在写法上,作者兴到神会,任性挥洒,或旁征博引,或自由抒情,或分析题旨,规格不一,个性色彩浓厚。如杜牧《入关》题解,其云:杜牧是长安人,入仕后却长期在京外各地任官,此诗当为杜牧离京赴东南任职,路过潼关时所作。按,唐时,自长安往东南的路线,一为东出潼关,循崤函古道至洛阳,或南下襄阳,或经汴河、淮河、江南运河往洪州、扬州;一为由长安东南行过武关,至南阳南下襄阳,再由汉水南达。陈景云《韩集点勘》常考云:“唐人诗文中,凡止称关者,皆谓潼关。至蓝田、武关,则必系关名以别之。”该题解仅一百余字,然知识密度之大,恐怕只有专业的历史地理学者才能信手拈出。至于其所引用的材料,尤称精当,引人深思。再如杨於陵《赴东都知选睹裴阁老曹长旧题率然纪列》题解:这首诗是杨於陵唱和宰相裴垍之作,《全唐诗》未收,2010年9月始发现于洛宁县东宋镇官庄村西气东输工程地的一块石碑上。碑文记载了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平卢节度使杨损赴洛阳,途经临泉驿时见其祖父杨於陵在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九月二十七日题写于临泉驿梁上的诗作一事。因岁月久远,文字漫漶,杨损命二弟河南尹杨授刻石置于驿馆垣墙上。诗题中,裴阁老曹长即裴垍,时任宰相。旧题,指裴垍在临泉驿题的诗。临泉驿碑刻发现地,即临泉驿旧址,居鹿桥驿与三乡驿之间。安史之乱中,史朝义部将在鹿桥驿擒史思明后,至临泉驿,缢杀之。在这则题解中,编者采取学科方法,结合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新出成果,利用出土金石文献补充了学界尚未广泛关注的新资料,增加了诗歌作品的可信度。杨损、杨授兄弟合作刊刻祖父杨於陵旧诗的事迹充分反映了唐人对诗歌创作的推崇与重视,是唐代文化精神在千年后的历史回响,令后世读者倾叹不已。本书的注释遵循简约的原则,行文上以通俗流畅为主,一般不另外引用文献,普通读者在阅读时毫无障碍。但这种简略,并非毫无依据,而是在作者认真考述各处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文本改编。如在解释杜甫《潼关吏》中的“桃林战”一词时,他写道:桃林战,指西原之战。西原在今灵宝衡岭塬南部,今称焦村塬。天宝十五载(756),哥舒翰领兵二十万守潼关,以拒安史叛军。由于杨国忠促战,哥舒翰被迫出关,行至西原,遭叛军崔乾祐伏击,致使全军覆没,数万士卒坠入黄河,潼关陷落,叛军长驱攻入长安。注释中的“西原”是作者实地考察后的结论,为诸家注本所无。“西原之战”前后经过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资料所载略同,而文辞更为流畅通俗。其他诸如此类的题解与注释,仍不胜枚举,正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精心梳理与甄别,为读者构建起一座通往崤函唐诗世界的坚实桥梁。丰富的实地考察研究结论也是本书释读的一大亮点。李久昌教授长期钻研崤函古道历史,他不仅熟读相关的传世文献,同时也在搜集整理新资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崤函:唐诗之路》就是他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学术副产品之一。与传统的文史学者相比,李教授还十分注重对崤函古道的实地考察。在《崤函古道史》的《后记》里,他曾深情地写道:2008年本项目(指《崤函古道史》)甫一确定,李(健超)老师便带着我到潼关、灵宝、陕州区、渑池、新安、洛宁、宜阳实地考察崤函古道,连续数天,马不停蹄,风尘仆仆,长驱数百里……2012年,我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蜀道》第一卷《交通线路》的任务,老师又以80岁高龄带我赴汉中、太白、周至、勉县等地考察蜀道……十多年来,他们(指李久昌教授的几位同事)多次和我一起考察崤函古道,畅谈古今,激扬学问,共同推进和深化崤函古道研究。书中的一些照片便是考察过程中拍摄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很难想象我能独立完成那一次次并不轻松的实地考察,并坚守学术研究的志趣。这当然是李久昌教授的谦逊之词,他对实地考察的重视程度要远过于此。侯甬坚教授曾在《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的序言中介绍了李久昌教授的实地考察工作,他说:久昌凭借属于这一区域的文献考古资料与对这一区域展开的实地考察认识,对这一主题做出的逻辑思考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将城市和区域连接在一起,对交通路线的考察最为重要,对此,久昌一直念念不忘。他利用地利之便,抓住机会展开实地考察,甚至自愿充当向导和组织者,立足豫西山地研究洛阳城,拓展研究层次观察洛阳城,多次考察崤函古道全程及其多条支线,在古代交通路线的细节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得出了若干比较重要的研究结论。李久昌教授在熟读传世文献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崤函唐诗中地理名词的考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将其精确到具体的村镇。如在释“阌乡”时,述其现状云:阌乡县是崤函古道上东出潼关第一县,西连潼关,东接函谷,北临黄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文底南原村以北的黄河滩上,西距潼关三十余里,东南距虢州一百里……1954年6月,阌乡县并入灵宝县,原阌乡县城改置阌底镇。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阌底镇居民一部分迁至东南五里的今阳平镇文乡村,大部分迁至西南五里的今阳平镇文西村,阌乡县故城成为农田,仅留原城内东南角一座城隍庙基址。在释韩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中“连昌宫”词条云:连昌宫,《新唐书》云连昌宫在寿安县西二十九里,误,连昌宫实在三乡,在福昌县西十九里,即今宜阳县三乡镇三乡村北,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是崤函古道上最大的唐代行宫之一,地处连昌河入洛河夹角地带,三川环绕,景色优美。这些资料在传世文献中或无或误,非熟悉当地历史地理的学者则不能道。李久昌教授将在实地考察中的见闻和收获一一补充到《崤函:唐诗之路》的注解中,不仅廓清了史籍中地域名词的源流或校正其讹误,也使读者可以从容而自信地手持本书“以诗寻踪,寻访唐代诗人的崤函古道行迹,欣赏和领略唐诗与崤函古道的内在联系”。对于其他地域唐诗文献整理而言,《崤函:唐诗之路》无疑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诗歌文本释读范例。综上所述,《崤函:唐诗之路》是唐代地域诗学视域下一张绝佳的观察切片,作者精选了数百首崤函唐诗,在内容上着重突出了唐代崤函古代的军事咽喉、交通要道、文化长廊三重属性。本书是在近年来“唐诗之路”学术风向的影响下编撰的地域唐诗选集,是学界在唐诗文献整理方面的最新代表性成果,它所采用的“地理坐标+历史事件”双轴结构,为后来学者整理地域唐诗文献提供了新的体例范本参考。本书在崤函唐诗的题解和注释中,重视从文献考据与实地考察两个方面还原历史现场,阐释文本内容,重现诗歌意境,是当前唐诗文本释读的经典范例。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仍然存在着部分缺憾。一是诗歌编选尚非全貌,部分重要作品的失选、漏选会影响研究者对崤函唐诗整体特点的把握。二是部分地理坐标单元内的诗歌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潼关》等章。三是过于追求解题与注释的简略,许多文献与观点并未注明出处,不利于读者返溯验证真伪。四是部分典故注释失注,不利于读者理解诗境,如“望思台”等。五是部分诗歌的地理镶嵌并不准确或存在争议,如将杜甫《赠卫八处士》系于《潼关》章,将李世民《赋得浮桥》系于《陕州》章等。六是与学界最新考古、研究等成果结合得尚不紧密,学术前沿观点仍有未及之处。七是书中仅有文字,缺乏图片、石刻、墓志等资料的佐证,形式稍显单一。八是缺少对诗歌作者的身世介绍,部分诗歌在解读上也不够深入。当然,众口难调,以上缺憾从其他视角来看也未尝不是本书的优长。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崤函:唐诗之路》倾注了编者大量的心血,也为后来学者编选整理其他地域唐诗文献提供了示范与参考,这正是本书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郭发喜,文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唐宋历史与文学、中国古代哲学等。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