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eta(脸书母公司)的 “超级 AI 实验室” 开技术会,不用再反复切换中英文,直接说中文就能顺畅沟通 —— 不是因为照顾少数人,而是这 14 人的核心团队里,9 个是华人,清北交科(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的校友占了 8 个,连从苹果挖来的 “AI
美国高科技圈已经是华人圈了
Meta(脸书母公司)的 “超级 AI 实验室” 开技术会,不用再反复切换中英文,直接说中文就能顺畅沟通 —— 不是因为照顾少数人,而是这 14 人的核心团队里,9 个是华人,清北交科(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的校友占了 8 个,连从苹果挖来的 “AI 顶流” 庞若鸣,都是上海交大出身。
这哪是 “跨国团队”,简直像国内顶尖高校的 “AI 校友局”,也彻底打破了 “硅谷核心技术圈都是西方人” 的刻板印象 —— 现在的全球 AI 战场,华人早就从 “参与者” 变成了 “主力军”。
一、Meta 的 “挖角狠活”:从苹果、OpenAI 抢人,专挑华人顶流
Meta 这次组建 AI 天团,可不是 “随便招人”,而是精准狙击行业里的华人核心人才,尤其是从苹果、OpenAI 这些巨头手里 “抢人”,每一个都是能扛项目的 “硬角色”。
最受关注的就是从苹果挖来的庞若鸣。
这人可不是普通工程师,在苹果时直接掌舵 “基础模型团队”,100 多人的队伍全由他带,苹果手机里的 “Apple Intelligence” 对话功能、AI 图像识别,背后的核心模型都是他团队搞出来的。
更厉害的是他在谷歌的 15 年经历 —— 牵头开发的 Babelfish/Lingvo 框架,现在是谷歌 TPU(AI 芯片)使用率最高的深度学习框架,相当于 “AI 模型的地基”,全球很多科技公司都在用。
Meta 能把他从苹果挖走,不光是给的待遇高,更因为庞若鸣这种 “懂基础模型 + 懂工程落地” 的华人人才,正是 Meta 搞超级 AI 最缺的。
除了庞若鸣,Meta 还从 OpenAI 和 Anthropic 挖了好几个华人高手:比如毕树超,浙大数学系出身,是 GPT-4o 语音模式和 mini 模型的共同创造者,之前在 OpenAI 领导多模态后训练;还有常惠雯,清华姚班校友,在谷歌搞出了 MaskGIT 和 Muse 文本转图像架构,现在是 Meta 多模态生成的核心;任泓宇、赵晟佳这些清华、北大学子,也都是 ChatGPT、GPT-4 系列模型的关键开发者。
这些人聚到一起,相当于把全球顶尖 AI 项目的 “华人核心层” 薅来了一半,Meta 的野心可想而知。
二、9 个华人的 “硬核履历”:清北交科打底,个个都是 AI 爆款推手
很多人好奇,这 9 个华人凭什么能进 Meta 的核心团队?
看他们的背景就知道,不是 “名校光环” 凑数,而是每一个都有 “拿得出手的 AI 成果”,而且大多是国内顶尖高校培养出来的 “技术苗子”。
比如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余家辉,之前在 OpenAI 领导感知团队,GPT-4o、o3/o4-mini 这些热门模型,他都是共同创造者;清华校友 Ji Lin,参与构建了从 GPT-4o 到 4.5 的多个版本,连推理栈(让 AI 更快响应的技术)都是他牵头优化的;还有 Pei Sun,清华毕业后去了谷歌 DeepMind,负责 Gemini 模型的后训练和编码,后来又搞出了 Waymo(谷歌无人车)的感知模型。
这些人有个共同点:本科都在清北交科这些国内顶尖高校,基础学科(数学、计算机)打得特别牢,后来在国外名校或大厂积累了工程经验,刚好踩中 AI 爆发的风口。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还有 “师承或校友纽带”。
比如庞若鸣和余家辉,都曾跟着吴永辉(前谷歌 Fellow,现字节 AI 负责人)做事,相当于 “师兄弟”;常惠雯、赵晟佳这些清华姚班校友,在学校时就可能认识,现在到 Meta 又能组队干活。
这种 “校友 + 师徒” 的关系,让团队沟通更顺畅,技术衔接也更快 —— 开会用中文聊技术细节,不用解释 “这个算法的中文术语对应英文是什么”,效率比跨文化团队高太多。
三、为啥 Meta 偏爱华人?不只是聪明,更能 “打硬仗”
有人说 “Meta 招这么多华人,是因为便宜”,这完全是误解。
在硅谷 AI 圈,顶尖华人人才的薪资和西方专家没区别,Meta 之所以偏爱华人,是因为 AI 研发需要的 “硬能力”,刚好是华人的优势所在。
首先是 “基础学科扎实”。AI 的核心是数学(比如深度学习的算法原理)和计算机(比如模型优化、工程落地),国内清北交科的本科教育,在这些基础领域的训练强度,全球都有名。比如搞大模型训练,需要懂线性代数、概率论,还要能写高效的代码优化模型,很多华人工程师既能推导复杂公式,又能动手调参改代码,这种 “文理(这里指理论 + 工程)双强” 的能力,在 AI 领域特别吃香。
顶尖AI研究人员的原籍国,图源:MacroPolo
其次是 “能扛高强度研发”。AI 项目不是 “朝九晚五” 能搞定的,比如训练一个大模型,可能需要连续几周盯着数据,调整参数、排查 bug,甚至熬夜赶进度。华人团队在 “吃苦耐劳、打硬仗” 这方面的口碑,在硅谷圈里早就传开了 —— 之前 OpenAI 搞 GPT-4 时,核心团队里的华人工程师经常是最后走的,这种 “能扛事” 的特质,对 Meta 这种想快速突破 AI 技术的公司来说,太重要了。
还有 “跨文化沟通优势”。这些华人人才既懂国内的技术趋势(比如国内 AI 在多模态、工业应用的进展),又熟悉硅谷的研发模式,能帮 Meta 对接全球市场。比如 Meta 想把 AI 模型用到中国或东南亚市场,华人团队能更快理解当地用户需求,调整模型的语言风格或功能,这种 “桥梁作用” 是纯西方团队做不到的。
以前提到 “全球顶尖 AI 人才”,大家先想到西方专家,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人名字出现在核心团队名单里,从 OpenAI 的 GPT 系列到 Meta 的超级模型,再到谷歌的 Gemini,华人的贡献越来越不可替代。
对想入行 AI 的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个重要信号:不用觉得 “只有出国才能搞顶尖 AI”,国内的清北交科等高校已经能提供扎实的基础训练,关键是把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打牢,再结合工程实践(比如参与开源 AI 项目、实习时做真实模型优化),未来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在 AI 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毕竟,AI 是 “靠实力说话” 的行业,只要有真本事,不管是用中文还是英文工作,都能成为全球争抢的人才。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