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流传的众多说法中,味精、鸡精、酱油、香精等似乎都被“列入黑名单”,被指可能引发癌症。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还是无端的恐慌?
味精真的会致癌吗?癌症高发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人们餐桌上的“隐形杀手”?很多人一听到“调味料”就心生戒备,甚至谈“味精”色变。
在网络流传的众多说法中,味精、鸡精、酱油、香精等似乎都被“列入黑名单”,被指可能引发癌症。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还是无端的恐慌?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患者在查出癌症后,开始反思饮食结构,尤其关注“调味料”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某一种调味品本身,而是日积月累、过量摄入、搭配不当的结果。
味精本身并不是致癌物,国际权威机构已明确指出其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将味精归类为“ADI无需限定值”的添加剂,即在常规食用量下是安全的。
医生指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属于人体氨基酸代谢的一部分,并不会直接导致细胞癌变。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调味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高温、反复加热、过量添加等因素,产生潜在有害物质,长期摄入才是风险所在。
中医认为“饮食失节,百病由生”,过咸、过辛、过腻皆可扰乱脾胃运化,积热生毒。
医生建议,日常使用调味料,应遵循“适量、合理、原态”的原则。特别是以下4类调味料,在食用中要格外谨慎。
第一类是高盐调味品,如酱油、豆瓣酱、火锅底料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每日钠摄入量超过推荐标准的1.5倍。过多摄入钠盐会导致高血压、胃癌、肾损伤等问题。
医生指出,腌制品中含有大量盐分及亚硝酸盐,后者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尤其与胃癌、食管癌密切相关。
第二类是复合调味粉,如鸡精、火锅蘸料、复合香辛料。这类产品往往含有多种添加剂,包括香精、增鲜剂、防腐剂等,若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肝肾代谢造成负担。
医生强调,肝脏是解毒器官,长期摄入加工调味料会增加代谢压力,诱发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影响细胞稳态,增加癌变风险。
第三类是工业甜味调味品,如糖浆、液态糖、果葡糖浆等。这些成分常见于酱料、调味包、烧烤酱中,摄入后会迅速提高血糖水平,诱发胰岛素抵抗。
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与胰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第四类是含反复高温处理成分的调味油,如辣椒油、花椒油、葱油等。反复加热的油脂中易产生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潜在致癌物。
医生提醒,特别是在家庭自制调味油时,若使用不洁原料或火候控制不当,易产生焦化物,对胃肠道黏膜有慢性刺激作用。
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时间、渐进性过程,调味料虽然只是其中一环,却可能成为慢性刺激源。
从中医视角看,癌症属“积聚”“癥瘕”,多由“毒邪内侵、气滞血瘀”引起。饮食不洁、过度调味,正是“内生湿热、痰凝血瘀”的诱因之一。
医生在门诊中发现,一些长期高盐、高油、高味精饮食习惯的患者,普遍存在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消化不良、肝功能异常等问题,部分人后续发展为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
这些患者常常轻忽初期的胃胀、嗳气、便血等信号,误以为是普通肠胃问题,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那是否意味着调味料都要戒除?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合理搭配、控制总量、优选天然来源。
例如替代部分酱油用柠檬汁、香醋提鲜;用葱姜蒜代替复合增香料;以原味蒸煮替代爆炒煎炸,都是降低调味负担的有效方式。
医生还特别强调,癌症的防控不能仅从饮食角度切入,还需结合生活方式、情绪管理、环境暴露等因素协同干预。
如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适度运动、减少塑化剂暴露、戒烟限酒,都是癌症预防的重要维度。
对于有家族肿瘤史、慢性胃肠病史、生活习惯不良者,应定期进行肿瘤筛查,如胃镜、肠镜、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早发现、早诊断,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关键。
在饮食结构日益精细化、加工食品日渐普及的当下,调味料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医生提醒,饮食的核心,应回归自然本味,而非“调味为王”。
真正的健康,不在舌尖的快感,而在细胞的安稳。预防癌症,从一勺调味料开始。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你是否曾经担心过调味品与健康的关系?你平时会如何控制调味料的使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饮食背后的健康真相,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真实有用的健康科普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王春燕,赵玉兰,薛松.食品添加剂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132-136.
[3]李志强,陈伟.高盐饮食与胃癌发生机制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2024,44(3):213-217.
来源:大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