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红色文化活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精神与使命的重要载体。2025年9月4日,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与乌兰夫纪念馆联合主办的“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红色诵读活动,以多元艺术形式激活抗战记忆,以文化实践厚
社会融合,以红色文化活动传承抗战精神
—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与乌兰夫纪念馆联合举办朗诵会的实践与启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红色文化活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精神与使命的重要载体。2025年9月4日,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与乌兰夫纪念馆联合主办的“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红色诵读活动,以多元艺术形式激活抗战记忆,以文化实践厚植爱国情怀,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本文从活动的价值逻辑、实践路径与时代启示三方面,剖析红色文化活动在传承抗战精神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红色文化活动传承抗战精神的价值逻辑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红色文化活动传承抗战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逻辑。
从历史维度看,红色文化活动是“活化”历史记忆的关键纽带。抗日战争的历史离当代人愈发遥远,单纯的文字记载与史料陈列难以完全唤起情感共鸣。此次朗诵会通过《李云鹏的一封烽火家书》《八秩回响致那永不熄灭的烽火》等作品,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场景——烽火中的家书、战场上的坚守,让观众跨越时空与革命先烈对话,使抗战历史从“书本上的文字”变为“心中的记忆”,避免历史记忆在代际传递中淡化。
从精神维度看,红色文化活动是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维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核心力量。活动中,《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经典作品的演绎,以及《铭记抗战历史,共筑和平未来》的情感呼吁,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让参与者在艺术熏陶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合力。
从教育维度看,红色文化活动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常以“灌输式”为主,而此次活动通过诵读、歌唱、舞蹈、书画等多元形式,构建了“沉浸式”教育场景。呼和浩特铁路一中的学生通过朗诵《光的赞歌》、表演红色主题舞蹈,在参与中理解抗战精神;20名学生代表获赠定制字画,更让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深度融合,实现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范式。
二、红色文化活动传承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
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与乌兰夫纪念馆联合举办的朗诵会,并非单一的文化展演,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形式创新与受众适配,构建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完整实践体系,其路径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一)跨界联动:整合红色资源,强化传承合力
红色文化传承需打破单一主体的局限,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此次活动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了“文化团体+红色场馆”的跨界联动:乌兰夫纪念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史料、场馆资源与专业讲解团队,能为活动提供“历史真实性”支撑——如王静雯、赵瑞等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朗诵,依托场馆的历史底蕴,让作品演绎更具感染力;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则作为专业文化团体,汇聚了诗人、书法家、朗诵家等人才,能为活动提供“艺术专业性”保障——原创作品《不朽的抗战》、书法家跨界朗诵《朗诵组诗》,让红色内容以更高雅的艺术形式呈现。
此外,活动还联动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铁路一中等院校,实现“红色场馆+文化团体+教育机构”的三方协同。院校师生的参与不仅扩大了活动受众,更让抗战精神传承延伸至校园,形成“场馆熏陶—文化感染—校园传播”的闭环,强化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持续性与覆盖面。
(二)形式创新:多元艺术融合,增强传播吸引力
红色文化传承需避免“刻板化”“同质化”,通过形式创新让经典精神“活起来”。此次朗诵会突破了“单一诵读”的模式,构建了“以诵读为核心,多艺术形式为辅”的呈现体系:在内容上,既有《李云鹏的一封烽火家书》等基于历史事实的作品,也有《不朽的抗战》等原创作品,兼顾“历史真实”与“时代表达”;在形式上,诵读与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舞蹈(红色主题舞蹈)、书画(现场赠送字画)有机融合,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中老年观众在经典作品中重温历史,青少年在舞蹈、合唱中感受活力,书画爱好者在笔墨间体会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画+红色精神”的创新结合: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的书画家为乌兰夫纪念馆赠送书画作品,丰富了场馆红色藏品;为学生代表赠送定制字画,将“爱国”“自强”等精神内核融入笔墨,让红色精神以更具收藏价值与传播价值的形式留存,实现了“一次活动、多重传播”的效果。
(三)受众适配:分层设计内容,提升传承精准度
红色文化传承需兼顾不同受众的认知特点与情感需求,实现“精准滴灌”。此次活动通过分层设计内容,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针对中老年受众,活动选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等经典作品,依托他们熟悉的文本,唤起时代记忆;针对青少年受众,选取《光的赞歌》等充满希望与力量的作品,通过学生参与表演、获赠字画等形式,让抗战精神与青少年的成长需求相结合——如《光的赞歌》中“向着光明前行”的主题,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高度契合;针对文化爱好者,原创作品《不朽的抗战》、书法家跨界朗诵等内容,满足了他们对“高品质红色文化”的需求。
此外,活动现场的氛围营造也兼顾了“庄重性”与“亲和力”:乌兰夫纪念馆的庄严肃穆环境,保证了纪念活动的历史厚重感;而全场跟唱《我和我的祖国》、观众热泪盈眶等场景,则体现了情感的温度,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受众都能在“庄重而不沉重、热烈而不浮躁”的氛围中感受抗战精神。
三、红色文化活动传承抗战精神的时代启示
此次朗诵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更为新时代如何通过红色文化活动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深刻启示,其经验可在三个层面形成推广价值。
(一)对红色文化传播主体:需强化“用户思维”,推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红色文化传播不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模式,而是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互动式传播体系。未来,红色场馆与文化团体在举办活动时,可进一步强化“用户思维”:一方面,通过调研了解不同受众(青少年、中老年、企业职工等)的需求,针对性设计内容——如为青少年开发“红色剧本杀”“红色研学实践”,为企业职工设计“红色主题团建”;另一方面,推动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此次活动中的学生表演、现场赠字画,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红色作品共创”(如邀请受众参与红色诗歌创作、书画创作)、“红色故事分享”(如邀请抗战老兵或其后代讲述亲身经历),让受众在参与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二)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需注重“场景化”,推动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内化”
爱国主义教育需摆脱“课堂说教”的局限,通过场景化设计让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此次活动的“沉浸式”体验证明,场景化教育能显著提升教育效果。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可进一步拓展场景:一是“场馆场景”,利用红色场馆的历史氛围,开展“场馆里的朗诵会”“场馆里的党课”,让历史场景成为教育载体;二是“生活场景”,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如在社区开展“红色电影展播”,在商场播放红色歌曲,让红色文化融入生活;三是“数字场景”,利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红色场馆”,让受众通过手机即可“沉浸式”感受抗战历史,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教育覆盖面。
(三)对红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需构建“生态体系”,推动从“单次活动”到“持续传播”
红色文化传承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需构建长效生态体系。此次活动的“三方协同”(红色场馆+文化团体+教育机构)为长效机制提供了基础,未来可进一步完善:一是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如红色场馆与文化团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举办红色文化活动;二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将此次“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朗诵会打造成年度品牌活动,逐步形成影响力;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将活动视频、优秀作品通过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让“线下活动”延伸为“线上传播”,实现“一次活动、全网传播”,让抗战精神突破地域限制,影响更多人。
四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是一个历史节点,更是一个精神坐标。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与乌兰夫纪念馆联合举办的朗诵会,以跨界联动整合资源,以形式创新增强活力,以受众适配提升实效,为红色文化活动传承抗战精神提供了优秀实践样本。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红色文化传播需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创新形式、拓展路径、完善机制,让抗战精神等革命精神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来源:阳光诗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