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 继:这七年来,我认为篆书创作主要有以下变化:1.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尤其是年轻人并且大多是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青年作者加入,为篆书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取法范围不再局限于金文、秦小篆和清篆,先秦简牍以及新发掘出土的陶文、瓦当文等早期篆书遗迹已被少数作者利
当下篆书创作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突破创新?不同风格的篆书创作有哪些要点、投稿如何避坑……相信读者可以在“篆书创作谈”中找寻到相应的答案。
篆书之美在于对传统基因的坚守与激活
——访中国书协副主席、篆书委员会主任张继
■本报记者 张永彬
张 继 篆书自作诗《剑鱼》中堂
锐目滑身矛颌擎,冲行海上得常名。
银鹰衔剑初鸣世,破障超音赖仿生。
书法报:张主席,您好!自全国第三届篆书展举办至今,已有七年,请您谈谈这几年篆书创作有哪些明显变化?
张 继:这七年来,我认为篆书创作主要有以下变化:1.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尤其是年轻人并且大多是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青年作者加入,为篆书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取法范围不再局限于金文、秦小篆和清篆,先秦简牍以及新发掘出土的陶文、瓦当文等早期篆书遗迹已被少数作者利用,触角初步延伸到了历朝历代的各个角落,从而构建起了从商周文字到秦代篆书、唐代篆书再到清代篆书的全维度参照系。可以说对篆书字体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形态都基本上有了借鉴。3.技法方面,首先是笔法更加丰富,比如有的作者将简牍书写的急就特性巧妙运用,出现了为求涨墨和涩笔效果运笔速度与力度的调节,且不避露锋、偏锋、逆锋及破锋,使线条既凝重厚实,又灵动率逸。还有一些作者将秦骃玉版文字的婉转笔势与秦诏版、汉金文的方折意味相融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语汇。结字亦突破篆书对称结构的固有范式,借鉴简牍文字因势赋形的构成原理,通过部件移位、上下错落、大小反差、笔画增减等手法加强造型的趣味性。4.风格追求已初步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少数风格,出现了方劲、雄强、厚重、跌宕、静雅以及飘逸等不同面貌。部分作品还在传统风格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个性表现手法,既保留了篆书的古朴韵味,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感,风格语言日趋丰富,使得作品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5.作品形式除了传统的条幅、对联外,册页、扇面、手卷等形式也有所增加,在纸张选择乃至作品装饰等方面也不断呈现多样化,更加注重整体视觉效果。此外,随着学术繁荣及新的文字学工具书不断出版,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得以逐渐提升。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入展作品
楚简帛书的临创同样面临着瓶颈。楚简帛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但真正学好是挺难的。无论对楚系文字造型的熟悉和把握,还是笔法的探究和运用,都需要认真对待。
简牍书法线条有明显的露、尖、薄、滑、飘等弊端,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特别是要在大幅纸面上创作,必须尝试技法转换,变化手段来实现整合与完善。投稿作品中有作者画出简牍形式的底色,再在上面写些小字,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格调不高,须避免。小篆的创作则应尽量避免同质化倾向,如完全照搬吴昌硕、赵之谦、吴让之、王福厂等书风。铁线篆要避免描摹、画字的美术化倾向。汉篆则规避《祀三公山碑》一统天下的局面。
书法报:近年展览中金文、清代篆书比重较大,对此您怎么看?
张 继: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体现出对传统的重视。金文和清篆都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它们都是篆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以此为师法对象,应该说学习篆书的途径是正确的。2.取法较为便利。金文主要留存于青铜器之上,随着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大量金文资料得以整理出版,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取法资源。清篆因距离当今年代较近,且有众多名家墨迹、碑帖传世,学习资料获取方便,笔法字法清晰可见。3.风格呈现多种多样。金文大篆涵盖了从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的众多风格,或端庄规整,或雄浑古朴,或典雅秀丽,或恣肆奔放;清篆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不同流派。它们皆可满足各类作者的审美追求。4.易于入手学习。相较于笔画比较尖刻、字形比较随意而异体字极多的甲骨文来说,金文的字形兼具规范性与生动性;清篆则在笔法和结体上有着较强的规律可循。这对于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作者来说,更容易入手和深入学习。5.展览导向的影响。金文、清篆作品因投稿量大出现入展率较高现象,就自然吸引了更多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选择这两种篆书进行创作,具有一定的跟风效应。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入展作品
书法报:当下篆书创作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张 继:虽然前面陈述了近年来全国篆书创作中值得肯定和令人欣慰的一面,但我认为还没有形成主流,仍存在以下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取法相对较为单调且缺乏深度。通过近年全国书法展可以看出,当前篆书作者取法多集中于金文和清篆,其次是铁线篆,但多停留于外在形貌的再现。一些作者还处于查字、集字的初级阶段,作品存在明显的拼凑痕迹。2.创作缺乏个性与新意,少有原创性作品,真正融“传统、时代、个性”于一体的上乘之作仍在期待之中。许多金文作品用笔刻意,结体谨饬,缺少生动气息;清篆作品也缺乏创作意味,同样具有集字之嫌。3.创作技法难以跟进。一些作者用笔和结字乃至章法和墨法模式固化。线条表现力不足,空间布局欠合理,技法技巧融通能力不具备,不能有效地将其他书体及其他艺术门类相关元素融入到篆书创作之中。4.风格趋同现象明显。仍有部分作者盲目跟风,导致作品面貌接近,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形成某种“展览化”现象。5.文字学基础知识缺乏,致使错字、造字及用字混乱现象较为普遍。如乱用碑别字、异形字,随意改变文字结构,字体字法杂糅等。6.综合文化素养欠缺。一些作者为追求形式效果,不尊重所录文本的规范性,随意断行,甚至出现脱文、衍文、错文等现象。自作诗文亦存在缺乏常识、格律不通、内容浅陋等问题,从而影响作品的整体质量。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入展作品
书法报:当下篆书作者多沉迷于古代某家、某派,缺乏创变能力,请您就此提些建议。
张 继: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改进:1.注重拓宽取法范围,广泛涉猎各类篆书资源,从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秦篆、唐篆、清篆以及不为常人所关注的古文字原始遗迹中汲取养分,构建全方位篆书参照体系,深化对篆书艺术的个性化理解,丰富自身的创作资源,为发展出新奠定基础。2.加强文字学方面的修养。进一步学习古文字学知识,了解篆书的演变脉络、造字原理及字形结构,全面深入研究篆书本体,准确把握文字用法,避免创作中出现错字及用字混乱等问题,以期早日进入自由创作状态。3.加强技法技巧锤炼。在掌握传统笔法的基础上,尝试融合其他书体或艺术门类的技法,如将隶书及行草的笔意融入篆书,丰富线条的表现力。同时,探索新的结字方法,突破对称、均匀的传统结构模式。借鉴现代构成原理,增强篆书的形式美感和视觉效果。在和谐统一的管领下拓展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篆书独特的线条美、造型美、章法美、墨色美、韵律美,寻找古文字严谨与艺术创造之间的交合点,并力求个性表达。4.提升综合素养。篆书不仅仅是技法技巧的展示,更是综合素养的体现。要不断加强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学习,积累知识底蕴,以传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同时注重了解当代篆书创作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学习业内大家的优秀经验和创新思路,以便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和启示。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入展作品
书法报:在研习篆书的过程中,还需要涉猎哪些书体?
张 继:在研习篆书的过程中,涉猎其他书体不仅能开阔视野、拓宽审美,更能为创作实践注入新的滋养。我认为以下几类字体尤其值得关注:1.隶书,其由篆书演变而来,与篆书一脉相承,是它的“近邻”。二者在笔法、结体上存在着天然关联。隶书的波磔、方折用笔,可调和篆书线条的单一圆转,形成互补;隶书结字因势赋形的空间意识,可启发篆书突破刻板结构,增加造型的灵动性。隶书“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的构成理念能为篆书提供直接参照。2.楷书,其笔法的规范性和结字的严谨性,对篆书的精致化具有重要意义。篆书线条看似简净,实则依赖精准的提按与使转控制,更需要力透纸背的凝练。而楷书的中锋立骨笔法则能强化对笔锋的驾驭能力,避免篆书线条流于平拖软滑。楷书结体的“中宫收紧,四周舒展”理念亦可帮助篆书作者在处理复杂字形时,避免因繁复的曲笔组合而出现结构松散和失衡之弊,以达稳而活、匀而变。3.行草书,其可激活篆书线条的生命力与节奏感,打破程式化现象。篆书容易因追求庄重而陷入板滞,行草书的灵动笔势是其重要解药。行草书强调笔随情走,以意驱笔,它的使转、连带、提按、枯润、中侧、藏露之变,可启发篆书作者突破线条的均匀节奏,增加虚实、缓急、轻重、刚柔对比,承载书者的更多情绪。4.篆刻,其虽非书体,但它分朱布白及疏密对比处理与篆书的结体逻辑高度契合。研习篆刻能深化对篆书字形空间关系的理解,使篆书作品在整体布局上更具节奏感与视觉张力。此外篆刻的刀感也会对篆书线条的力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篆书的高古性依赖对传统的敬畏,但过度局限于单一书体易陷入僵化。涉猎其他书体的本质,是通过与不同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和气韵的碰撞,理解书法艺术的共通规律,最终反哺篆书创作。
书法报:篆书的审美核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在创作中表现?
张 继:篆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字体之一,其审美核心根植于汉字的原始形态与文化基因,体现出其作为汉字源头的古朴性与艺术化表达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篆书是象与意的有机融合,源于甲骨文、金文的观物取象。其字形一方面保留着对大千世界自然万物的具象化模拟,使字形自带画面感,同时又通过线条的抽象化提炼,承载着我国先民对大千世界的认知和对哲学的思考。这种象形与表意的高度契合,形成了见形知意的审美特征。2.篆书以线条为核心载体,其审美首重内在力量与质感层次。其以圆厚、劲挺、内敛及相对均匀为基础,参以“屋漏痕”“锥画沙”之力感,看似简约却力透纸背,虽无过多提按之变却暗藏张力。这种中锋用笔所生成的线条形态充分体现出力在字中的含蓄美。3.篆书的结字蕴含着先贤们对自然与秩序的理解,其审美核心存在于既对称又多变的空间关系之中。篆书的秩序感源于其随体诘屈的造字逻辑,体现出疏密相间的平衡美。而它的天趣感则突破机械对称,追求因势赋形、收放自如、平中寓奇、静中有动的和谐之美。4.篆书作为最古老的字体,其审美核心在于传递高古气象,体现出远离世俗的质朴与庄重。此核心离不开对文字本源的尊重,这也是对历史和文明的回溯。
那么在当下创作中如何体现篆书的审美核心呢?我认为主要是守正与通变的平衡。需要以对优秀传统的深刻理解为根基,如中锋用笔、文字规范、古韵传递。同时融入个人感悟与时代审美,如线条质感的个性化处理、结字空间的现代化营造、文字内容的当代性关怀,最终实现形古而意新,让篆书既葆有源头活水的生命力,又彰显出时代精神与个人禀性。总之,篆书之美在于守古中出新,在于对传统基因的坚守与激活。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入展作品
书法报:您曾说“如果创作中缺少了矛盾,那么作品就会显得单调与苍白”,那么在篆书创作中如何制造矛盾,又如何做到和谐统一?
张 继:在篆书创作中,矛盾的产生是打破单调、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激活作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矛盾的解决则是避免杂乱、实现整体美感,使对立元素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核心追求。二者的辩证关系,本质上是通过对矛盾元素的精准把控,构建既富有变化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制造矛盾即是在传统范式中植入对立元素。篆书的传统审美常与匀净、对称、圆融相关联,制造矛盾需从线条、结字、章法及墨色等层面打破这种惯性。线条层面可通过刚与柔、疾与涩、藏与露、轻与重的对比制造矛盾。比如同一作品中,既有金文般的刚劲顿挫,又有小篆般的圆柔流畅,以避免全刚造成的“露骨”和全柔造成的软弱,可谓入微处珠圆玉润,宣泄处惊涛拍岸。运笔节奏上,时而涩行沉缓,积点成线;时而疾笔掠过,灵动爽利,从而形成以疾破涩、以涩制疾的内在能量。结字层面应打破对称均衡的惯性,可通过疏与密、欹与正、动与静、开与合制造空间矛盾。章法层面可通过长与短、大与小、聚与散、曲与直处理节奏变化,避免行列刻板。墨色层面,主体的浓厚凝重与局部的枯笔苍浑形成干与湿、虚与实的对比。
而解决矛盾应以统摄性手段实现和谐与融洽。首先以笔势协调线条矛盾,无论线条是刚是柔、是疾是涩,均以中锋用笔的核心特质为主调,或通过笔断意连的内在呼应,使不同质感的线条处于同一书写节奏之中。其次以字法本源协调结字矛盾,即结体的欹侧、高低、收放、离合均以文字源头为底线,使变化合乎情理。三是以气韵协调章法矛盾。整体布局的聚散、轻重、主次须服务于作品基调。若追求古朴雄健,可使浓墨重字成为主体,枯笔散行作为辅助,以避免堵塞之感;若追求灵动洒脱,可将疏朗通透作为主体,密集茂实作为调节,以避免轻飘之感。同时,通过落款的位置、钤印的大小多少来平衡视觉重心,并利用过渡性元素使矛盾自然衔接,还可利用呼应手法寻求矛盾之间的关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正如大自然中,树木有曲有直,山体有刚有柔,则对立之中自有生机。
总之,篆书创作中的矛盾不是无意义的冲突,而是为了激活传统而采取的对比手段,从而使线条更富张力、结字更显生动、章法更具节奏。和谐也并非消除差异,而是让对立元素在共同的秩序中各得其所。创作者需在洞悉篆书经典范式的基础上达变,让矛盾成为服务于整体美感的调味剂,而非摧毁传统的破坏者,最终达到和而不同的艺术境界。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入展作品
书法报:请您预测篆书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 继:我认为篆书艺术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1.创作将继续突破传统范式,弱化对铸造与刻痕的机械模仿,强化书写性,融入行草笔意,使篆书线条更具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借助不同书写载体的特性,探索墨色层次变化,通过飞白、涨墨等手法突出作品的韵律,增强视觉效果。2.取法上,除传统经典范本外,更多冷门古文字资源将更加受到关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将会相互融合,扩展审美范畴,创作呈现多元化趋势。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借鉴西方表现主义或其他艺术流派元素的新风格篆书。3.教育及研究方面,篆书在文字学、金石学等领域的学术价值将被持续挖掘,跨学科研究将不断推进,各类相关的学术研讨也将为篆书创作打牢坚实的理论基础。篆书也将因其结体的规律性和审美的基础性,被逐渐纳入书法教学入门体系,通过临摹经典遗迹培养学习者对汉字本源的认知和对书法艺术的感知。4.由于篆书兼具形态的象形性、抽象性、装饰性与古朴性,未来必将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其与装置艺术、平面艺术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也将更为频繁。同时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增加,篆书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也将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及数字化传播等方式,推动篆书资源的共享与活化,其美学价值必将被更多非华语文化群体所接受。
本文摘自2025年 第34期《书法报》7、8版
责编:张永彬 排版:杨慧婵
来源:开心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