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83岁的王玉瓒,在报纸上看到孙铭九,自称“西安事变捉蒋第一人”,当即怒火中烧。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79年,83岁的王玉瓒,在报纸上看到孙铭九,自称“西安事变捉蒋第一人”,当即怒火中烧。
一个长久被掩盖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他决定揭示真正的历史,还自己一个清白……
1979年的某天,王玉瓒坐在自家的小屋里,翻看着手中的报纸。
那时候,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太好使,但他还是坚持每天读报,关心国家大事。
这一天,他的目光被一篇名为《西安事变中如何捉拿蒋介石》的文章吸引。
孙铭九的名字,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位曾经的战士,在文章中自称是“西安事变捉蒋第一人”。
看着那段话,王玉瓒眼睛瞬间瞪大,心里一股怒火直冲上来,孙铭九的说法,让他心头翻江倒海。
王玉瓒知道,事情绝不是这样。
他不是个爱争论的人,也不喜欢出风头,但这次他无法忍耐,他心里清楚:这篇文章根本是捏造历史,不然他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知和记载?
孙铭九在文章中,说自己是“第一个冲进华清池,并控制蒋介石的人”。
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带领部队突破层层防线,最终制服蒋介石。
王玉瓒听着,觉得这段话就像一个虚构的故事。
文章中还有更荒谬的部分,孙铭九声称,在华清池的“头道门”处,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
王玉瓒马上就指出,头道门是由东北军的部队把守的,不可能与自己的人发生交火。
站在窗前,王玉瓒望着外面渐渐西沉的夕阳,一股不安涌上心头,他知道,这么多年的沉默,不能再继续了。
这些年,历史被某些人篡改,他看着不甘心。
他那时已经83岁了,年事已高,但他觉得自己,不能再保持沉默。
王玉瓒决定写信给叶帅,揭开那段历史的真相,他不能容忍历史的歪曲,尤其是当自己亲身参与过的事件,被人为地改变成别人的功劳时。
王玉瓒坐下来,拿起一支钢笔,开始写信。
信长6000字,字里行间全是他对西安事变的回忆与愤慨,这封信不容易,他在写每一个字时,心情都异常复杂。
信中的每一行,都充满了他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也充满了对孙铭九捏造历史的愤怒。
王玉瓒在信中详细叙述了,西安事变当晚发生的事情。
他说那一夜,张学良亲自下达任务,要求他“将蒋介石请进城”,即活捉蒋介石。
这不是空口无凭的说辞,王玉瓒记得清清楚楚,张学良的命令没有任何含糊,并且这项任务的目标明确:抓住蒋介石,保卫国家。
作为张学良的亲信,王玉瓒接到了这个任务,并且毫不犹豫地执行了。
他回忆起自己当时的行动,凌晨4点,王玉瓒亲自率领第一营卫队,带头开枪攻破华清池外围。
根据张学良的指示,他们没有贸然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是小心翼翼地推进,直到他们发现了蒋介石。
蒋介石被发现时,已经躲到了后山的假山旁边,这一点,王玉瓒记得格外清楚。
孙铭九根本没有,参与搜索的过程,他是在王玉瓒部队,完全控制住局面之后,才赶到现场的。
王玉瓒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他亲自抓住了蒋介石,而孙铭九只是一个“后来者”,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参与到最初的冲突和抓捕中。
并不想贬低孙铭九的功绩,但他不能容忍,自己这一份真正的功劳被他人冒领,信中他还提到,为了捏造历史,孙铭九甚至不惜颠倒事实,完全无视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在信的最后,王玉瓒写道:“没有蠢人敢冒法律制裁而捏造事实,历史的真相不能被遗忘。”他给叶帅提出了希望:能够对西安事变的历史进行重审,还原历史真相。
王玉瓒放下钢笔,看着信纸上的字,他有些疲倦,但他感到心里的石头终于被搬开了。
之后,他将信交给了亲友,亲自送到了叶帅的办公室。
这封信一投出,没有期待立刻得到回应,毕竟,那个年代的事,经过这么多年,早已经被埋得很深了,但也知道,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历史需要有人为真相发声。
王玉瓒没想到,自己的信件,竟然在短短的几天内,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
叶帅在收到信后,没有做出拖延,而是立刻下达了调查指示。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事关多个历史人物的声誉和功绩,而这些被误解或,被篡改的历史,必定影响到后人,对真实历史的认知。
几天后,辽宁省委的黄欧东书记,收到了叶帅的指示,要求立即着手调查王玉瓒的陈述,并亲自担任此案的负责人。
调查组迅速成立,成员包括了当时的东北军高层,和西安事变的亲历者。
调查组成员包括吕正操、万毅、刘澜波等人,他们都是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对事件真相了如指掌。
调查的过程中,关键的部分就是,核实“捉蒋第一枪”的具体时间线。
王玉瓒在信中提到,自己是凌晨四点,率先开枪攻入华清池,并且是第一个,发现并控制蒋介石的人。
这项关键信息得到了调查组的一致确认,证明王玉瓒所说的时间和顺序是准确的。
而孙铭九在文章中,自称自己冲进华清池并控制蒋介石,调查组通过对比时间线,明确发现孙铭九在蒋介石被控制时未参与,甚至是在王玉瓒部队,完全控制局面之后才赶到的。
调查组进一步采访了,当时参与行动的亲历者。
骑兵军军长何柱国、宋黎等人,都证实了王玉瓒的叙述,他们一致表示,王玉瓒是在事件中先开枪,控制住蒋介石的,孙铭九没有参与最初的关键行动。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最终的结论非常明确:王玉瓒才是西安事变中的“第一枪”实际开枪者,也是第一个发现,控制蒋介石的人。
孙铭九的叙述,,存在严重的时间与地点矛盾,显然是在事,后为了抢占功劳而进行虚构。
调查组还发现,孙铭九在西安事变后的20年里,借助“兵谏”背景和斯诺《西行漫记》的传播,扩大了自己在历史中的影响力。
在1956年西安事变20周年时,他通过媒体,抢占了西安事变的功劳,不断强化自己,在这段历史中的英雄形象。
实际上,孙铭九并没有参与,捉拿蒋介石的核心时刻,他在事后为了自己的名声,才开始捏造这些不实的历史。
调查深入,王玉瓒的历史地位,终于得到了公正的确认。
1979年11月,抚顺市委统战部,正式向王玉瓒宣读了《关于王玉瓒政治历史问题的结论》。
这份结论明确指出,王玉瓒是西安事变中“第一枪”的实际开枪者,也是第一个发现并控制蒋介石的人,其历史贡献应当得到广泛的认可。
王玉瓒站在市委的会议室里,听着这份结论的宣读,心中复杂的情感一时间无法言表。
他含泪签署了“符合实际,同意,感激”,这句话简简单单,却承载了他,多年来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和对自己历史地位的确认。
这一刻,他长期隐姓埋名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还原。
终于能够放下心中的重担,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公正评价。
王玉瓒的一生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从东北军的勇猛将领,到抗日战争的坚定分子,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先烈,王玉瓒始终没有停止过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脚步。
孙铭九的历史却发生了剧变,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孙铭九的虚假叙述被彻底揭穿,他抢占功劳的行为,让自己失去了历史的公正评价,还让他的名声遭到了大幅度的削弱。
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牺牲了历史的真实与公正。
王玉瓒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恢复,他的英雄形象,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敬。
西安事变的真相,终于得到了还原,公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得到了提升,王玉瓒的名字,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