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思维课堂正逐渐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思维课堂的构建主要基于两大核心要点,一是革新教学的组织形式,同时对教学的策略、手段与方法加以优化改良;二是助力学生实现从低阶思维(诸如了解、理解与运用层面)向高阶思维(涵盖分析
在当今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思维课堂正逐渐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思维课堂的构建主要基于两大核心要点,一是革新教学的组织形式,同时对教学的策略、手段与方法加以优化改良;二是助力学生实现从低阶思维(诸如了解、理解与运用层面)向高阶思维(涵盖分析、综合以及创造境界)的跨越升华。
下面将对这两大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策略手段方法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课堂则强调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从小组合作学习来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布置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环境影响的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植物的习性,有的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有的记录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项目式学习也是思维课堂中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历史学科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一个项目,如“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学生们需要自主确定研究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要收集历史资料,分析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脉络,综合不同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报告、展示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学策略手段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例如在地理课上,通过播放高清的地理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同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问策略也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文学课上,教师可以问学生“主人公的选择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促进学生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
低阶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包括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了解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第一步,他们通过阅读、听讲等方式对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了解各种数学概念和公式。理解则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数学公式的含义,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然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停留在低阶思维层面,更要引导他们迈向高阶思维。分析能力是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剖析。以语文阅读为例,学生要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他们要找出文章中的线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不同的知识和信息整合在一起。在跨学科学习中,这种能力尤为重要。比如在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地理、历史、经济、环境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创造能力是高阶思维的最高境界。在艺术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艺术创作。在科技领域,学生可以通过发明创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来源:堤坡牧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