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是什么意思?有啥说法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22:33 1

摘要:万历二十三年秋,苏州城徐家新宅落成。主母王氏为显待客之诚,特意请来江宁名厨置办八珍席。谁料开宴时,管事婆子见三少爷突发急病,慌乱间少撤两道荤菜。

万历二十三年秋,苏州城徐家新宅落成。主母王氏为显待客之诚,特意请来江宁名厨置办八珍席。谁料开宴时,管事婆子见三少爷突发急病,慌乱间少撤两道荤菜。

六名贵客望着眼前的三碟冷盘面面相觑——松鼠鳜鱼、水晶肴肉、蜜汁火方,恰好凑成祭祖的三牲之数。

"徐夫人这是拿我们当先人供奉?" 南京通判李大人摔了牙箸,拂袖而去。这场闹剧在姑苏城传了月余,最终被茶馆说书人编成《三碟惊魂记》,唱词里那句"菜不摆三留笑柄"倒让市井百姓牢牢记住了饭桌规矩。

这看似荒谬的故事,实则是古人用惨痛教训换来的生存智慧。当我们掀开《周礼》的竹简,翻开《梦粱录》的宣纸,会发现这些俗语背后藏着比戏剧更精彩的真相。

二、数字禁忌里的生死哲学

1. 菜不摆三:祭祀与现世的楚河汉界

《礼记·曲礼》有载:"若非祭祀,食不列三"。三牲祭礼(猪头、全鱼、整鸡)自商周便是沟通天地的媒介,《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百姓"凡节序祭祀,必三盘为敬"。明代《五杂俎》说得更直白:"三为阴数,生人避之"。

这种数字禁忌实则是古人建构的认知结界。南宋临安有位张姓商人,因在岳母寿宴误摆三盘荤菜,竟被岳家视为"咒人早死",差点闹出退婚官司。官府判词里那句"三盘非吉数,当慎之"至今仍刻在西湖断桥的石碑上。

2. 筷不成五:天圆地方的微观宇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律》竹简,记载着"箸必等长,如天地相合"。看似简单的筷子摆放,实则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孙羊正店"的跑堂,训练时需用墨线丈量筷子间距,差半寸便要挨手板。

明代《金瓶梅》第六十二回,应伯爵在西门庆家作客,见筷子长短参差,当即冷笑:"这是要主人家运势起伏不定?"吓得小厮连夜重制三十双象牙筷。这种对"五"的忌讳(五根筷子或五寸差距),实则是通过器物规整寻求心理安定。

元大都某位蒙古王爷曾强令六名汉臣围坐圆桌,被文人私下讥为"龟宴"——六人围坐形似龟甲纹路,暗合"王八"之形。此事记于《南村辍耕录》,作者陶宗仪点评:"胡人不知汉俗,贻笑大方"。

《朱子家礼》明确规定"八仙桌坐八,圆桌不过五"。这种空间政治学在《韩熙载夜宴图》中达到巅峰:画面中心人物永远占据"五福位",两侧宾客严格按官阶排列。席位的数字游戏,实则是权力结构的可视化呈现。

这些规矩的定型期集中在宋元时期,恰逢市民文化勃兴。临安城瓦舍里的说书人,把达官显贵的宴席糗事编成段子,再冠上"祖宗规矩"的名头传播。元代杂剧《看钱奴》中,贾仁的吝啬鬼形象正是通过"三菜待客"的细节塑造。

明代话本《型世言》记载,苏州有位落第秀才专为富户编写《宴饮避讳册》,将零散的饮食禁忌系统化。其中"菜不过三,箸不逾五,席避其六"的总结,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俗语原型。

当我们用现代眼光审视这些规矩,会发现它们如同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数字禁忌是先祖对不确定性的防御机制,器物规范是古人追求秩序的具象表达,座次忌讳则是社会关系。

如果你是公务员,或者是体制内的人,远远不止这些规则吧,毕竟嘛,江湖那不是打打杀杀,都是人情世故!

来源:小学快乐课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