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通过精准支持、多维赋能,促进广大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联合苏州市星惠学校,在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通过精准支持、多维赋能,促进广大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联合苏州市星惠学校,在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举办2025年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全面发展”为主题,精心设置成果发布、课例展示、专家讲座、案例报告等环节,来自省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济济一堂,共同描绘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项春雷宣读获奖成果及案例。
日本筑波大学教授裴虹:学前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幼儿的精准支持策略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冯超: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与实施
冯超系统阐述了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理论与实践方式。IEP起源于美国1975年颁布的《所有障碍儿童教育法》,是为特殊教育学生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个性化教育计划,旨在保障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利。我国对IEP的关注和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界定,但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讨论,认为它是关于特殊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和教育的总体构想和指南性文件。IEP包括学生基本资料、学生现有能力、长短期目标、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信息、学生进步与成绩报告、转衔服务、IEP会议和参会人员七大内容模块。制订IEP需遵循功能性、实用性、发展性等原则,通过个性化评估确定学生的教育需求,重点考量技能普适性、环境适配性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短期目标的制订强调可行性原则,要求目标可观察、可测量,每条长期目标都需要附上学生现有的基线水平数据。目标撰写应以学生为中心,叙述学习结果而非学习活动过程,其完整内容为“目标行为+目标评量的情境+通过标准”。IEP的实施应以实现学生长短期目标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和人员,增加小组训练和个别教学,并通过IEP阶段报告、替代测试、IEP小组会议开展评价。
上海市恒星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张杨莉:点亮心灯 光耀星途——上海市恒星实验学校孤独症儿童教育实践
张杨莉介绍,上海市恒星实验学校是中国内地第一所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辖并全力支持的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上海盲校内。学校倡导以孤独症儿童为中心、以个性化学习路径为核心、以关键技能发展为导向、以多元化教学为策略、以支持共融环境为依托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构建了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和特色课程三大模块,强调立足个性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秉持尊重和理解每位孤独症幼儿独特需求的原则,致力于打造一个富有支持性、包容性与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语言沟通、情绪行为、感觉认知等关键技能领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和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计划,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在早期阶段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他们获得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最终实现独立自主,融入社会。
江苏省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燕:融爱于心,助力孤独症儿童成长——太仓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学前融合教育实践案例分享
王燕介绍,太仓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始终坚持“全纳、全程、全域”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孤独症儿童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支持体系。指导中心于2024年成立了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由多学科专业人员构成的评估团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制订和实施干预方案。同时,依托融合教育工作指南,整合多方信息,为孤独症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编印发放《太仓市孤独症家庭资源手册》、成立“家长工作坊”等,传授家长应用行为干预技巧,助力家庭建立结构化生活节奏。紧密联动康复机构与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加强普特融合,让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与普通儿童共同成长。指导中心联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展系列培训,提升教师对孤独症儿童行为的解读与干预能力。加入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联盟,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孤独症教育指导师培训,定期举行案例集体研讨。基于SCERTS综合教育模式,精心设计融合教育典型课例,助力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更好地成长。通过“精准评估—多维协同—创新支持”三位一体模式,指导中心已成功服务了30余名孤独症儿童,形成了具有可复制性的“太仓经验”。
江苏省常州市光华学校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文洁:聚焦“1+1”,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有张力——常州市光华学校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实践的探索
杜文洁介绍,常州市光华学校积极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聚焦“课程内生力+融创外动力”,构建孤独症儿童“1+1”育人模式。一方面,以“结构化环境支撑、专业化师资赋能、扬光课程体系驱动、个性化评价导航”为核心要素,构建孤独症教育的内生动力系统。基于美育视角,精心打造普适、个性、专业的孤独症儿童学习、活动与康复空间。强化孤独症教育教师专业培养,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培训与专题研讨。以扬光课程体系为基础,基于通用学习设计理念,通过课程调整、教学调适,统整支持策略,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对孤独症儿童实施三级阶梯式评价,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以“数字平台、数智加持、资源共融、协同育人”为支撑,构建孤独症教育的外动力赋能系统。运用集评估、康复、训练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科学精准地记录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打造数智化校园环境,构建“AI+特教”协同教育模式。与康复企业、康复中心合作共建康复平台,创新“产—学—研—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运营模式。建立紧密的家校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融入性研学实践活动,共同营造关爱孤独症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泰幼儿园园长许君:深耕融合教育,解锁无界童年——以“润”为核心的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探索与实践
许君介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泰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在2024年6月被评为南通市五星级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幼儿园秉持“以爱为源,润泽生命”的融合教育理念,构建了“五润”核心框架(制度润形、显性润行、内涵润韵、精神润心、特色润情)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关爱,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幼儿园具体从五个方面推进融合教育工作: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创新“康复—融合—发展”三位一体课程模型,打造“三维研修+问题驱动”的双螺旋师资成长模式,构建“制度—体验—支持—衔接”四维共育生态,并创设“多维空间”环境整合方案,将教育关怀渗透于幼儿发展的每个环节。幼儿园通过设立儿童发展支持中心、推行“影子教师”家长体验项目、构建双轨评价体系等方式,已助力3名孤独症幼儿顺利融入普通小学生活,形成可推广的融合教育范式。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杨华俊:从神经多样性视角构建支持生态——乡村幼儿园孤独症儿童一日生活支持体系的创新实践
杨华俊介绍,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以“从神经多样性视角构建支持生态”的教育理念为指引,突破传统的“矫正缺陷”模式,转向“优势赋能”范式,以晨间入园、游戏与学习、生活环节、离园衔接四个关键时段为切入点,采用渐进式环境适应、依恋物储蓄盒、角色阶梯支架、视频任务分解法等策略,创新构建孤独症儿童一日生活支持体系,使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社交技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此外,幼儿园还建立了“环境调适—教师赋能—家庭协同—社会支持”四位一体支持网络,包括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友好的生活环境。从知识赋能、观察赋能和心理赋能三个方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家园社协同,建立多元联动的资源网络,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支持。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陆英:联结·重塑·共生——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
陆英介绍,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实验幼儿园自2019年成为江苏省融合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学校以来,始终围绕“让每一滴石湖水都闪耀生命光彩”这一融合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融合教育内涵发展,形成了一个目标中心、三大协同支持、四个建设模式的融合教育发展样态。幼儿园建立“三位一体”(个别化活动、集体活动、家庭生活)的科学评估体系,精心设计“动态回应—双向感知—共生共长”的情感联结路径,实现孤独症幼儿从旁观者到共生者的温馨转变;制订精准干预策略,运用关键反应训练(PRT)和交互模仿训练(RIT)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创设情绪管理、生活技能、社会适应三大主题游戏模块,拓宽儿童发展空间;构建“家庭—园所—社区”三维生态圈,实现从“结构化干预”到“生活化浸润”的转变,为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钟敏:真融、善融、汇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成幼表达
钟敏介绍,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创建于1959年,秉持“成长,从心开始”的办园理念,自2019年成立融合资源中心以来,提炼形成了“真融(理解包容)、善融(因材施教)、汇融(合作共享)”的“三融”工作理念,累计服务32名特需儿童。幼儿园潜心夯实普特融通育人机制,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的文化引领与管理机制,认真执行“江苏省融合教育六项制度”,不断完善工作管理机制;通过“一个融合资源中心、N个专用室场、一个户外体验场”的融合资源集群打造全纳环境,建立“普特融通”四级联动机制,实施医康教协同服务;精心培植幼有优育课程体系,结合一日活动、亲生命课程和个性支持,探索形成“全支持”园本课程;组建专业师资团队,积极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先后获评“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苏州市特殊教育先进集体”,持续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执教:江苏省苏州市星惠学校陆晨琪老师
情绪认知《情绪小管家》
执教:江苏省苏州市星惠学校李国欣老师
点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孤独症”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徐云
执教: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张瑞祥老师
语言活动《小蜗牛大梦想》
执教: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陆方园老师
点评:南京大学苏州附属幼儿园园长徐丽宏
执教: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韵实验幼儿园冯义芳老师
语言沟通《从头动到脚——问答式语言训练》
执教: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刘春芳老师
点评: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蒋涵
特教追梦人
供稿:国宁 忻叶 雨路 天慧 斜阑
排版:天慧
▲向上滑动
来源:掌握中国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