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01
说真的,每年阅兵直播我都不敢太久。
一个是怕自己被热血“点燃”,另一个,是怕到那些泪点——今年的九三阅兵,现场观礼席上的 “含泪量”合照实在太扎心了。
我刷到那张图的时候,屏幕前的我,眼眶一下就湿了。
画面左边,是陈祥榕烈士的妈妈姚久穗,19岁,年轻到让人心疼;右边,是“海空卫士”王伟的遗孀阮国琴,33岁,准确说还差五天才到33岁。
两位家属,手中都紧紧攥着照片——不是自拍,是他们至亲的遗像。
你能想象吗?
这么盛大的时刻,他们没法和亲人一块坐在观礼席上,只能揣着照片,硬生生把“缺席”的儿子和丈夫带进现场。
这种痛,我说不出,只能用“鲜血到了嗓子眼”来形容。
合照曝光后,直接被网友评为“含泪量最高”,一票人感慨:这才是所有荣耀背后的真实!
02
我仔细了那张合照,姚久穗明显比以前更憔悴,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现场多摄像机、多掌声,可她眼里只有自己儿子的照片。
这种累和思念,谁懂?
她还有个女儿,但那份母爱的缺口,是谁都补不上的。
有媒体曾问她:“你儿子勇敢吗?”她回答:“勇冠三军。”这句话后来传遍网络,成为无数人追梦的动力。
对比之下,阮国琴的状态又有点让人心酸。
她脸上的悲伤淡了一点,但不是忘了王伟,而是把那份痛藏得更深了。
国家帮了不少,但生活过成样,只有她自己知道。
时间能疗伤,但也会在某个深夜把情绪全爆发出来。
她还有儿子,至少还有希望,可姚久穗的思念已经断了一半……
03
观礼席上,“泪点”合照不止这一张。
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绵竹广济镇的何正全,带着父亲和儿子的照片,专程赶到北京。
何正全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在上甘岭战役五次出战,还拿过三等功;儿子何川因为救人牺牲,第二年被评为烈士。
这家三代人,照片排一排,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家族的血和泪,也是我们国家的根。
有人说,真正的“王牌和利器”,不是坦克飞机,是这些把生命都交出去的人。
阅兵的意义不只是展示武力,更是在告诉大家:那些牺牲的人,才是真的顶天立地。
04
我刷评论区,网友留言五花八门。
有的说:“每一份荣光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悲伤。”也有人说:“国家强大了,可是这些家庭的缺口,是谁来填?”还有人直接发自拍:“我爷爷也是抗美援朝老兵,每次家里聚会都要给他敬个礼。”
有网友贴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泛黄的军装、勋章、甚至是褪色的信封,一张张都是故事。
有个网友留言特别扎心:“你说,烈士的家属活着到底是骄傲还是遗憾?”我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回。
05
我琢磨着,这样的“泪点”合照为能引发这么大的共鸣?
答案很简单——我们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故事,有的是亲戚,有的是邻居,有的是新闻里的“名字”。
中国的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代人用命换来的。
阅兵是国家的仪式,照片里这些人,却是家里的仪式。
他们不是英雄的符号,他们是有人记挂、有人哭泣、有人为之骄傲的平凡人。
阅兵现场,军人敬礼、旗帜飘扬、观众泪目,这些画面让我们总觉得“国家很强大”,但到烈士家属手中的合影,才会明白:这强大是怎么来的。
06
说一个现场的小细节,我直播时候,镜头扫到王伟遗孀的时候,她的手一直在照片边缘摩挲着。
不是无意识的动作,是那种习惯了好几年,哪怕在最高规格的场合,她也不会松开。
姚久穗则是紧紧盯着前方,眼睛里全是思念。
如果你问我,这种时刻对家属意味着什么?
可能就是“替他们一眼祖国的盛世”吧。
照片里的人没有机会来,家属就带着他们“出席”——这是最朴素的情感表达,也是国家给家属最温柔的抚慰。
07
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烈士家属,每逢重大节点都会邀请他们到场。
但我总觉得,这种仪式感,不能只停在表面。
烈士家属的痛,社会应该见、应该理解,也应该尽可能去关怀。
不只是送个勋章、拍个照片,更要让他们生活有实实在在的温度。
我还想说一句,“他们的牺牲值得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对他们的家人来说,再多的荣誉都不及一次团圆。
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付出,才有了的安稳日子。
08
写到这里,我想听听你们的声音:你身边有烈士家属吗?
你怎么待这些“含泪量”合照?
你会在清明或重要节日去悼念这些名字吗?
国家强大,是不是也要让“失去的人”感受到被尊重?
评论区聊聊吧,你的故事、你的感受、你的观点,都值得被见。
致敬所有为国家付出的人,愿那些照片里的身影,被永远铭记。
——你怎么?
来源:九皋不是酒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