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椰风海韵迎远客,琼崖盛景聚英才。2025年3月27日-30日由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主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联合承办,《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杂志社、山东省麻风皮肤病防治协会协办的2025年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暨美容与健康促进大会(C
椰风海韵迎远客,琼崖盛景聚英才。2025年3月27日-30日由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主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联合承办,《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杂志社、山东省麻风皮肤病防治协会协办的2025年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暨美容与健康促进大会(CLA 2025)在海口万丽酒店召开。28日上午,本次年会盛大开幕。
大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岩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孟安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学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国际皮肤科学会(ISD)主席Nellie Konnikov教授,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剑桥大学Sundeep Chaitanya Vedithi 教授,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巴西圣埃斯皮里图联邦大学Patrícia D. Deps 教授,《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AAD)主编、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医院皮肤科主任Dirk Michael Elston教授,巴西麻风协会主席Marco Andery Cipriani Frade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药物安全中心主任Dean Naisbitt教授,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文秀主任,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1和12届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张学军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3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4届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郑捷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病医院王刚教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第八届理事会驻会副会长、法人代表潘春枝女士,副理事长严良斌教授、冯清华教授、杨军教授、李伟教授、郑道成教授、张连华教授、吕成志教授、王洪生教授、张锡宝教授,秘书长袁联潮女士等多位皮肤领域权威专家,现场20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高水平、国际化学术盛宴盛大启幕,探讨和交流皮肤领域的前沿进展与创新诊疗智慧。
李文秀主任
李文秀主任表示,近些年来海南省在麻风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功搭建“互联网+”模式,新发病例数下降60%。然而,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简称“自贸港”)的封关运作和外来人口流动,海南省在传染病监测及公共卫生能力提升方面正面临巨大挑战。本次年会是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推进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期待通过大会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我国皮肤病防治事业再上新台阶。
张福仁教授
张福仁教授指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历经百年变迁,其使命已从单一的麻风病防治,拓展至皮肤相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皮肤病临床诊疗及医学美容事业的全方位学术探索。尽管麻风病已非严峻公共卫生威胁,但全球每年仍新增近20万例,中国每年登记300余例。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麻风病防控仍不可松懈,这需要广大皮肤科医生的共同参与。本次年会邀请到多位国内院士、知名学者及国外专家共襄盛举,让我们有信心能够超额完成国家疾控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所设定的目标。
顾恒教授
顾恒教授谈到,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消除了麻风病的危害,但仍面临部分地区麻风病患病率较高、新发病例地域分布不均以及麻风病治愈者的长期照护难题等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控制中心和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将进一步深化合作,紧密围绕《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的目标任务,不断优化防治体系,加强持续监测和规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力量,力争到2030年全面消除麻风危害。
高兴华教授
高兴华教授表示,中国皮肤科学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医生同仁们既要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勇担“医防融合”的使命。“医防融合”的核心在于将“治病”与“防病”紧密结合,皮肤科医师不仅要提供精准的诊疗服务,更要主动投身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防控工作中来,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
Marco Andery Cipriani教授
Marco Andery Cipriani教授强调,常规检查中不明显可见的皮肤病损,是麻风病诊断的一大难题。巴西麻风防治协会近期发布多项共识,这些共识将为麻风病的诊疗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同时,他们也将在巴西各个州地区进行传播培训,扩大最新诊疗理念的影响范围。
Patrícia D. Deps教授
Patrícia D. Deps教授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麻风防治协会(ILA)技术咨询小组的成员,她指出ILA侧重于整顿监测体系,促进早期发现和暴露预防,注重残疾预防和心理健康,致力于全面提升麻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Patrícia教授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在研究、政策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共同努力,早日实现麻风病的全面消除。
Sundeep Chaitanya Vedithi教授
Sundeep Chaitanya Vedithi教授指出,国际合作是麻风病防治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在麻风病防控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他呼吁全球同道携手行动,为麻风病的研究和新药开发不断做出贡献,以科学力量终结麻风病的遗留危害。
Nellie Konnikov女士
Nellie Konnikov女士指出,麻风病需要全部皮肤科同道携手,加强沟通、教育和指导,因此,国际皮肤科协会创办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国际皮肤病学杂志》),最初称为Journal of Tropical Diseases(热带病学杂志),并每年为优秀青年皮肤科医生参与国际交流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深度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为全面消除麻风病和热带病贡献力量。
张福仁教授为沈岩院士颁发聘书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理事长张福仁教授为沈岩院士颁发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高级顾问聘书。沈岩院士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与同仁们共同肩负使命的约定与责任。沈院士回顾了新中国麻风病防治的辉煌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的专业防治体系建立,到80年代的联合化疗推行,再到新世纪的“消除麻风危害十年规划”,每一次跨越都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作为新任顾问,沈院士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麻风防治事业,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公众对麻风病的认知。
申鹏章先生
在中国麻风防治协会资深专家、原卫生部麻风防治官员申鹏章先生的宣布中,本次大会正式开幕!
院士特邀报告
开幕式后,孟安明院士、张学院士、骆清铭院士、陆林院士受邀作主旨报告。
孟安明院士
孟安明院士在《组织胞间液对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影响》报告中揭示了2025年其团队关于组织胞间液调控MSC功能的关键机制新发现。研究显示,MSC在组织微环境中能感知胞间液的动态信号并激活特定信号通路,以此调控其免疫调节与组织修复功能。此外,组织胞间液的代谢重编程对MSC干性维持具有影响。低氧微环境上调HIF-1α表达,增强了MSC的抗氧化应激和抗凋亡能力,提高了其在缺血性损伤中的治疗潜力。此成果为精准调控干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技术已步入转化阶段。
张学院士
张学院士分享了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与罕见病领域的多项突破性成果,为疾病机制解析与诊疗体系构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张学院士团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基因组结构变异(SVs)存在显著人群特异性,7q21染色体区域2-Mb倒位与SHFM1密切相关,该变异通过破坏肢体发育关键基因的调控元件导致表型异常。张学院士的研究深化了对基因组结构变异致病机制的理解,为中国罕见病防治体系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政策落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充分彰显“中国智慧”。
骆清铭院士
骆清铭院士在《生物光学成像》的学术报告中介绍道,在血流灌注监测技术方面,其团队开发的内窥镜激光散斑成像技术通过时间衬比分析方法优化血流空间分辨率,结合多模态成像探针,已实现对肝脏、脑等器官微循环的活体实时三维动态监测,分辨率较传统方法提升5倍以上,为肝硬化、缺血性损伤等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研究发现,肝脏淋巴管仅密集分布于门静脉周围,与门静脉、肝动脉、胆管形成独特的“门管区四联管”结构,且淋巴管盲端以锯齿状形态包裹门静脉分支,揭示了肝脏淋巴液高效引流的解剖学基础。进一步转录组分析显示,肝纤维化与胆汁淤积模型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显著上调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提示其在门静脉纤维沉积中的潜在作用。
陆林院士
陆林院士在《睡眠、美容与衰老》的学术报告中指出,睡眠质量与皮肤衰老、健康风险存在显著关联。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加速胶原蛋白降解,导致皮肤干燥、暗沉及皱纹加深,同时引发黑眼圈和眼睑浮肿。研究数据表示,连续三天睡眠不足6小时可使皮肤水分流失率增加23%,皮脂分泌失衡加剧痤疮风险。对于中老年群体,复旦大学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50万人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发现,短睡眠(≤7小时)直接增加抑郁症和冠心病风险,而长睡眠(≥9小时)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衰退相关。陆林院士强调,睡眠周期中22:00-2:00的深度睡眠阶段是皮肤修复黄金期,此阶段褪黑素分泌高峰可抑制自由基生成,延缓衰老进程。研究呼吁将睡眠管理纳入抗衰老医学体系,通过调节昼夜节律及睡眠环境优化,实现皮肤健康与全身抗衰的协同干预。建议医疗机构增设“睡眠美容联合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睡眠-抗衰方案,降低因睡眠障碍导致的早衰发病率。
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水平、国际化的皮肤科医生交流平台,为全国皮肤科医生和疾病防治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期待通过本次会议上皮肤科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与会者分享皮肤病前沿领域的探索成果,展示最新科研进展,推广创新技术,促进临床应用,更为皮肤病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侯良宇 殷聪颖 发自海口
张福仁教授 尤家宝医师 审阅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