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上的“有病”更多的是指心理的异常,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指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或高或低于某种标准。对于偏离的异常值,即大众口中的"有病",心理学上一般称为“心理异常”。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 | 牟英峰 耿德勤
“心理有问题”到底指的是什么?
怎么判断“心理异常”了?
如何知道自己出现了“一般心理问题”?
如何知道自己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
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任重道远
我们通常在听到亲人会朋友说自己:“你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的时候,究竟在说什么?我们的心理状态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心理正常又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又可以细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的“有病”更多的是指心理的异常,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指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或高或低于某种标准。对于偏离的异常值,即大众口中的"有病",心理学上一般称为“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2、神经症 :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3、其他:如人格障碍/应激障碍等重点来了:
其实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其实对象都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也就说,心理正常的人,也会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甚至严重心理问题。这个逻辑稍微有点绕,但静心想想,应该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总结一下:
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有问题”,大概率是在心理正常范围内的“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而大众口中的“心理有病”才是真正的“心理异常”。
所以,别紧张,你大概率只是在“心理正常”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02可能有人会追问,我知道大概的区分标准了,但是怎么就知道一个人“心理异常”了呢?我国心理学家郭念锋教授提出过一个区分原则,个人认为可以较清晰地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这个三原则分别是:■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比如一个人说他看到眼前有一团灰蒙蒙的大石头,他走到哪里,石头就跟到哪里,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有人认为自己是伟大的作家,但在现实世界中他字都不认识多少;这里他们的主观世界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出现了不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也就是出现了“心理异常”。■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什么是内在协调性?举个例子: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比如高考的孩子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会很开心,甚至会高兴地跳起来,并和亲人朋友分享自己喜悦的心情。但如果TA 用伤心的语调表情向别人说这件让他开心的事,那就是不协调,也就是心理异常。■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长长的一生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而且这个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事件,一般不会改变。但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外界刺激,它发生了改变时,那么我们就要怀疑心理活动是否出现了异常。比如,一个原来花钱非常节省的人,忽然像失控了一样买名牌、甚至买房买车;或者原来大大咧咧的一个人突然像林黛玉一样悲悲戚戚,那么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心理是处于异常状态的。以上三个原则,如果都是“是”,那么心理状态就处于心理正常,只要有一项是“否”,则处于心理异常状态。对于心理异常,需要有非常严格的界定,是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对象,需要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除了心理异常的人以外,心理正常的人是绝大部分,这大部分人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如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1、原因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产生内心冲突,并有明显负面情绪,比如后悔、懊恼、自责、厌烦等。2、病程
3、社会功能
负面情绪自己是知晓的,而且是在自己的理智控制范围之内,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虽然效率可能有所下降。4、没有泛化
1. 原因:由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导致。会体验到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2. 病程: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3. 社会功能: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 泛化:痛苦情绪不但是被最初的刺激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类似的、相关联的某些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当我们了解精神医学对“心理问题”的界定以后,再来看看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是否就代表心理有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但不见得心理有问题。举例来说,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间段,或某几个时间段,都会遭遇一些挫折与失败,也都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这样的时刻,其实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你走出困境;再比如一个想要对自己的个性有更深觉察的人可能求助心理咨询师,借助心理师在心理学的专业训练而更能认识自己,让自己更成长,而显现较成熟的人格;或者是一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想求助心理咨询师,希望对未来的生涯规划有所助益;再或者是长期以来受到人际关系困扰的人也会想求助心理咨询师来一起讨论TA的人际互动技巧及人格特质等等。以上这些求助心理咨询师的人并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他们如何借助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更满意﹗06心理咨询任重道远在英文里其实是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词汇的。而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婚姻咨询师,来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欧美人遇到诸如情感挫折、人际关系不和、婚姻家庭、工作学业压力、环境不适、人格障碍等之类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在美国,每一个中产大概率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健康顾问,曾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想成功,需要由两个人扶持,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心理顾问。目前美国的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包含全民医保和商业保险),各州医疗保险服务受州法约束。相关从业者(professionals)在心理健康服务机构(agency)或在私人执业(private practice)中提供相关服务,都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当今美国社会,不仅普通的美国公民接受心理咨询如同吃肯德基那样自然、简单,就连美国总统也拥有自己的心理顾问。据统计,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难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舒尔兹称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讲究实际的人。”有资料统计:在美国,每百万人口中有550名心理工作者,平均每1800人中有1名心理咨询师;在德国,2000人当中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在日本,拥有心理咨询师的公立初中达到了3750所。而在中国,100万人口中仅有2.4名心理服务人员。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任重道远,但我深信前途依然光明。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身体会生病,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我们的心理也一样会生病。请像关注你的身体一样,关注你的心理健康。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
来源:医学界精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