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随着真人秀综艺的热播,多名参演综艺节目的嘉宾被网友隔空“确诊”为“NPD”人格,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短视频迅速走红。这些短视频通过细致拆解人物的行为表现,推测人物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然而,分析时列举的特征往往
□陈国媛(苏州大学)
据12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随着真人秀综艺的热播,多名参演综艺节目的嘉宾被网友隔空“确诊”为“NPD”人格,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短视频迅速走红。这些短视频通过细致拆解人物的行为表现,推测人物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然而,分析时列举的特征往往较为常见,因此,许多网友在观看这些视频后,便迅速“隔空确诊”他人的人格障碍,甚至陷入迷茫之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类天生具有探索和好奇的美德,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通过了解自己的特质、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建立心理边界;而在社会化环境中,了解他人的意向并预测他人的需求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能够提高在团体中的适应性,帮助我们处理复杂多变的挑战。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自己心理特点与情感反应的动因,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步骤。但适时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复盘,并不等同于过度自责。尤其在面对常见行为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将普遍的表现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单纯抓住人性中的负面部分不放,无法实现完整健全的自我。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缺点,并努力改进,就能拥有更完整的自我。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往往希望通过快速、简洁的方式了解自己与他人。心理科普类短视频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在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大众了解心理学知识。然而,这类视频中的某些“速成”认知往往缺乏科学依据。视频中的情节和表述简单将控制欲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反思和认错的行为归因于人格障碍,却未考虑背后是否有复杂的环境因素、成长背景,甚至是临时情绪的影响。全网掀起的过度反思和指责狂潮,并未能真正帮助我们获得心理健康,反而可能加重心理负担,甚至加剧社会焦虑和精神困扰。此外,良好的社交关系应以深厚的理解和共情为基础,而非仅凭单一的行为表现做出判断。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一生的追求。”只有不断探索和反思,我们才能走向心理的成熟和完整。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心理问题的诊断绝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人格障碍的判断,更需要专业工具和系统评估。大众应保持理性,警惕随意的“标签化”思维,避免陷入极端的分类思维,拥抱更加宽容、全面和多元的科学视角。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