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际影响力,中国网络视听如何出海、出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21:01 1

摘要: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正在成都举行。聚焦走出去、请进来,大会一方面通过围绕AI赋能、国际传播、国产动画、跨文化叙事等议题的设置,探讨中国视听内容和全球化的路径;另外一方面,通过熊猫文化系列活动等,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围绕网络视听产品的国际传播

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正在成都举行。聚焦走出去、请进来,大会一方面通过围绕AI赋能、国际传播、国产动画、跨文化叙事等议题的设置,探讨中国视听内容和全球化的路径;另外一方面,通过熊猫文化系列活动等,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围绕网络视听产品的国际传播,专家学者与行业大咖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示形象

视听产品对文化出海具有重要意义

28日上午,在“数字内容的全球化叙事”主题交流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龙表示,视听产品对文化出海具有重要意义。张龙以《封神之朝歌风云》为例谈道,该作品在法国热映的时候,受到了当地民众热烈欢迎。“除了看故事之外,外国观众通过这些视听作品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式审美。对他们而言,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张龙说,“要制定精准的传播策略,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让我们的优秀文化触达更多受众。先建立同理,然后建立共情。”

复星影视文化集团总裁程笳淇认为,“东方美学作为文化母体,既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当代文化创新的话语坐标系。它通过不断被重新诠释,证明传统文化母体并非封闭的遗产,而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开放系统。理解了这一点,方能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与未来可能。”

“优秀的IP,一定是经过时间沉淀、具有市场穿透力、具备市场影响力、能够传递文明核心精神的作品。”星阅辰石副总裁安相勋认为,中国数字内容行业从业者应坚持“传统精髓+现代诠释”“民族特色+国际表达”,以新时代视角进行诠释和创新表达,融入世界IP格局的发展。

短剧出海

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副秘书长周凌宏看来,微短剧出海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途径,更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微短剧如何更好“破圈出海”?在28日2025年微短剧国际传播论坛现场,行业大咖和短剧创作者们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国际化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对方的价值观,而是要在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现象级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获评2024年国际微短剧大赛一等奖,该短剧主创及主演张问初说道,“我们要以东方的叙事来面对世界的议题。在进行故事表达的时候,用年轻化的表达来结构世界元素的议题,让东方含蓄的美学与西方产生化学反应。”

同时,在张问初看来,微短剧的国际传播需要发掘国际化的热点话题,也要关注短剧的“自媒体属性”,摆脱传统思维,生产适合新平台、新传播方式、新受众、新话题、新观点的创新产品。“短剧的国际化传播,不仅需要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他表示,“短剧是我们展示自己的一扇窗,也是我们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国际传播

AI重构智媒效率体验

AI时代,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创作者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届视听大会上,四川打造的“纵目云”国际传播智能技术平台全新升级,上线虚拟数字主播、AIGC、海外舆情分析、智能媒资库、社媒聚合管理等多个功能。将以多语种智能创作、多平台聚合管理、数智化效能评估助力创作者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灵感中国全球拍客孵化计划”,现场公布全球拍客2025年激励机制并开启新一轮招募;推出“国潮IP共创计划”,聚焦“蜀道”“彝绣”“中国神话”三大主题,吹响创想集结号,邀请全球视听、游戏、动漫等创作者共创内容,优秀作品与创作者将获得系列扶持。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曙光看来,国际传播要有全球视野,构建健康舆论生态。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国际传播的效能,区域国际传播应聚焦独特文化资源,借助AI技术实现内容生产的规模化与个性化,以地方特色撬动国际影响力。例如“灵感中国全球拍客计划”通过吸纳多元创作者,可有效促进文化共鸣,多语种智能创作与海外舆情分析功能,也正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跨文化精准触达的典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卢星宇 吴雅婷 图片 主办方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淇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