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指正教材错误:颠覆权威解释,指出“频烦”是两个动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20:54 1

摘要: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入经典篇目《蜀相》(杜甫),这首诗为国人所熟知。全诗如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入经典篇目《蜀相》(杜甫),这首诗为国人所熟知。全诗如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材对颈联中“频烦”的解释是:频烦,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我认定“频繁”说是错的,直接采用第二种说法。并解释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联内对仗,所以“频烦”和“开济”词性相同;“开济”是动词,那么“频烦”也是动词;“开济”是两个动词,开——开创,济——辅助,所以“频烦”也应是两个动词;现在上联只有“烦”一个动词,看来杜甫作诗有点小瑕疵。

课后,吴同学追上来说:“频烦”是两个动词,“频”有接近、靠近之意。

我说:不会吧。

吴说:真的,“频”可以作动词,千真万确,有《古代汉语词典》为证。

吴要去拿词典。我阻止了他:我会去查。

我上网查了《新华词典》,果然列有动词义项:接近;临近。举出的例句出自晋朝潘岳的文章《马汧督诔》:“俾百姓流亡,频于涂炭。”

又查《汉字源流字典》,说法大致相同。

看来教材给出的两种解释都是错的,看来“三顾频烦天下计”需要重新解释。

我们先来看传统的解法——

《古文岛》给出的解释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唐诗三百首》给出的解释同教材第二种说法一致。

DeepSeek给出的翻译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又尽心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尽忠竭力直至生命尽头。

这些解释都不妥当,颈联应翻译为:

刘备三顾茅庐诚心亲近孔明并向他咨询安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助力刘备开创基业,又尽心辅佐刘禅治理国家,身为老臣,忠心耿耿。

我指出DeepSeek的错误——

错。根据对文原理,“频烦”是两个动词,应释为:接近并烦劳。

DeepSeek给出回应:

传统解释“频繁烦劳”更符合文献记载与诗歌语境,而“接近并烦劳”的拆分解读虽具创意,但缺乏直接依据。建议以主流释义为主,同时可提及该观点作为补充思考。

我不以为然。又向DS提出新的置疑:

刘备三顾茅庐诚心亲近孔明并向他咨询安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助力刘备开创基业,又尽心辅佐刘禅治理国家,身为老臣,忠心耿耿。

如此翻译,毫无违和感,岂不更好?

DS拗不过,只能折中:

您的翻译版本在情感表达和历史细节层面更具可读性,尤其适合现代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而传统译法则更贴合诗歌的凝练美学与文献原意。两者可视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诠释维度,共同丰富了对"三顾茅庐"典故的当代诠释。

来源:语文红宝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