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妆品小样生意再度“暴雷”。近日,某销售假冒化妆品小样的链条被曝光,涉案金额高达330万元。这次涉案人员不仅“吃”下250万元的巨额罚单,还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化妆品小样生意再度“暴雷”。近日,某销售假冒化妆品小样的链条被曝光,涉案金额高达330万元。这次涉案人员不仅“吃”下250万元的巨额罚单,还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近年来,化妆品小样因价格低廉、便于试用,成为消费者尝鲜大牌的热门选择。而这一市场背后暗藏的假货乱象屡禁不止。据仪美尚报道,今年初,便有某网店因违规销售化妆品小样,引来超商品单价4166倍的罚款(推荐阅读:监管重点变了?有网店吃下开年“最大罚单”!)。
一系列案例暴露了化妆品小样市场的监管漏洞,而小样乱象的监管难问题,也再次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
“仅退款”成导火索?
涉事网店店主被判刑
据公开报道,2024年底,江苏罗女士在某网络平台上的一家化妆品店内,以5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支标注“迪奥”商标的唇釉小样。使用后,罗女士发现,该唇釉质地稀薄、上唇干燥且有异味,在多次使用该产品后,罗女士唇部出现裂口。
因产品与正品差异明显,罗女士联系卖家进行询问,但网店客服并未正面回应商品问题,而是直接提出可以“退款不退货”。客服的这一处理方式让罗女士警觉,于是其选择报警。
相关部门经查发现,向罗女士销售假货的网店经营者马某,其家中有大量标注迪奥、兰蔻、阿玛尼等大牌化妆品的小样,且全部为假冒注册商标的伪劣产品。马某告诉警方,其原本经营正品代购,后在供货商刘某的介绍下,开始以20—30元的低价购入假冒小样,再以50—100元的高价售出,以此赚取高额利润。
图片截自微博
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消费者对商品真假性提出质疑,马某门店内的客服便会抛出“仅退款不退货”的条件,以此免去诸多纠纷。
当地监管部门调查发现,2023—2024年短短一年间,马某经营的网店通过销售假冒大牌小样已获利330万元。
日前,高邮区人民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马某、刘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共处罚金250万元。
化妆品小样生意乱象频出
从源头监管或是解决之道
实际上,化妆品小样这一形式由来已久,一个广为人知的起源是在上世纪50年代,雅诗兰黛便开始用派发产品小样的销售模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在此后的发展中,化妆品小样也始终存在,但直到2020年前后,小样才走向消费市场中心,获得了极大关注。
“小样经济”如火如荼,一些店铺也因销售化妆品小样而愈发知名,比如HARMAY话梅、黑洞、喜燃等新型美妆集合店;除了实体门店,聚集于淘宝、快团团等线上平台的美妆商家,也纷纷做起了大牌小样的生意。
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化妆品小样”,排在第一位的词条便是“化妆品小样正品店铺推荐”,相关笔记有51万+篇;在淘宝平台搜索“口红小样”,排名靠前的多是淘C店,这些店内销售的也多是兰蔻、迪奥、YSL等国际大牌的口红小样,此外,Colorkey、卡姿兰等国货品牌官方旗舰店内也有售产品小样。
化妆品小样已随处可见,但庞大的市场之下,暗藏不少乱象,近年来也频频出现线上或线下店铺因销售假冒、不合规化妆品小样而被罚的事件。
2024年,上海市浦东区某屈臣氏便因“擅自分装化妆品,且无中文标签”,被没收包装材料,并罚款超15万元。同年,江苏省某化妆品销售团队出售汞超标4.3万倍的化妆品小样,相关人员被罚款并判刑。
监管部门早已察觉到化妆品小样市场的乱象,并将对化妆品小样的监管列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等法案中,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也先后发布相关治理公告,“化妆品分装小样禁售”的讨论一度盛行。
然而,尽管多方出手,化妆品小样市场仍然热闹,乱象也始终存在。“化妆品小样主要是指大牌小样,大牌成品售价较高,消费者试错成本高,而小样能够降低试用成本,符合现在的‘体验经济’。”在某国产品牌负责人看来,大牌小样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小样来源不明,且在生产、销售环节缺乏明确标准,导致假货难以追溯,使得这一市场更加混乱。
他认为,要解决化妆品小样市场乱象,最主要的还是要从源头抓起,“建立小样溯源体系,比如有些品牌已经用‘一物一码’技术绑定产品,也可将其运用于小样上。”此外,他认为,监管部门也不能“一刀切”,“化妆品小样,尤其是大牌小样是符合如今的消费趋势的,因此不能一味禁止销售,而要想办法加强监管或增加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以此起到震慑作用。”
来源:仪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