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和礼连心”品牌发布仪式在江山市贺村镇社会治理中心举行。江山市委常委、贺村镇党委书记郑水根,江山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殷一村,以及贺村人民法庭、贺村检察室、贺村派出所、贺村司法所的有关领导,“贺事佬”调解工作室、听证员代表等出席仪式。江山市人
“和礼连心”品牌详情,点击跳转可见
听证员代表贺村一中教师周水莲表示检察机关打造“和礼连心”品牌的决心和用心,让检察工作在深化基层治理方面更加具象、全面和有效。同时她还分享了自己参与听证的案件和体会,给大家传递了公开听证活动中的检察温情和坚守。听证员代表
郑水根和殷一村共同为“和礼连心”揭牌。
殷一村向与会人员介绍“和礼连心”品牌及检察工作促推基层治理的工作情况。近年来,江山检察始终牢记“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的要求,立足检察职能,聚焦协同共治,以检察担当赋能基层治理实践,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和礼连心”工作品牌是检察机关与基层治理力量协同发力、共筑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江山市检察院将进一步以“礼”的文化认同凝聚共识,以“和”的价值导向消弭对立,坚持“检察为民”的理念、“止于至善”的标准、“润物无声”的渗透,以“和礼”文化滋养“有礼”土壤。
郑水根在致辞中对“和礼连心”品牌的推出表示祝贺,对近年来检察机关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大局表示肯定。他指出,“和礼连心”品牌的落地,是乡镇基层力量协同发力、共筑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要立足文化根脉,用“礼”的文化凝聚共识,用“和”的理念缝合裂痕,让群众在“握手言和”中感受治理的温度,在“共商共治”中增强对政府的信任,以“和礼连心”打造“人人有礼、处处见礼”社会治理标杆的创新实践。要深化协同共治,通过聚资源、强机制,聚民心、创场景,聚效能、树标杆,推动治理体系“立体化”、治理方式“生活化”、治理成果“长效化”。要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俯下身”倾听民声、“敞开怀”凝聚民力、“沉下心”破解民忧,彰显司法担当。
法理融情彰和序,守礼明责筑安澜。
江山检察院将推出"和礼连心"系列案件,
以案为基,通过每一起案件的法治传播,
让规则之礼成为社会运行的无声契约,
使和合之道化作矛盾化解的前置防线,
进一步彰显司法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期【小案见礼】篇
【姜某故意伤害案】
拳脚破开和睦墙
法治重砌礼义砖
基本案情
姜某与周某系同村邻居,姜某建房平整地面时造成周某屋后排水管裸露,两人因此发生口角,进而演变为肢体冲突。冲突中,姜某对周某实施殴打,造成周某右下颌部软组织挫伤、左肩部和右上臂软组织挫伤、右侧肋第6、第7、第8、第9肋骨腋侧骨折和右侧第10肋骨后肋骨骨折。经鉴定,周某的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
履职过程
侦查阶段姜某拒不认罪,检察机关介入该案后,实地走访案发现场,倾听双方积怨,在姜家新建房基与周家开裂墙垣间厘清是非曲直。针对姜某"伤人不悔"的态度,检察官以案释法,让其直面法律后果;面对周某"必须严惩"的激烈诉求,检察官融情于理,展示两家人的温情往事。最终联合派出所、村委会及双方亲属,促成姜某当场道歉、赔偿医疗费,让曾被拳头击碎的邻里之礼,在司法温情的浸润中重焕新生。
典型意义
一堵矮墙,断的是排水管道,裂的是邻里守望相助的"和"之根基;拳脚使出,伤的不只是皮肉筋骨,破的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礼序传承。乡村治理中,"礼"是预防冲突的前置防线,姜某若守"建房不损邻"的乡土之礼,周某若持"遇争让三分"的容和之度,两人就不至拳脚相向。检察办案不是简单得修补断裂的肋骨,更需以法治力量重塑"以礼致和"的基层伦理,让"让墙三尺"的中华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化解矛盾的现实力量,使"和合共生"成为乡村振兴坚韧的精神筋骨。
【徐某盗窃案】
盗亲七千失家礼
守心一寸筑和基
基本案情
王某系徐某的大伯,因王某家中盖新房,暂时居住在徐某家中。期间,王某将用于支付盖房支出的现金放在一个红色拉链袋中,拉链袋放在卧室。后徐某临时起意,趁着王某与家人忙于盖房子没在家里,到卧室中将王某放在红色拉链袋子中的7000元现金盗走。
履职过程
本案涉及亲属关系,若简单依法惩处,可能会使亲情纽带彻底断裂。检察官秉持“办案+修复”理念,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徐某因经济压力临时起意,认真对徐某阐明“亲属相盗”的特殊性,引导徐某正视“贪念毁亲情”的危害。同时,召开家庭听证会,邀请双方及亲属参与,以传统家训切入“长幼相恤”家风,徐某当场悔过,王某真诚谅解。在检察官积极促调后,徐某承诺以帮王某做工的方式抵偿损失,最终得到司法机关从轻处罚。
典型意义
本案以“亲属相盗”的特殊性为切口,深挖传统“和合”文化与“礼序”伦理。检察机关以“和”为纽带,将“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家风礼教融入矛盾化解,通过亲情感召打破“财物之讼”的冰冷对抗,引导双方从“争利”转向“护情”,诠释了“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使司法裁判成为修复家庭裂痕、重建信任的“黏合剂”。徐某的鞠躬致歉、参加劳动、重新做人,也正是“改过明礼”“悔过守礼”的具象化实践。
来源:衢州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