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志,请登记一下身份信息。”清晨7点,广西柳州市桂柳水电有限公司的保安亭里,49岁的保安黄卫宁穿着整齐的保安制服,一边为外来人员登记,一边留意着厂区的动静。但在保安亭的办公桌上,却摆着他刚临摹书写好的赵孟頫的《洛神赋》书法作品,笔法圆润流畅。手机里也存满了获
“同志,请登记一下身份信息。”清晨7点,广西柳州市桂柳水电有限公司的保安亭里,49岁的保安黄卫宁穿着整齐的保安制服,一边为外来人员登记,一边留意着厂区的动静。但在保安亭的办公桌上,却摆着他刚临摹书写好的赵孟頫的《洛神赋》书法作品,笔法圆润流畅。手机里也存满了获赞无数的摄影作品。很少有人会将文艺与一名普通保安联系起来。但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些艺术之光,是从怎样贫瘠的土壤里挣扎生长出来的。
黄卫宁出生在柳城县六塘镇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黄卫宁的爷爷和叔叔写对联时的专注模样,在他心里埋下了热爱的种子。时间来到1992年,黄卫宁在六塘中学念初二,学校有一位老师开办书法班,他渴望报名,但30元的学费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去地里捡了十天的黄豆,捡得大概十斤左右。”讲到这段经历,黄卫宁仍然忍不住哽咽。那十斤黄豆最终卖了十元钱,却仍然不够。他只好去找母亲要剩下的二十元。母亲起初不同意,他在家里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几位同学,大家一齐帮他向母亲解释:“既然他那么爱好书法,就给他学吧。”在大家的软磨硬泡下,母亲终于松了口。三十元学费凑齐了,黄卫宁的书法之路,也就此启程。
学书法的地点离家有十里远。他每天清晨六点起床,骑自行车赶路。经过一处荒凉的山脚时,因天还没完全亮,加上又是一个人,每次他都很害怕。但对学习书法的热爱,让他硬着头皮在这里往返了2年时间。
平时买不起昂贵的宣纸和毛笔,他就去杂货店买最便宜的一两元一支的毛笔,然后在捡来的旧报纸上反复书写,“这面写完晾干,翻面再写,一张报纸能用上好几回。”黄卫宁说。说起这些艰苦的经历,黄卫宁依然历历在目。也正是这些艰难的过往,成了他艺术道路上的基石。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黄卫宁没能继续升学。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黄卫宁,还和同学去到罗城县,希望靠写字、卖对联挣钱,“一张对联都没卖出去。”黄卫宁说,可能因为害羞等原因,这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辗转到县公安局做通讯员时,他的书法特长意外有了 “用武之地”—— 单位的海报宣传全靠他用毛笔书写。“我那时候就相信,有一天书法可以改变我的命运,可以养家糊口。” 黄卫宁说。从那时起,他每天雷打不动练笔4小时,即便后来在柳城县交警队、柳城县文昌小学做保安,他也从未间断。
在工作的时间里,黄卫宁把保安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登记外来人员、夜间定时巡逻、及时上报突发情况,而闲暇时间,他依旧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就是多临摹、多坚持,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黄卫宁说。
他最偏爱行书的流畅洒脱,王羲之、赵孟頫是他崇仰的老师,《兰亭集序》《圣教序》《洛神赋》是他反复临摹的经典。如今,他每天仍挤出1至2小时练笔,作品常被他免费送给朋友,收获了无数好评。“他的字飘逸灵动,看了让人焕然一新。” 认识20年的朋友廖先生这样评价黄卫宁。
更让人欣慰的是,黄卫宁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书法基因,先后斩获县级书法比赛一等奖等;还有几十名书法爱好者主动跟着他学习,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技巧。随着黄卫宁在柳城县书法界的影响力增大,他现在已是柳州市书法协会会员、柳城县书法协会副主席、柳城县文昌小学教育集团特聘书法教师。
除了书法,黄卫宁的生活还因摄影、骑行、品茶等爱好变得丰富多彩。2023年,他用手机在古砦覃村屯拍摄的一段山水短视频,因画面清新灵动获数百万播放量,还被央视转发。闲暇时,他会和朋友骑着摩托车去古砦等地写生、摄影、喝茶,把日子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模样。
“写字的时候,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笔尖流走。”黄卫宁说,对书法的热爱早已刻进骨子里。这个从当年为凑学费捡黄豆的少年,到如今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的保安,用三十余年的执着证明:平凡的生活里,只要心怀热爱,就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以上内容为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属柳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主管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赵伟
值班编辑:张琳
责任编辑:韦晓平
值班总编:冯艳芳
责任监制:徐科
来源:子丹爱碰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