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开展大规模的对外征服和传教活动,先后征服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将伊斯兰教传播到这些地区。在中世纪,伊斯兰教进一步传播到中亚、南亚、东南亚和北非等广大地区。
公元7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开展大规模的对外征服和传教活动,先后征服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将伊斯兰教传播到这些地区。在中世纪,伊斯兰教进一步传播到中亚、南亚、东南亚和北非等广大地区。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在西域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统治体系,并继续向西扩张。此时中东阿拉伯帝国向也东扩张,两大帝国的势力范围逐渐接近,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汉兵两万、藩兵一万,长途奔袭七百余里,翻越帕米尔高原,主动进攻十万阿拉伯联军,两军在怛罗斯城相遇。此役藩兵倒戈导致唐军失败,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倒向阿拉伯帝国,唐朝在中亚的扩张势头受到遏制。但唐军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装备也让阿拉伯停止了东进的脚步。
公元1404年帖木儿帝国最高统治者帖木耳亲率20万大军离开撒马尔罕,踏上东征明朝之旅。其前锋部队于1405年翻越天山,1月6日推进至伊犁。然而,同年2月18日,帖木儿在途中病死,远征明朝的计划被迫终止。
帖木耳如果不死碰到的将是明朝军事最强大的朱棣时期,大概率也会惨败。
从此,在军事上在没有任何阿拉伯势力能够威胁东亚地区。
在地理上东亚离中东伊斯兰核心区域非常远,中间还有大沙漠、高海拔山脉这些超难跨越的地形,在古代这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把伊斯兰教挡在了东亚之外。
在文化层面,东亚地区有着深厚且成熟的本土文化,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日本、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形成的自身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传承性,让东亚人对自己的文化高度认同,对外来宗教有天然的抵触,对外来文化也形成了一定的抵御。
在政治方面,东亚各国历史上政治体系稳定又强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对文化领域把控很严,科举考的都是儒家经典,官方大力推崇本土文化,为了巩固统治根基,儒家思想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核心要素,强化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让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难以在官方层面得到支持与推广。就算在民间传播,也会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和限制。
东亚独特的社会结构同样不利于伊斯兰教的传播。这里以农耕文明为主导,民众世世代代定居在土地上,形成了紧密的家族和宗族关系。
家族祠堂、族谱等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信仰,家族长辈在道德规范、社会事务决策中拥有绝对权威。
这种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与伊斯兰教所依托的一些游牧部落或商业城邦社会结构差异巨大,难以接纳与之不匹配的宗教文化理念。
从传播性来说,伊斯兰教早期主要借助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以及商业贸易路线进行传播。在向东方拓展时,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局势、多样的宗教信仰(如佛教、祆教等),像层层滤网,削弱了伊斯兰教传播的力量。当它艰难抵达东亚边缘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突破东亚地区的重重防线,实现大规模的文化渗透。
正是地理、文化、政治、社会结构以及宗教传播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东亚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坚守本土文化阵地,未被伊斯兰化,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
来源:刘玄德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