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
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名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规格、深层次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王彤教授分享了“累及多系异常的BCR::ABL1阳性B-ALL遗传学特点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生存分析”的精彩报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王彤教授围绕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解读,以期为优化移植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参考。
PART.1
我们知道您在EHA和本次会议中都聚焦了“累及多系异常的BCR::ABL1阳性B-ALL”。能否首先请您分享一下,开展该研究的出发点和临床背景?目前临床上这类患者占比情况如何?
王彤教授: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常依据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进一步细分亚型,不同亚型在治疗策略和疗效方面存在差异。2022版国际共识分类(ICC)首次将BCR::ABL1阳性B-ALL明确划分为两种分子亚型:仅累及淋系异常型与累及多系异常型。该分类源于对超过2800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研究发现BCR::ABL1阳性B-ALL可明显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进一步对110余例该类患者进行的独立聚类分析再次确认存在两类分子亚型,并可继续细分为更多亚类。
在仅累及淋系异常的亚型中,常见IKZF1、CDKN2A、PAX5等基因缺失;而在累及多系异常的亚型中,则更多伴随7号染色体缺失及HBS1L基因丢失等特征。目前文献报道显示,累及多系异常亚型在BCR::ABL1阳性B-ALL中约占30%。
PART.2
根据您团队的研究,累及多系异常的BCR::ABL1阳性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特点主要有哪些?该群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生存分析的情况如何?
王彤教授:累及多系异常的BCR::ABL1阳性B-ALL作为一种基于分子聚类所定义的分子亚型,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在仅累及淋系异常的亚型中,常见IKZF1基因丢失、CDKN2A基因缺失及PAX5基因缺失,部分患者还可伴有高超二倍体或21号染色体三体等异常。而在累及多系异常的亚群中,更多观察到7号染色体单体以及HBS1L基因丢失。
除遗传学差异外,这两种亚型在年龄分布方面亦存在特点:累及多系异常的患者多见于成人,发生率较高;此外,累及多系异常亚型中BCR-ABL P210亚型的发生率较高,BCR-ABL P190亚型占比较低,反映出其分子表达背景的差异。这些发现初步描绘了BCR::ABL1阳性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及临床特征。
目前,关于累及多系异常的BCR::ABL1阳性B-ALL的临床研究仍相对有限,已报道的患者总体数量较少。现有文献及本中心数据均提示,该类患者多数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随访观察。该群体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化疗达到深度分子学缓解的比例较低,因此更多患者最终选择接受移植。值得关注的是,其移植后生存状况良好,能够显著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获益。本中心数据显示,该亚型患者移植后3年总生存(OS)率达69.4%,与我中心整体B-ALL移植患者的生存数据高度接近——后者的5年OS率约为69.9%,接近70%。这表明累及多系异常的BCR::ABL1阳性B-ALL患者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具有较好的预后。
PART.3
基于您团队的发现,对于初诊多系异常患者,是否需要调整诱导方案(如强化髓系清除),还是直接推荐移植?在移植时机的选择上,您有哪些特殊考量?请您分享一下您的决策经验。
王彤教授: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于累及多系异常的BCR::ABL1阳性B-ALL这一新型分子亚型的认知仍较为有限。在初诊BCR::ABL1阳性B-ALL患者中,尚未广泛开展针对其分子亚型的系统分类,导致该群体未能被充分识别。因此,当前亟须加强对该类患者的鉴别能力,以实现更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基于本中心研究与临床观察,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虽可达到完全缓解,但其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检测仍可能持续阳性,易被误解为肿瘤残留或治疗反应不佳。通过对部分患者完全缓解期的标本进行细胞分选技术进一步分析发现,其融合基因信号并非来源于淋系肿瘤细胞,而是存在于髓系细胞中。因此针对B系肿瘤的化疗方案难以清除该类基因阳性细胞,是融合基因持续存在的原因。
此外,现有文献提示该类患者对深度分子学缓解的诱导效果有限,因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作为重要治疗选择。尤其鉴于该亚型多发生于成人群体中,如患者条件允许,建议尽早考虑移植以期改善预后。
专家简介
王彤 教授
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
临床医学研究研究员
陆道培医疗集团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实验室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血液病理学组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造血与淋巴肿瘤检验医学专委会特聘专家
北京医学检验学会理事
北京医学检验学会血液学和体液学检验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务理事、高级顾问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血液病实验诊断质量管理学组常务委员
从事血液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及临床工作30余年;参与《临床血液学检验》等多本专业书籍的编写;参与《血液病细胞-分子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等专家共识的制定;近年来研究论文发表于Cancer Gene Therapy等杂志,并多次被ASH、EHA、JSH等收录为大会壁报展示或口头发言。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