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节目邀请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刘扬扬,专题讲解“处暑至白露期间中医养生指南”。
本期节目邀请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刘扬扬,专题讲解“处暑至白露期间中医养生指南”。
处暑(公历8 月 22-24 日)至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是夏秋过渡的关键时段,气候呈现 “三变” 特征:暑热余温渐退但午间仍燥热,昼夜温差扩大至 10℃以上,空气湿度下降、燥邪逐渐加重。结合中医 “顺时养生” 理念,此阶段养生需围绕 “润燥护阴、防凉护阳、调和脏腑” 展开,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起居养生:顺应温差,护好“三部位”
此阶段昼夜温差大,易因“贪凉” 或 “保暖不足” 诱发感冒、鼻炎、关节不适,需重点做好三方面:
调整作息,养“收” 气:秋季主 “收”,应告别夏季 “晚睡早起”,逐步过渡到 “早睡早起”—— 建议每晚 22:00 前入睡(帮助肺气收敛),早晨 6:30-7:00 起床(顺应阳气初升),避免熬夜耗伤肺肾之气,尤其儿童需保证 9-10 小时睡眠。
分层穿衣,防“寒凉”:遵循 “上薄下厚、早晚添衣” 原则,午间可穿透气薄衫,早晚外出加薄外套或披肩,重点保护背部、腹部、脚部:背部为 “阳中之阳”,受凉易伤肺(诱发咳嗽、鼻塞);腹部受凉易伤脾(导致腹泻、消化不良);脚部有 “涌泉穴”,受凉会影响肾经气血(出现手脚冰凉),建议穿透气袜子,避免光脚踩凉地。
开窗通风,防“燥浊”:每日 9:00-11:00、15:00-17:00 开窗通风(避开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同时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40%-60%,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尤其对过敏体质人群,可减少粉尘、霉菌滋生。
二、饮食养生:润燥为主,兼顾“温补”
处暑至白露燥邪初起,且暑气未完全消退,饮食需“润燥不滋腻、温补不燥热”,分两类人群调整:
普通人群:滋阴润燥,护肺脾:
多吃“清润” 食材:如银耳(煮羹加百合、莲子)、梨(蒸食或煮水,避免生吃寒凉)、山药(蒸食或煮粥)、莲藕(清炒或煮汤),帮助缓解口干、鼻燥、皮肤干等 “秋燥” 症状,呼应采访稿中 “山药百合粥、银耳百合粥” 的调理思路。
适量“温补” 祛余暑:可吃少量生姜(煮姜枣茶)、南瓜(煮粥)、栗子(煮粥或蒸食),温补脾胃、驱散体内残留暑湿,但避免过量食用羊肉、辣椒等燥热食物,以免加重燥邪。
少碰“三物”:生冷食物(如冰饮、刺身,伤脾阳)、甜腻食物(如蛋糕、奶茶,助湿生痰)、辛辣食物(如火锅、辣条,耗伤津液),儿童尤其需规避。
特殊人群:辨证调理:
肺气虚者(易感冒、出汗多):可喝“玉屏风粥”(黄芪 5g、白术 3g、防风 2g 煮水,加小米熬粥),益气固表(呼应采访稿中肺气虚型鼻炎调理);
脾虚者(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常吃“莲子小米粥”“炒山药”,健脾祛湿;
过敏体质者:避免食用芒果、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 的食材(如猕猴桃、橙子),增强黏膜抵抗力(辅助预防过敏性鼻炎)。
三、运动养生:适度锻炼,避“大汗”
此阶段运动需“收敛阳气”,避免夏季 “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建议选择 “温和有氧” 方式:
优选运动类型:如散步(早晨或傍晚,避开花粉高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每次30-40 分钟,以 “微微出汗” 为宜 —— 大汗会耗伤津液,加重秋燥,尤其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子等轻运动。
运动后护理:运动后及时擦汗,喝温白开水或淡盐水(补充津液),避免喝冰镇饮料;若运动后吹风受凉,可喝一碗生姜红枣茶(生姜2 片 + 红枣 3 颗煮水),驱散寒气。
四、情志养生:疏肝解郁,忌“悲秋”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处暑至白露天气渐凉,易让人产生 “悲秋” 情绪,尤其儿童可能因开学、环境变化出现焦虑,需做好两方面:
多“晒” 少 “静”:晴朗午后(13:00-15:00)到公园、树林等空气好的地方晒太阳(晒背部为主),阳光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避免长时间独处或久坐,可与家人一起散步、做手工,转移注意力。
疏肝理气,调情绪:情绪不畅时,可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每次 1-2 分钟,帮助疏肝解郁;也可通过深呼吸(鼻吸 4 秒、屏息 2 秒、口呼 6 秒)调节气息,缓解紧张焦虑,呼应采访稿中 “情绪调节助于儿童鼻炎预防” 的理念。
五、重点人群提醒
儿童:除上述建议外,每日用生理盐水洗鼻1 次,按揉迎香穴(鼻翼两侧)1 分钟,预防过敏性鼻炎;避免去花粉浓度高的公园、植物园,外出戴口罩。
老年人:晨起避免空腹运动,可先喝半杯温蜂蜜水(血糖正常者);关节不适者可热敷膝关节、腰部,或按揉足三里(膝盖下3 寸),增强脾胃功能,减少关节疼痛。
处暑至白露是“养生黄金期”,抓住此时调整生活习惯,既能缓解秋燥不适,也能为后续秋冬养生打下基础,核心是 “顺应自然、温和调理”,避免极端方式。
人参药膳推荐
处暑至白露需“补气不助燥、温补不滋腻”,人参虽为补气佳品,但性微温,直接食用易加重秋燥,因此需搭配百合、山药、莲子等润燥食材,兼顾补气与护阴。以下推荐 4 款适配该时期的人参药膳,分人群适配,实操性强:
一、基础款:人参百合山药粥(适合普通人群)
功效:补气健脾、滋阴润燥,缓解处暑至白露期间因气虚导致的乏力、精神不振,同时改善秋燥引发的口干、皮肤干,适配“清润温补” 的季节饮食原则。
二、补气润燥款:人参莲子银耳羹(适合肺气虚人群)
功效:益气固表、润肺生津,针对肺气虚人群(易感冒、出汗多、干咳),既通过人参补肺气,又用银耳、莲子润燥,避免单纯补气导致的“燥上加燥”,呼应前文肺气虚人群 “益气 + 润燥” 的饮食需求。
适配人群:肺气虚易感冒者、秋季频繁干咳无痰者、长期熬夜导致气阴两虚者,儿童可减量(人参1g、其他食材减半),搭配小米粥同食,增强健脾效果。
三、健脾祛湿款:人参南瓜小米粥(适合脾虚人群)
功效:补气健脾、祛湿和胃,针对脾虚人群(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腹胀),人参补脾气,南瓜、小米健脾养胃,兼顾处暑后“温补祛暑湿” 的需求,避免脾虚者食用凉润食材导致腹泻。
脾虚易上火者(如吃红枣后口干)可去核红枣,减少用量至2 颗,或不加红枣,加 10g 莲子(去芯),增强健脾同时避免上火。
四、温和滋补款:人参栗子炖鸡(适合气血不足人群)
功效:补气养血、补肾强筋,适合处暑至白露期间气血不足者(手脚冰凉、面色苍白、易疲劳),人参补气,鸡肉养血,栗子补肾,搭配山药平衡温补药性,避免燥热,符合“温补不燥热” 原则。
适配人群:中老年气血不足者、产后恢复期女性、秋季易疲劳的上班族,儿童可少量食用鸡肉和山药,避免过量摄入人参(儿童体质特殊,人参用量需控制在1g 以内,或咨询医师)。
处暑至白露食用人参药膳,核心是“少量搭配、平衡润燥”,通过人参补气增强体质,再用百合、山药、莲子等食材中和温性,既符合季节养生需求,又能避免药膳药性偏差,适合作为该时期的温和滋补选择。
播出频率: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 \AM738
栏目:《健康大讲堂》
播出时间:周六、周日17:00-17:30
-85815111、85815999、85815199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俞童、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
